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机制与策略

2020-11-18 20:44史健男辽东学院师范学院丹东市二纬路小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校地师范类卓越

■史健男 李 颖/.辽东学院师范学院;.丹东市二纬路小学

一、前言

教育部在 2010 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要求创新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8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从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八个方面明确了卓越教师培养的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并具体指出:“支持建设一批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

二、紧贴需求,创设“双导师制”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应尤其注重从供给到需求过程中人才质量标准的过程评价导向,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设“双导师制”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要吸纳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校长、教研员作为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校外兼职成员,参与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纲要的编写、见习、实习、研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将地方中小学师资的专业需求与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校内理论导师与中小学应用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1]。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以单一维度或结果的考核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形成多元、立体、动态的过程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评价标准的实质不变与人才培养形式多样的师范教育新生态。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发展

在校地协同理念下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让师范类学生在不同平台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是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有必要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制度保障、指导教师考核、实践效果反馈等各方面不断提升实践基地的效能,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目前各级各类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是培养在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人才,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毕业实习基本都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完成,因此师范类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及指导性意见,加强师范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推行“双导师制”,由高校专业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见习期间授课及班队管理等,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做好教师教育专业职前与职后培养的有效对接,增加人才的竞争力与市场认可度。

四、鼓励高校教师到基础教育学校挂职锻炼,有效提升师范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师范类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师范类高校在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深入基础教育学校进行顶岗锻炼,充分研究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所需人才的标准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师范类高校应为教师到基础教育学校挂职锻炼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明确规定在基础教育教学岗位和班主任工作岗位挂职锻炼的时间,要求挂职锻炼教师定期参与基础教育学校课标研讨等教研活动,并把这项指标作为岗位考核的基本依据,以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课改的无缝对接。师范类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共同联手,深度参与卓越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势互补、责权明晰、互惠互利、运行顺达校地协同卓越教师培养新机制。

五、实施校地监督考核一体化,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质量

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使得培养出来的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真正实现卓越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全面监督和质量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监督、管理、检测各项机制并不完善,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建立校地协同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方案[3]。地方政府有必要充分发挥在质量管理和检测上的重要作用,试推“卓越教师培养年度报告考核”和“质量抽检与评测制度”。“卓越教师培养年度报告考核”必须包括培养现状、培养特征、培养效果、遗留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等基础内容和关键内容。通过年度报告的考核,让高校充分掌握教师的培养现状、缺点和优点;也让地方政府充分了解卓越教师的培养全过程。“质量抽检和评查制度”主要是作为“年度报告”的补充,利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和评测,促进持续整改,最终保证卓越教师培养的质量。

六、完善师范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卓越教师职后培训

高校人才培养要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卓越教师的培养更是如此。师范类院校要与地方政府以及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切实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实现师范生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师范类院校应大力推动“智慧教育”系统建设,为在校学生、在职教师、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平台,实现订单式培养,降低基础教育学校招聘、培训成本,即与基础教育学校(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以销定产,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基础教育学校、师范类院校和师范生三方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真正把“乐教”的大学生培养成“适教”的未来卓越教师。当然,师范生成长为卓越教师是一个多阶段、长时期的过程,那么就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重点支持领域和目标。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实施在校大学生(包括硕士培养阶段)顶岗实习制度,置换在职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并把师范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作为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于在职教师,他们身处教育现场,教学经验日益丰富,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形势,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已有教学经验的提炼与升华,这是职后培训的重点支持领域。

七、结语

“卓越”与“优秀”不同,它不仅指业务能力上的突出,它更指一种精神,一种胸怀,一种动力,它意味着永恒的追求,其高级表现形式为社会影响力的拓展与获得。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应该就是“四有”教师,用理想信念去思想育人,用道德情操去道德育人,用扎实学识去知识育人,用仁爱之心去和谐育人,正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校地协同,为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对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机制和策略的要求,也是对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机制和策略的保障。校地协同探索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发展规律,建立卓越教师培养全过程档案,搭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卓越化平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校地师范类卓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现状及保障机制研究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画与理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