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方言叙事

2020-11-18 02:07田心妍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方言

田心妍

摘 要:“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可以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方言”一直以来,都是贾樟柯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在电影作品中,贾樟柯导演通过对方言的运用,更大程度上彰显了电影的艺术魅力、拓宽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方言;电影美学;纪实工具

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就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从此电影也成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电影也就作为声音和画面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而存在。“方言”作为语言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则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方言”元素就逐渐出现在我国的电影中。从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到九十年代第六代导演开始专注于拍摄一些底层题材的电影,“方言”叙事都成为其电影叙事元素中重要的一环。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自从开始其的电影生涯,“方言”就成为其电影的标志性元素。从贾樟柯的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到其近期的作品《江湖儿女》,“方言”都在其电影的叙事和表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深化了其电影艺术的魅力。

一、方言的概念与论述

(一)方言的定义

“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方言是民族语言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现代的民族语言总是包含着民族共同语以及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方言”[1],根据《汉语方言学》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方言”是我国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地域变体“方言”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各个地方方言和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2],因此方言在汉语语言体系中是与普通话相对而存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方言代表着一个地域的语言习惯,每个地域的方言形成都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方言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情感偏好甚至民族心理,并且通过方言的更迭和变迁也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变化[3]。

(二)方言与贾樟柯电影

方言的运用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影片中对于其家乡话——山西汾阳方言的使用。在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中,山西汾阳话几乎是所有对白的主体,通过影片中的汾阳话,也向观众展示出一个更加全方位的山西小镇的样貌。其之后的电影《世界》《二十四城记》《天注定》等,除了汾阳话之外,贾樟柯导演还加入了重庆话、上海话、东北话甚至外语元素,在有限的故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维语言空间,通过不同方言甚至多国语言的交汇与碰撞,拓宽了电影的表现力。

二、方言是一种纪实工具

贾樟柯的电影美学主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浪潮中所倡导的电影美学思想。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意大利社会的经济受到重创,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时候意大利的电影人就开始抛弃好莱坞的传统电影叙事模式,从电影为了娱乐大众开始转向电影旨在反映社会真实样貌、揭露社会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启用非职业演员与使用地方方言这两点美学主张。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拍摄受到了以上两点美学主张的影响,开始在其影片中使用大量的方言元素,导演也曾谈到,“自己十分喜爱电影记录的美感,包含电影中所展现的自然状态,人物的自然语言……通过方言可以给予演员一种语言自由,这种自由带来的自然感和现实感都是自己十分重视的”[4]。

“为了力求造成客观再现,有声电影摒弃了隐喻和象征”[5],有声电影自产生以来,电影中的声音元素就成为纪实的有效手段,电影中方言所带来的真实感与再现感是别的因素无法比拟的。

(一)还原社会生活原貌

影片《小武》的第一个镜头,小武站在空旷的公路上四处张望,紧接着一辆客车的到来,车上售票员操着一口地道的汾阳话对小武说:“到哪咧?”[6]嘈杂的汽车声与地道的汾阳方言,一下子就令观众明白,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山西汾阳这座小县城中。之后小武坐在药铺老板的自行车上,随着自行车的移动小镇的街景逐渐展现出来,这时再配有二人的汾阳方言对话[7],整个山西小城的景象就被勾勒出来,声音元素勾勒出一个真实且带有粗糙感的汾阳县城样貌,通过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汾阳话,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这座山西小城之中。影片《山河故人》的开头也是如此,应和着背景的秧歌音乐,沈涛拿出粉饼一遍化妆,一遍用一口地道的汾阳方言说道:“要是我的两块颧骨再小点就好了。”[8]通过背景的秧歌声与汾阳方言,一下子就描繪出乡里人聚在一起,筹划准备新春节目的场景,真实并且具有质感,营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山西特色。

