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伟/曲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在大力提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中华美德,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理论,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进行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影响中国千百年,成为中华民族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崇尚“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的今天,在国家大力推行“以德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基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诉求重新解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现代蕴涵,释放儒家优秀思想的光芒,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准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教育,特别需要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急需要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新道路,而过去一直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无法立即解决帮助国家解决危机问题。在那个阶段,我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吸收、借鉴西方的思想文化,探寻新的文化,发起了崇尚“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这对当时摇摇欲坠的中国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思想解放。但是也出现了部分偏激者不分“糟粕”和“精华”一味抵制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这极大地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在我们再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实际上是出现了太长时间的太多不客观、不正确的理解。而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正当青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没有得到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反而是经常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自然不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不会自发的去主动学习和践行君子行为,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收来自多方的信息,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入接纳西方的价值观,逐渐就会丧失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20世纪中期我国为促进国家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加大对理工科的教育力度,这一政策倾向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素养的教育就被相对忽视了。到20世纪后期,应试教育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开始谋求改变之法,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并在高校中试点推进,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数高校都只是停留在简单开设几门课程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精品课程匮乏,课程内容陈旧,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教育教学状态,如何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人格修养教育,教师如何能够充分利用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的开展和升华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正力求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而人格修养教育同样重要,高校也可以借鉴思政课程的转化方式,探索人格修养教育与通识课程有效结合的优化路径,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人格修养教育与通识课程有机结合,有利于人格修养教育的渗透融入。目前,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普遍在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组。例如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组中开设有“孔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修养理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适时的人格修养教育。同时,人格修养教育元素的充分挖掘,也有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有助于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发挥课程价值。
人格修养的完善,不仅需要外在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还需要调动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意识。而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为人处世、价值观形成等多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同样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均在强调君子的垂范作用。而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教育时,结合教学要求在实际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要求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境界,丰富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学校对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不可轻视,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多管齐下, 形成人格修养教育的合力。其中,学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应该选取贴近生活的人格修养教育方面的经历进行言传身教,社区方面则提供丰富的场所和机会, 让人格修养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学走向做,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此外,随着多方教育力量的加入,在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内部主体用力方向不同的问题,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方主体在教育方式、教育资源、教育能力上都各有千秋,如何引导他们力往一处使,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密切衔接,实现优势互补,真正形成人格修养教育的正向合力,同样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有效聚拢多方力量,真正发挥教育合力的巨大价值,才能及时、恰当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教育,切实提高人格修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