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叶 陈秀明/北京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赋予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内涵,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给予充分重视[1]。长期以来,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但课堂资源有限,理论与实践往往顾此失彼。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面授与E-learning的优势,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依据相关文献内容,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不一而足,但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步骤:前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系统地开展教学设计,前端分析必不可少,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授课对象分析、授课对象需求分析及教学环境分析,分析手段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或访谈法。陈凌钰[2]的前端分析较为全面,通过问卷法,不仅对授课对象及其需求进行了分析,还谈到具备多媒体教室和无线网络的教学环境等前期分析。曾一轩[3]采用了问卷法,分析了授课对象的专业、年级、互联网使用情况及预备技能,如所有学生都已通过CET6、都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在授课对象需求层面,他发现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最感兴趣;相比于文本内容,多数学生认为视听材料和具体案例更有帮助。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基本所有已有研究都包含一定的前端分析,但分析程度差别较大。充分的前端分析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而且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需要全面深入地开展。
依据前端分析,在教学实施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索格飞、迟若冰[4]设计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双重目标。张婧[5]则依托丰富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层面,Graham[6]依据线上与线下在学习过程中的权重比例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划分为五类。目前国内研究倾向于线下课堂面授为主、线上学习为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各院校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的差异,线下采用不同的教材及课堂活动形式,线上利用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如既包括基于慕课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以答疑讨论为依托的社会化学习,既包括基于英汉互助平台的网络互动又包含以视频会议为依托的中外远程合作教学。关于教学评价设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国内学者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旭燕[7]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互动及课堂活动三个阶段,并通过测验、问答及学生互评等开展教学评价。
在进行了前端分析、教学设计之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均已明确,可根据教学安排实施教学。张婧[5]和曾一轩[3]将教学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和课后。这种“三段式”的教学实施方式是目前国内跨文化交际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流方式,课前和课后主要进行线上学习,课中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线下学习。课前线上学习资源既可以是现有平台已有课程,如索格飞、迟若冰[4]选取了慕课平台FutureLearn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以是各校教师或团队自己录制的微课,如曾一轩[3]每周面授之前在网络平台上传为相应专题录制的微视频。课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问答形式一方面对课前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进行了解,一方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展开讲解;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方旭燕[7]指出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和个人陈述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展现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后主要完成线上作业及优秀作业共享,如张婧[5]要求学生对所学进行反思并在线提交成果供后期共享。
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不仅能系统直观地呈现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教学反思与重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评价与测试、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1]。问卷法、面授观察法及非结构化访谈法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效果信息采集方法。陈凌钰[2]综合运用问卷法、观察法及访谈法,既采集了量化数据,如运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测试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也收集了质性数据,如观察并记录历次线下面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较为科学而全面地呈现了教学效果。
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成果显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资源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整体效果良好,得到了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较高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过渡的问题。未来的探究实践需更多关注线上学习监督、问题及时反馈及线上与线下教学顺畅衔接的问题,完善教学平台,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互动和线下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