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和《城南旧事》的文学性比较研究

2020-11-18 02:07李茁铣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学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李茁铣

摘 要:《伊豆的舞女》和《城南旧事》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国度,但都是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撰写的小说。本论文通过对“薰子”“秀贞”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在悲哀色彩以及作者的情感视角两个方面,从文学性手法运用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两部作品中女性悲凄的命运,将悲哀的结局展现给读者,让人回味。

关键词:女性形象;情感色彩;文学性;比较研究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亲身经历创作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描述了高中生身份的“我”去伊豆旅行,在半路碰到了一家子卖艺人,并与之相熟结伴而行[1]。家庭中有位十四岁的少女名叫“薰子”,作为舞伎跟着家族四处卖艺,经过相处“我”产生了似有似无的爱慕之心,最后却不得不挥手告别,不免心中有些凉薄之感。通过失落的“我”的叙述,将日本文学中物哀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根据童年经历编撰的经典小说。本论文仅分析《惠安馆传奇》这部分中秀贞的女性形象。林英子“我”是年仅六岁的小女孩,在“我”住的胡同口经常站着一位名叫秀贞的“疯”女人,她曾与一个名叫思康的大学生自由相爱。不久后思康回了老家,却没有回来。后来秀贞与离散的女儿相认,便立刻带女儿动身寻父。然而却不遂人愿,母女二人在赶火车时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一、女性描写的对比

两部作品中都有对女性的描写,通过主人公“我”的描述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

《伊豆的舞女》中主要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的形象,男主人公“我”看似客观的描写,却流露着细腻的情感。最初的相遇,作者浓墨重彩,可见初见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侧面体现了少女的亭亭玉立。第一次相见时,一系列的装扮使“我”误以为舞女有十七八岁的样子。那么,这里也侧面体现,仅从外表看舞女身上并未表现岀幼态的特征,相反却展示出近成年的稳重成熟的端庄模样[2]。接下来在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相处中,尽管她只有十四岁,却是处处照顾和帮助其他人,以为是十七八岁也是很正常的。这里通过解释误会年龄,却巧妙地将舞女的性格待人处事交代清晰。然而,毕竟是十四岁的孩子,通过熟悉以后,看上去十七八岁优雅的“薰子”却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性格,青涩烂漫、童心未泯。这个反差也给了读者一些想去了解和接近的神秘感,更为下文“我”与舞女之间产生的故事做出了铺垫。接下来更亲近的接触,作者“我”则描绘得更加细腻,如“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眼睛闪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更感到她是一个单纯活泼的小女孩。同时这里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舞女是一个清纯简单、还不知男女之情的少女。

与描述清纯女孩相反,《城南旧事》中描写的是上了年纪的疯女人秀贞。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并未深刻地体会秀贞经历过的苦难。只是在表层简单表述,比如这里的描述“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都只是简单的外貌描写,却直接反映出秀贞的可怜,没有亲人的照顾。“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这里的人物细节描写更为生动,侧面突出秀贞对女儿的思念,以至于对我一个陌生的同龄小女孩十分友好。那么,一个女性苦楚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二、作品情感的对比

两部作品感情都很是细腻,同样是悲情女性,文章情感基调有些相似。不同的是,《伊豆的舞女》的情绪更处于一种淡淡的忧伤美之中,更接近于日本文学的物哀色彩。作者一直没有直接地表明心境和情感态度,但无论是在对和舞女相处时的细节描写,还是在对旅途中对景物的烘托描写,甚至是对同行其他人的描写,都是处于表达心境的状态[3]。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情景,看似没有直接言明,却时刻显示作者内心的情感。“我”对于舞女“薰子”朦胧的喜爱之情,既不知道该怎样把握,也不能去把握,现实的差距和身份的悬殊,舞女和她的家人就像是整个社会中的多余人,为了生计漂泊在世间的凄风冷雨中。在遇到茶店老板娘,她对舞女及一行家人的轻蔑态度,包括各村入口处立着“乞丐与舞女不得入內”的木牌,这些无不激起他心中的凄凉之感,使他感到绝望和无力的悲哀。美到极致就是哀,也就是日本传统的物哀[4]。

