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工作对策

2020-11-18 20:44柯秋怡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互联网+

■柯秋怡/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朗清的网络空间[1]。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自觉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与特点

随着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日趋深入,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境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虚拟化等优势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为便捷且隐蔽的途径,实现了从传统线下的口口相传、书籍资料印发到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渗透。境外意识形态渗透主体凭借互联网的匿名特征,一是建立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组织讨论与跟帖留言,以匿名的方式提供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宣扬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二是利用电子邮件、微信、QQ、微博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实时组织互动学习与讨论,长期向广大高校学生见缝插针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此外,意识形态渗透主体往往从属于某个组织,且以正当职业掩护其真实身份,进一步发挥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虚拟化优势。在新媒体“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渗透实现从现实到线上虚拟化、从集聚群体化到个体分散化的转变,在渗透形式、范围、速度和影响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形式,出现了空前的增长。

二、“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

(一)转变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方式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6月全国网民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比例为99.1%。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网民占比最高,达26%。在学历结构上,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为20.2%。从以上数据可知,新媒体互联网迅速普及,高校学生俨然成为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主力军。

新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在开放共享、虚拟隐蔽的网络环境下,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声者和传播者。新媒体互联网必然给学生带来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的时空体验,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开放、复杂的新媒体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环境下,传统媒体构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受到了威胁。高校辅导员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一是拓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实现网下网上协同共建,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二是丰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工作载体,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以及微信、腾讯QQ、腾讯会议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多渠道、全覆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局面。

(二)动摇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影响社会主义办学质量

高校学生仍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科学、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弱,防范意识薄弱。新媒体“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在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首先,意识形态渗透宣扬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价值观相违背,极大程度阻碍了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甚至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扭曲;其次,意识形态渗透的极端思想削弱了高校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动摇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再次,非法分子企图利用意识形态渗透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的指导地位,撼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办学质量,阻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工作对策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实践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形势与特点,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手段,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稳固的意识形态渗透防范屏障。

(一)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防范“互联网+”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从长远角度考虑,在新媒体“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而提高抵制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媒介素养是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2]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正确解读、鉴别和有效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才不至于在浩若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迷失自我和方向。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线下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和线上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向学生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并向学生推送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公共课程。学生经过必要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把握网络阵地使用的主动权,进而有效的抵制防范意识形态渗透活动。

(二)把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重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和崇高的理想信仰,自觉树立抵制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防线。

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坚持网络育人与日常工作育人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一是通过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用“摆事实、讲故事、说道理”的工作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时事热点问题。二是通过精选、整合和利用网络资源,例如中国大学MOOC 开放在线精品课程,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建构“碎片化,零存整取”的学习模式,跟着高校名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互联网+”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形式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校园文化育人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精心打造“网上有思想动员,网下有实践对接”的校园文化品牌。

辅导员可依托易班平台或者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打造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育人基地。首先,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代言的物化形象,采用平等友好的卡通形象,通过制作有情感、有故事的文化周边产品,例如明信片、挂件、环保袋等,将卡通形象打造成学生身边有温度的伙伴、并肩行走的引路人。其次,打造有特色、有品牌的网络文化作品,注重抓住时间节点,直指学生的思维痛点,从学生的视角纵论理论前沿、时代热点、形势政策和校园热点问题,创作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网络作品,例如人物专访、独家调查等,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思想共鸣。再次,打造网上网下教育实践活动,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依托,以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以文体艺术活动为载体,强化美育教育、美育育人功能。通过网上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内化于心,网下实践锻炼外化于行,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全面覆盖,有效实现认知性引导和实践性锻炼。通过打造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避免因学生精神生活匮乏和负面情绪滋生。

(四)加强网络监管,构建合力防范意识形态渗透机制

在新媒体“互联网+”时代,防范抵制意识形态渗透工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需要高校各个部门乃至社会各界构成合力防范机制。第一,健全网络监控管理机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辅导员要把握网络战略重地的主动权,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首先,切实加强正面宣传,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其次,勇于抵制不良思想入侵,及时准确地搜集舆情信息并正确判断形势,关注学生网络言行动态,把握苗头性、群体性、倾向性热点问题,为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再次,加强学生网络平台信息化管理,为学生提供日常所需的信息与资源,同时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重点,及时净化网络环境。第二,健全预警机制。首先,辅导员善于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例如今日校园平台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做好评估和预警。其次,建立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信息档案,加强日常教育引导与管理。第三,健全和完善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与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避免负面情绪滋生与蔓延。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与帮扶,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切实做到应助尽助和精准资助,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精神,发挥“扶贫—扶智—扶志”的育人机制。第四,构建合力防范机制。首先辅导员要建立班级、院系和学校的三级联动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意识形态渗透活动,定期排查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加强与学校宣传统战部、保卫处、教务处和网络中心管理等部门沟通与联合,形成上下立体联动、齐抓共管的抵御防范校园意识形态渗透的工作格局。

四、结语

新媒体“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形势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抵制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工作任重道远。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政治素养,善于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主动作为,抢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制高点,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信息监管和甄别能力、舆情分析和研判能力、问题发现和处理能力,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办学目标。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互联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