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突破教学难点管窥

2020-11-18 03:32徐文胜许广伏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0期
关键词:木棍学具寒假

徐文胜 许广伏

【摘要】课堂上制作教具、学具,自主演示地球的运动;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运动,观察产生的现象,探究其原因。课外活动:实地观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突破难点,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重点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制作教具、学具   观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0-0101-02

【问题的解读】

地球的运动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教师上课通常通过画版图、演示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课堂上自主选择学具,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观察、归纳总结产生的地理现象。但是有的学生死记硬背,仍然疑惑不解。我又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日出、日落时间,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选择长1米的木棍,每天中午12点观测木棍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每天观察、记录,进一步总结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突破难点,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1]

平日由于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每天观测,所以适合寒假、暑假或每个双休日来进行。我因此设计让学生寒假、暑假来进行此活动,进一步总结威海一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类推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措施和手段】

一、课堂上:

措施一:制作教具、学具,自主演示:《地球的运动》一节,师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地球仪、矿泉水瓶(代表太阳)、铁丝(代表太阳光线)、硬纸板(代表白天与黑夜的分界面)、手电筒。教师准备:地球仪、矿泉水瓶(代表太阳)、铁丝(代表太阳光线)、硬纸板(代表白天与黑夜的分界面)、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地球的公转

请阅读教材P11,回答:地球的公转特点。

(参考课本P11—12)各小组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观察并思考:

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

2.地球公转的轨道

3.地球公转的方向

4.地球公转的周期

5.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要求:各小组认真演示并观察现象,完成探究题。

要求把知识点整理在提纲上,如有疑问,可与小组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交流。

比比看,哪组同学掌握得又快又好!

理论联系实际:

措施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威海每天中午太阳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威海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今天是6月15日,太阳直射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威海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措施三:多媒体课件演示: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地球的运动》一节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难点是五带中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设计通过动画演示来解决。

二、课外:

措施四:课外活动:实地观测。

活动主题:观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时间安排:寒假、暑假

活动目标:

1.观察暑假(或寒假)期间木棍的影子长度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观察暑假(或寒假)期间威海日出时间的变化规律和日落时间的变化规律。

3.总结暑假(或寒假)期间威海昼夜长短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1米长的木棍、固定木棍的木板、照相机、圆珠笔或钢笔、卷尺、活动记录表。

表格如下:

活动过程:

这次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两个方面:观测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观测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学生每天到海边观察并记录日出、日落时间,(注意选择一个开阔地带在地平面的同一地点观察。)然后填写表格。如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我先让学生观察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放假第一天让学生准备好长1米的木棍,选取9点、12点、15点分别测量木棍影子的长短并记录,结果如下:

结论:通过观察并记录,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在一天中,木棍的影子在中午最短。所以,在一天中,太阳高度在中午最高。(中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即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

学生选择长1米的木棍,每天中午12点观测木棍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必须在同一地点测量。)然后填写表格。(表格见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取得成效】

1.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1月17日到2月15日寒假期间,木棍的影子长度逐渐变短,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高。

从7月15日到8月15日暑假期间,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表明白天时间越来越短,但北半球仍然是昼长夜短。

2.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1月17日到2月15日寒假期间,木棍正午时的影子长度逐渐变短,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高。

从7月15日到8月15日暑假期间,木棍正午時的影子长度逐渐变长,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低。木棍正午时的影子偏北,表明威海位于北半球。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思考】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学生的口,最容易被束缚的是学生的手。最容易被重视的是教材和练习题,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多彩的生活体验。走出教室才能更好的走进地理。”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制作学具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记录、分析的科学探索精神,勇攀高峰的开拓创新精神。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广阔的课堂、再没有比大自然更丰富的地理信息、再没有比家乡更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活动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存在困难重重,所以就更显价值。

学生拍日影观测照片时:定点、定时、定距离、定角度、定拍摄参数,同时让随季节变化的衣服、植被等也进入镜头,让自然、人文、教材内容形成“三位一体”,这样的照片资料进入课堂,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3-4

猜你喜欢
木棍学具寒假
木棍的长度
小木棍的无限联想
快乐寒假
一根木棍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快快乐乐过寒假
寒假留学攻略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快乐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