而《城南旧事》无论是人物描写还是结局,都更接近于悲剧色彩。舞女尽管生活所迫,但年少不经世事多了些美好温馨,让人更多遗憾的是作者无结果的爱情故事。秀貞这个女性角色经历的悲惨与舞女截然不同,在这打击下秀贞成为人们口中的疯女人,何来疯狂,莫不是对自己内心的美好的执着,不愿意接受命运的残酷。站在街口这些细节描写,无一不透露着对于爱情,她仍然期盼着重聚的一天。秀贞的经历让人更加感慨这个悲惨世界,封建思想带给女性的悲惨人生。更加使读者觉着压抑无能为力,但以作者“小英子”的视角又让人觉着有些暖意,在六岁孩子眼中秀贞不是疯子,从为女儿做衣物这些小的细节把秀贞的爱表现得十分充分,也在深层次上向我们揭示了秀贞的多重悲剧性命运:她追求美好爱情却不得的悲剧,亲生女儿被抛弃、想要做母亲却不能的悲剧,思想行为不能被父母、社会所理解的悲剧等等。作者通过秀贞这个“最具体的个人”的凄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道德传统对女性无情的摧残和扼杀。

三、作者情感的对比

在作者情感上的对比,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文学研究方法,虽同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整体来看作者的情感,不难发现,尽管两部小说都描绘的是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位花季少女却要和家人四处漂泊,一位坚守爱情却最终一无所有疯疯癫癫丢了性命,但是却在字里行间都有作者创作时留有温暖之意蕴。

《伊豆的舞女》中暖之处莫过于我和舞女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身份差距而影响,在许多处情感的表达都十分动人,舞女的天真烂漫如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阴暗,让这场原本独身一人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5]。即便是喜爱相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舞女的漂泊生活有淡淡的忧伤,“我”同情这为生计所迫做舞女的“薰子”也为两个人自感忧伤。最终的结局也只能将情感都留在淡淡的回忆中,不曾说起。描写了情窦初开时的暧昧、灼热且煎迫,离别时的淡如止水且清冷,这种日本文学作品的物哀情绪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又细腻展现在读者眼前触动心弦。

相比之下,《城南旧事》中作者的感情仿佛更加直接浓烈,直接讲述秀贞这个悲剧人物的故事,强烈地表达自己作为孩子视角的所看所感。尽管作为孩子,英子仍然愿意帮助她去寻找。同时秀贞也代表了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那一类人,在那个包办婚姻的年代,仍然在守护和相信自己的信念,执着地对封建思想默默对抗,为了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美好宁愿飞蛾扑火。在作者幼小的心里,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结局,还大病了一场。尽管最后结局悲惨,但是如今在作者描绘的字里行间,悲剧人物也透着了人性的光辉。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两方面相同和不同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的思想有一些共性,但即便在悲哀人物身上,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之处。在写作手法上都很细腻,但在情感表达上,《城南旧事》通过作者大病一场显得更为直接,《伊豆的舞女》又更加隐晦了许多[6]。再者,由于作品时代的不同我们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东亚文学的延续发展从写作手法到真正的思想内涵,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心理描写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史蓉.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的文学基调[J].普洱学院学报,2015(02):12-14.

[2]赵莉.川端康成作品的文体论研究——从谈话分析的视角出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叶罕辰.论川端文学中的“悲”——以《伊豆的舞女》为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0:19–20.

[4]王梦飞,廖莉平.对《伊豆的舞女》中女性用语的研究——以三位女性的语言为中心[J].外语学界杂志,2019(11):28–31.

[5]陈柯廷.浅析中日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以《边城》和《伊豆的舞女》为例[J].牡丹,2019(3):22–25.

[6]葛亦鸣.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人情之美[J].鄂州大学学报,2019(5):26–27.

猜你喜欢
文学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