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承

2020-11-18 20:44马红豆盛翠菊徐州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徐州受众

■李 菁 马红豆 盛翠菊/徐州工程学院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暴政与侵略、同不合理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有代表性、发展性的精神文化遗产。徐州正是它诞生与发展的摇篮之一,在炮火和快板的安眠曲里诞生,于中华民族血肉之中茁壮成长,荫蔽与滋润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故国。回首一瞥,百年的时光似乎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先辈们所创造的红色文化间横起隔阂,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已久的红色文化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也有了奄奄之势。

一、徐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现状

古都徐州北倚鲁南山地,南展江淮平原,勾连南北,西望中原,为五省通衢、六省咽喉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为兵家决胜之地。近代,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更留下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宿北大战指挥所、徐州市双拥碑、小萝卜头纪念馆等著名的红色文化景点。在众多的名胜景点之中,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作为徐州红色旅游资源的龙头景区作为目前徐州市四A级旅游景点之一,在宣传地区红色文化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淮海战役纪念园林占地1200亩,包括淮海战役纪念塔、纪念馆、碑林、总前委群雕以及徐州国防园五大建筑,还包含粟裕骨灰撒放处、胡耀邦植树处等十大景点。”[1]园林整体庄严肃穆,兼融雄浑幽雅。园内以高阶重点突出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塔碑正面嵌着毛主席亲题“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字样,塔座所镌碑文概括了淮海战役的过程、胜利原因以及战役意义。纪念碑两侧为大型浮雕:左右分别镌有军民齐心鱼水情深、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图景。石碑回廊里长45米、高3米的大型壁画再现了决战时磅礴场景,南北回廊处,还有周恩来、邓小平等多名领导人题词和31006名烈士英名。纪念馆内部展有革命文物、历史照片2000多件,记述了淮海战役壮阔波澜的历史实景。战争的惨烈,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威武雄姿,人民群众跟党走的觉悟与行动,都被一组组老照片和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所铭刻。园林西北部占地20000平米的碑林中,亭墙廊室间500多幅碑刻凝聚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国防园还利用现代高科技再现了徐州会战情形和武器发展史,并放眼将来,使整个园区更具立体感、现代感、科技感。

不可否认,徐州地区的红色文化集大成者在淮海战役纪念园林。但徐州其他地方也同样存有很多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红色文化建筑,如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佘绮义烈士墓、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周家三烈士陵园、中共丰县县委成立地旧址、“六·一三”事件旧址、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等,这些建筑以及其中陈列的展品自战火中留存,向后人们再现战争的壮烈、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及人民群众的热心支援。

除物质性红色文化遗产之外,徐州尚有许多文艺作品传世,它们同样是徐州红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的载体。其中,小说《万里烽烟大会战》、《长眼睛的炮弹淮海战役故事集》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徐州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教授的《鏖战》“在红色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别具一格、独出心裁。”[2]

这部献礼淮海战役七十周年的佳作全景式记述了淮海战役的恢弘气象,按照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就重大事件、时间、人物等展开叙述。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历史图景,彰显民心所向的人民军队风采。小说之外,还有《大决战淮海战役》、《徐州会战纪实》、《徐东狙击战》等报告文学,《淮海英风》、《淮海战役组歌》、《淮海战役歌集》等系列优秀诗歌结集,《万山红遍》、《淮海战役图册》、《徐州革命画史》等绘画作品。这些文艺作品是珍贵的历史遗存,也彰显了当下人们对淮海先烈的崇敬与缅怀。在艺术上,民间更有琴书、柳琴戏、剪纸、布艺、鸟虫书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活泼灵动有生活气,有希望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相互扶持、发扬光大。这种有待开发的新型合作可能恰可为当前有代表性、却无实体的淮海纪念物提供其所亟待的新鲜血液。在老艺术家对大多数新兴网络媒体和平台持保守消极态度之时,这一系列活动可以拉近艺术家这一输出者群体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文化认同感,传承发扬艺术,在军民和谐的友好氛围之下达到艺术与需求的共赢。

二、徐州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徐州本地的“红色文化”及其精神虽得到了一定的继承,但它的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程悦等的《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增强社会认同的路径——以徐州地区为例》一文中提及年轻一代中,高文化、教育程度与高红色文化认同度之间的矛盾,大学及以上学历为主的青壮年受访者(18-30岁)中,“仅有2.82%的人对徐州地区红色文化的内容非常了解,参观过纪念场馆,了解场馆的内涵;约有72%的人仅限于基本知道或者部分了解;有近25%的人甚至不了解徐州地区有哪些纪念场馆。”[3]多数人认为少年及青壮年应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排头兵,但调查结果令我们注意到,被寄寓传承希望的下一代并未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或充分的了解。这种“不了解”会导致他们拒绝接受、认同、使用红色文化,最终导致传承受阻。“低认可度”与“传承困难”是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面临的困境,前者只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扬发展的原因之一,影响受众和传播范围;后者却意味着红色文化在受到低认可度影响、得不到新鲜受众与传承人的同时,经受着难以或者无法保存现有文化成就,自身内容形式与社会、时代、大众相脱节并不断萎缩的文化痛处,红色文化面临着失去时代吸引力、静待衰亡的窘境。

