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花/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使学生迅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等的不同,每节课的导入也不会相同;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作用关键都在于: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感到自然、新奇、有趣,学生自然会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为例谈谈我的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复习旧知识也有多种方式,如直接提问所学知识;构建上节课的思维导图;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课时,先让学生构建第13课《罗斯福新政》的思维导图,接着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面对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扭转了经济形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那么德国和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呢?”下面我们进入第14课的学习。温故知新的导入法,既让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考。“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说到历史课,尤其是初中的历史课,很多人认为不就是给孩子讲故事嘛!这种看法虽然不准确,但历史本身是鲜活而精彩的,故事确实是初中历史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人物鲜活,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用鲜活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如学习七下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时,笔者一上课就说:现在很多同学都是吃货,宋代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好吃的肉菜,是以一个大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大家知道叫什么菜吗?然后老师绘声绘色地讲了东坡肉的来历;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因为与政敌不合,他曾经多次被贬,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东坡肉”就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制作的。后来,苏东坡又被起用做杭州太守,他上任后组织民工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猪肉后,便让家人按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那么如果你生活在宋朝,还能吃到哪些东西呢?你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分别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东坡肉”的故事不仅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品德和意志教育,效果很好。
相比于教师的讲授,视频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用视频导入也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在展示视频前,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以明确观看的重点。如在学习七下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一课时,我播放了电视剧《朱元璋》中的一个片段。在展示视频之前,我提出问题“结合教材思考,该视频体现了元朝末年的什么社会形势?”该视频片段展示了元朝末年一方面灾害频繁,老百姓衣食无着,被迫四处逃亡,很多人饿死在逃亡的路上;另一方面政治腐败,统治者寻欢作乐,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增加赋税,并残酷镇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元朝末年的社会形势通过短短三分钟的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自然了解了元朝末年为何会爆发农民起义。教师进一步讲述,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贫农出身的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后建立明朝。从放牛娃到全国最高的统治者皇帝,朱元璋会如何确保大明的江山万世永固呢?由此导入新课。本课的视频导入既迅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确了元朝末年的社会形势(即明朝建立的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学习七下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一课时,我搜集了关于内蒙古的风景,蒙古族住的帐篷,蒙古族的马头琴和骑马、射箭、摔跤、歌舞等风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展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学生一致回答,蒙古族。老师进一步讲到,蒙古族是一个豪爽、剽悍、热情、勇敢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过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元朝。那么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主要贡献呢?由此导入新课。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艺术的熏陶,还能启迪人的思想。如学习七下第三课《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打出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老师先让学生有感情地齐声诵读,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继续讲到,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忆昔》生动地表现了唐朝开元年间的繁荣富庶景象。那么这种富庶景象是如何取得的呢?当时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师生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歌曲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时,歌曲导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从《在希望的田野上》到《春天的故事》,从《爱我中华》到《七子之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串联起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同学们也通过一首首音乐作品,感知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这一段历史也伴随着美妙的旋律,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
历史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课堂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发挥历史教学“以史为鉴”的作用。用时政热点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不忘思考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如笔者在复习《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这一专题时是这样导入的:特朗普甚至宣称“可以断绝中美关系”;中国的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则提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那么,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我们应如何处理今天的中美关系?师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复习专题。
除了以上列举的导入法,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成语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实物导入法等各种方法,本文不再一一列举。正所谓“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就是好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