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导向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研究高考以指导学生复习是高三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三轮复习的关键时期,以高考为导向转变课堂教学,落实复习实效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无论什么形式的复习思路和方法,根本上还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好的史料与素材,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和深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激情,真正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得以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三轮复习教学实践,浅谈设计问题以导向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质疑意识和历史理解能力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强调能力与技巧,而提出问题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观察和理解,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而影响其一生的学习与成长。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学习信条,敢于提问和质疑。学生的质疑也是对教师的考验,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并给予解答,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争论的价值、探讨的必要或思维的深度,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如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时,笔者讲到了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粮食收购危机”,有学生提出疑问:“列宁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并且进行了几年时间,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为什么还会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呢?”笔者首先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而因势利导,抛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工业化建设与粮食生产有什么关系?第二,苏联当时真实的农业及经济状况如何?第三,如果你是当时苏联的一位农民,国家收购粮食时,你不愿卖的原因有哪些?笔者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解决,教师应及时调节教学安排以解决问题;如果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教师和学生应搜集资料和素材,寻找专门时间解决。
例如,“粮食危机”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讨论,在课堂上达成了几点共识: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造成苏联经济萧条,特别是农业长期落后,虽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但发展仍然有限;工业化的迅速开展,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造成苏联对粮食的需求激增,粮食市场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会存在部分敌对分子的破坏,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更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可能采取低价收购粮食,导致农民卖粮积极性不高。这里有史实、推测和猜想,还需要经过史学研究成果的证实与支撑。
课后笔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对这一问题进行专业学习和解读。在1995 年第1 期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找到了章前明教授的《1928 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兼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文中关于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有详细论述:“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问题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粮食收购危机的错误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当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富农的破坏、小农经济商品率太低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直接造成当时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联共(布)中央1926 年以来所执行的某些经济政策失当。它片面强调工业化的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人为地拉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等,直接促成了粮食收购的困难。”笔者将查阅成果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章前明教授的研究成果与上课讨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与求知欲望,只有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的复习方法才是好方法,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
在高三复习中,部分教师喜欢找新材料,究其原因,一是认为新材料更能体现新观点,二是认为旧材料可能已经过时。其实,史料没有新旧之说,也没有时间上的保质期,只有观点与结论才有新旧之说。但是,不同时期对相同史料的解读会有很大差异,关键在于教师怎么用,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史料的内在价值。
三轮复习时间紧张,重点应是在一、二轮知识梳理的基础上查缺补漏,拓展对知识认知与理解的新视角。这需要在熟悉的知识、材料上下工夫,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经验主义所带来的对知识认知上的偏见与狭隘。一些比较熟悉的史料往往更具有代表性,但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复习中容易忽视的内容,甚至由于先入为主的认知限制了对历史真相的探寻。
参议院的老板们
《参议院的老板们》是广大师生非常熟悉的一幅历史漫画,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创作的,描述的情景是:在美国参议院,议员席位上坐着形象渺小、神情惊恐的议员,而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趾高气扬的垄断资本家,参议员不断向后张望那些神态高傲的垄断资本家;右侧大门上写着“垄断者入口”,而左侧的议院二楼小门上写着“人民入口”,门却紧紧关闭着,中间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仅从漫画表层信息可以这样解读:19 世纪末的美国,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治生活,参议院完全为垄断资本家服务。但是,作为历史教育者应知道,任何史料都要从史料出处、当事人的目的、意图、立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才能得出客观认识,如果仅仅从表面现象进行解读,难免过于武断与肤浅。
在三轮复习中,教师往往热衷于复习热点,历史学科的热点不仅是周年事件、时政热点,史学研究的热点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这需要教师阅读更多的史学专著和刊物,不断充实知识储备,时刻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了解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史学的殿堂,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乐趣。
笔者巧妙利用《参议院的老板们》这一漫画开展教学,借以全面了解和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笔者先进行了相应的问题设计:第一,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漫画进行基本信息的解读;第二,让同学们课后查阅这一漫画背后的故事,结合漫画创作背景、意图写一篇历史小论文;第三,通过这一漫画反映的基本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的认识。笔者将这幅漫画的来龙去脉及其折射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总结,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美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幅漫画以1890 年美国参议院讨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创作背景,该法律因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而得名,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由于该法直接涉及垄断资本家的经济、政治利益,才有了漫画中垄断资本家涌入参议院施压的情景,但最后的结局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涌入参议院的垄断资本家并没能吓住参议员,这一法案最后得以顺利通过。该法是美国反托拉斯法中最基本的法律,正是依据这一法律,1911 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被拆分为37 家公司。
由此看出,该漫画从创作意图上看,不是为了讽刺美国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治体制,而是直接描述了美国参议院讨论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时的场景。因此,仅仅将其解读为垄断组织影响国家政策、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紧密结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合漫画创作背景和折射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当时的美国形成了如下两方面的认识:第一,19 世纪末,垄断组织的过度发展引起了美国民众与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是《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能够通过的根本原因;第二,在垄断资本家监视下的参议员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民主制度的刚性与弹性,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虽对美国政治和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但其并未控制国家政权。结合“美国1787 年宪法”的内容,学生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一些旧的、片面的观点已经过时,高考用新视角、新理论看老问题,如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积极作用,但很少考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控制欧洲;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世界银行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较少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体现。当然,旧的观点不是不对,而是看问题带有片面性,甚至是强烈的主观性,这不符合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