多数人认为少年及青壮年应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排头兵,但调查结果令我们注意到,被寄寓传承希望的下一代并未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或充分的了解。这种“不了解”会导致他们拒绝接受、认同、使用红色文化,最终导致传承受阻。“低认可度”与“传承困难”是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面临的困境,前者只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扬发展的原因之一,影响受众和传播范围;后者却意味着红色文化在受到低认可度影响、得不到新鲜受众与传承人的同时,经受着难以或者无法保存现有文化成就,自身内容形式与社会、时代、大众相脱节并不断萎缩的文化痛处,红色文化面临着失去时代吸引力、静待衰亡的窘境。

究其原因,红色文化传承过度依赖传统媒介与日益兴盛的快餐式文化习惯之间的矛盾是其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之一。以徐州地区琴书的红色传承而言,其一,徐州琴书已失去与民众进行沟通交互的土壤。在交流成本日趋低廉、时间成本越发高昂的当下,沟通成为了相同圈层的人士之间保持感情、表达认同的道具,这使得琴书早年跨越阶层给人“会心一笑”的红色文化内涵失去了表达的空间和受众群体;其二,琴书等红色文化载体有着较长的演变、完善周期。剧本的完善、优秀演员的培养以及演出筹备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与精力,在今看来门槛较高。当前短视频的兴起把时间成本这一艺术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一个病毒式扩散的梗便可衍生出一系列段子,所需的时间精力极少,但稍加变化就可链条式相扣快速形成一系列的强关联文本,这其中的“参与感”也绝非传统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可企及的。

此外仍存在一个饱受质疑、亟待调整的问题: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更改过程是否有质同量上的限制?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所要做的并非一味地承认和刻板改动,而是需要重拾“红色文化”所代表的精神,把握其生命脉动。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若红色精神不动摇,红色文化便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徐州红色文化代表为“淮海战役纪念塔”——这一富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主体在人们对徐州文化的探索中被放大和固化,并形成被反复挖掘、接近枯竭的文化现状,亟待解决。

三、徐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与传承路径

徐州红色文化精神主要为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决胜阶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作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红色精神组成,是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囊括了艰苦作战、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为伟大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军民鱼水的双拥精神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精神。尤其,“不畏艰辛,军民一心”这一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精神。

由此,徐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应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人民群众共同拥护而形成的,具有高传播度、高认同感的,能够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富于徐州特色的红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能优渥土壤的根本力量。

徐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取之于各外在形式所体现的精神之中,又需“反哺”其外延、表现。立于内涵,融于时代,当前应强化淮海纪念塔对于徐州乃至整个淮海地区“军民协力齐心”之意味,结合周边常被忽视的双拥碑等小纪念场馆、景点、建筑开展系列活动,以求形成切入视角多样、文物类型多样、拥护手段多样、表现方式多样的纪念旅游文化体系,带动文创产业发展,推动对历史和历史中小人物的重视与关注。

从目前的徐州文创产业现状来看,作为消费主力的青壮年中产生了比较大的消费空窗。为此,应对青壮年情感体验上对“鲜活真实”的追求做出回应,并赋予易于接受的价值导向。

在“剧本杀”等线上游玩剧情游戏正在兴起的今天,不难看出我国娱乐市场对于优质剧情有着巨大的需求。相较线上娱乐,线下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景点的场景和空间本身。因此应借由双拥碑、淮塔等大型实景为基础,利用正在不断发展的AR技术和线上互动平台,配合徐州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浸入式体验剧本的方式构建完整的旅行娱乐路线这也是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未来的发展方向。“扫码阅读”等方式可带领游客自主选择旅游路线,系统性地发掘小人物的历史,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将选择的自主权交还给受众,吸引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

综上,在发掘巩固稳定、成熟具有代表性的内涵的过程中,应使内涵发挥主体作用,在自媒体正成为全新舆论阵地的趋势下,提升红色文化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充分运用自媒体技术加大传播力度,营造认同红色文化的大氛围,让受众自愿发声,为徐州红色文化建设、徐州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与发扬提供有力的支持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徐州受众
疫散待春回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