(二)刻画底层人物形象

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个种类,方言不仅具有地域标识,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9]。使用相同方言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历,因此方言具有了标识个人身份、社会属性的作用。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方言往往是草根形象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代表属性,他们远离家乡来到城市中,努力想要融入城市生活,但是他们身上所拥有的方言特征,却在不经意之间展露出他们的身份阶层和地位属性。在影片《世界》中,小桃等人努力在城市中生存并努力融入城市生活,在世界公园打工时他们使用普通话来隐藏自己原有的地域属性和身份标识,而当他们离开公共场所回到宿舍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又转变回家乡方言[10]。在影片中普通话具有了隐喻城市中心地位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山西话与温州话等地方方言则代表了城市边缘群体。小桃这些打工人,尽管十分努力地融入这个“世界”,但是身上的方言属性始终让他们游离在城市生活的边缘。

三、方言是一种乡愁表达

“故乡”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的内核,是他电影创作的母体,无论电影的题材如何:犯罪片、纪录片或是故事片,对于“故乡”的情绪是始终没有改变的,他的一系列话语表达都与思念故乡密不可分。

电影《山河故人》讲述了三代人与“故乡”的故事[11],有些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去;而有些人兜兜转转却可以回到故乡。第三段设想未来2025年的故事中,张晋生带着儿子张到乐定居于澳洲,儿子到乐由于从小就身处异乡,导致他并不会说中文,到乐与父亲对峙时,只能借助Mia老师的翻译。到乐用几乎不带有任何情感的英文说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让我感兴趣”,经由Mia老师翻译过后听明白儿子的意思时,张晋生用一口粗粝的汾阳话反驳着儿子。张晋生与到乐通过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仿佛置身于两个次元,到乐好像永远无法理解父亲所生活过的环境、所经历过的事情。“方言是地方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标志”[12],晋生无论身处何方,他的汾阳话始终不变,无论是在上海,还是移民到了全民皆讲英文的澳洲[13],是汾阳话串起了晋生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是从始至终汾阳话的使用,一直提醒着观众:晋生来自山西汾阳的小县城;也始终告诉着晋生自己:无时无刻不挂念着祖国、挂念着家乡。到乐使用英文的背后,表达出到乐对于世界的虚无感,乡音的缺失代表着到乐的一种无根状态,漂泊在世界一角却没有依靠。

“曾經离开故乡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旅途或故乡听到乡音亲切和欣慰之感就会油然而生。”[14]到乐和老师Mia交谈时,Mia用黑胶唱片放了一首叶倩文的粤语歌《珍重》,到乐问道:“广东话?”Mia答道:“对,90年代经典的广东歌。”96年就离开家乡的Mia再也未曾回去,几十年的漂泊中或许对于家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乡音却始终陪伴着Mia,无论其身处何方,当粤语响起时,她的思绪就会随着熟悉的声音一起回到家乡。粤语歌词中的“假如能,不想别离你”,道出了Mia心中对于家乡的怀念,释放出压抑在她内心已久的对于家乡的思念,思想情感伴随着Mia所熟悉的粤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方言元素早已成为贾樟柯电影的标志,导演对于方言元素的运用是自然和巧妙的,并不是一味地堆砌或是作为一种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文化符号而使用方言。贾樟柯通过方言元素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城镇样貌,也描摹出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通过方言将影像和声音结合,使影片更具有内涵,传达出其电影蕴含的主旨。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钱乃荣.汉语语言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1.

[3]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9.

[4]陈波.寻找电影之美:贾樟柯十年电影之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6):80–84.

[5]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2.

[6][7]贾樟柯.小武.发行公司:胡同制作,1998年上映.

[8]贾樟柯.山河故人.发行公司: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发行分公司,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天津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5年上映.

[9]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

[10]贾樟柯.世界.发行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星汇有限公司,2004年上映.

[11]贾樟柯.山河故人.发行公司: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视发行分公司,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天津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5年上映.

[12]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

[13]周颖.贾樟柯电影中的方言[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14]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红楼梦》中大同方言补遗五则
我家的方言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