杨宇
◆摘 要:对于航天企业而言,质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更是企业的生命,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其影响不只是经济上的,甚至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因此,在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管理的同时,加强对职工思想行为模式的研究与管理,能够有效推动质量管理模式向思想意识管理层面进步。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以推进。而航天企业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承担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代表着科技最高水平和国家军事实力,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
航天产品具有工艺复杂、集成度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对于航天企业而言,质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更是企业的生命,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其影响不只是经济上,甚至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因此,航天产品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在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管理的同时,加强对职工思想行为模式的研究与管理,能够有效推动质量管理模式向思想意识管理层面进步。
一、三线航天企业思想政治的特点
三线航天企业作为一种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特点的思想文化和行为习惯,形成了“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文化,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时期,在理想信念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号召下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偏远山区,他们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艰苦时期养成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职工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在文化传承中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并不如愿。随着经济的发展,“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企业受地域和交通限制,搬离旧址,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由“单位化”向“社会化”转变,企业由“保护性发展”到面临全面竞争,三线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职工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
部分职工依然习惯于宽松的管理方式,凡事讲求“稳妥”,行为不受约束,时间观念不强,纪律意识淡薄,工作效率偏低,这在市场竞争需要快速反应的形势下难以适应。一线员工习惯于手工操作,干活做事以经验为主,对智能设备存在抵触心理。对于各项工作从严要求、规范管理的认识不足,能力提升跟不上发展要求。企业内人情味浓厚,一些调整分配方式的措施出台,部分职工矛盾较大,企业内部改革很难撕破“面子”,从严管理。青年职工来自“985”、“211”高校,有能力、有激情、敢创新,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多元,面对日益加重的经济压力,“80后、90后”在职业生涯中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崇尚度淡化,很难形成坚定的职业目标,更加认同个体贡献值和利益增长成正比的分配方式……以上这些特点依形势存在,各有道理。
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三线精神、倡导一线理念”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质量提升工作的关系
行动的一切动力,都来源于愿望动机,而支配行动的动机,并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头脑中的,反映为感觉、思想、动机、意识。所以“人的质量是一切工作质量的基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做好质量提升工作的有力保证。
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如西门子、丰田)在完善的体系管理基础上都有自己的质量文化,职工思想认识与高品质追求在职工意识中根深蒂固,这也有效从源头上预防了质量问题发生。
企业质量管理正在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体系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趋势迈进,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是提升质量管理内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提供附加值高、质量过硬产品,需要全体职工共同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观念,让“质量100分”扎根于每个操作者脑中、心中,把质量价值观融入企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职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质量提升中的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高层次、最深影响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导向性”和“感染力”。“导向性”是指思想政治具有使企业向更优方面发展的导向力,国有企业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领导作用,向有利于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着力。“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通过焕发职工的自觉性、调动积极性,提高其素质,最终使职工产生认同,团结价值追求一致的人向共同目标奋斗。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行政管理,不需直接控制或强迫控制就能在实践过程中如同滚雪球般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质量提升的关键点是工作质量,根据思想政治的“导向性”和“感染力”这两大特点,在质量提升中思想政治工作可发挥重要保障作用,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把“被动”转化为“主动”。质量提升工作最主要的是解决意识问题。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解释为什么“德国制造”質量可靠时表示,产品质量靠的是工作态度,是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质量产品的义务和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在任何情况下,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因而也是职工的生命。日本的产品以质量过硬著称,他们认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职工要从意识里要有规则与标准意识、忠诚、整体荣誉感(耻感)、勤奋敬业、吃苦奉献、完美主义与一丝不苟的精神等。任何产品和工作都是人生产创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和能力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反观很多国有企业,我们大多数职工在工作中却更愿意做“差不多先生”,只要不出大问题那就没什么责任,出了问题会立马跳出来想方设法推给别人,职工缺少亏欠感、羞耻感、负罪感,能推就推,能应付就应付。所以在质量提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要经过长久的教育引导使职工树立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要让他们认为做任何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必然,不让客户挑出产品和服务问题是本职。企业也要花大力气运用现代化手段做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标记每一道工序的责任人,推行终身责任追究制。通过制度保证和思想教育充分调动职工主观能动性,把制造高质量产品作为本能需求,促使职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高度负责。
二是把“摩擦力”转化为“凝聚力”。企业犹如纷繁复杂的巨大机器,每一个部件间都需要相互制约共同合作。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间存在摩擦因素,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存在摩擦因素,机加车间和装配车间存在摩擦因素,检验员和操作者存在摩擦因素……在协调配合中,推诿扯皮,不敢担责使“摩擦”现象经常发生,“摩擦”不仅阻碍产品生产进度、降低产品质量、消耗管理成本,还使人文环境恶化,影响企业发展。如何让每个部门都坚守原则又能高效合作?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各部门要有一盘棋思想,每个人都努力多做一点,多个个体努力配合的结果一定超过固步自封简单的算数相加,每个人都努力做到为经手的产品负责,为经手的工作负责,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使1+1>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和谐,使“摩擦力”转化为“凝聚力”。
三是把“阻力”转化为“动力”。思想阻力往往是最大的阻力,思想消极必然导致行为消极。公司及部门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使全体干部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领导层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及时化解阻力,保证公司上下同频共振、联动畅通。干部职工对公司重要的决策部署,要高站位、宽视野,从全局角度看待改革,将个人利益放到集体利益中权衡,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克服不满情绪,从小事做起,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自信心和获得感,把阻力转化为动力。
四是把“思想力”转化为“生产力”。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主导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公司发展的“软实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积极活泼向上的氛围,更是创造力和执行力。有了文化,就有底蕴、人气和向往,就有传承和发扬。文化软实力是精神力量,可以渗透到科研生产、企业管理和质量提升各个层面。公司可通过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技术交流、座谈谈心、文化长廊和关爱职工等方面发挥思想政治对职工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形态传播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明确共同愿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企業要把“思想力”融入质量提升工作当中,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质量提升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同考核,让在质量提升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人名利双收,形成影响力,让思想落后的职工及时获得教育疏导,确保不掉队。肯定先进、带动落后,真正使“思想力”转化成“生产力”。
“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全面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军民品产品质量”是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思想政治工作在保障作用方面还大有可为,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