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回来了
多年来他已经被人遗忘
隔着多年之后的玻璃窗
外面狂风大作
这个城市一直不缺少大风大雪
他带着多年前的自己回来了
那一刻我替他哭了出来
仿佛就是我和我的亲人
久别重逢
或者是我和我自己的相遇
刚好那间房子还开着灯
刚好夜里失眠的朋友们还在围坐
刚好多年之后的深夜
我也是一个倚门人
屋外大雪封门
刚好你也
回来了
只有在这个时候
时间才给了更多的空隙
手指的淤积肿胀需要那些炉膛中的火炭
人们躬着身,慢慢踱步到山顶
海拔很高,寂照庵堂
已经没有陌生人来这里逗留和拍照
这里都是彼此的熟客
肉肉植物心照不宣,它们更加拥挤
庭院再一次空了出来
慢慢的冬日
没人在意那些圣洁之物是在身前
还是在死后
一切都是肉身
需要抖落更多的灰尘和积雪
没有人来
在那棵巨大的树底坐下听钟
一切都接近于慢动作
不是雪
不是时间
不是这个不紧不慢的冬天
有些植物
替代了佛手、佛心、佛脸、佛足
字典里有了因果
有了岁寒清供之意
佛手柑、五指橘、飞穰、蜜萝柑、香橼
五指香橼、五指柑、九爪木、文殊兰
人们习惯剥开果实和种子
时间的主人,就要站在高处
俯瞰着它们
那些身心分离之物,倒挂之物,低垂之物
有着白色的厚厚壁膜
再外面
是越来越厚的橘黄色外衣
更早些时候
两个越来越老的人住在这里
偶尔吵架
长年交好
心皮分离时刻,他们最终变成了
果瓣或手指形状
有朝一日
这橘红色的替代物被摘下来
死亡的汁液
居然如此充溢
那是一个末世
有人以骨灰的形式
到达了一个想象中的山顶
那里被认为是群山的心脏或火焰
大山也需要洗一洗
雪水正自上而下
如今身心俱疲的人们在山路上
戴罪而歌
禅诵二十载不移其志
了了江水只有白骨洗梦
从此不再有第二个登临者了
革面易
洗心难
手持镜子的人照不见自己
白色的灰烬
是从发根开始的
不欠来世也不欠今生
也许只有那把灰烬做到了
这是一种宿命
肉身和雪是同一种颜色
抬高一下视线
为了一种信仰燃灯断指
你在书中再一次看到了他的孤影
从集市上买来的木柴
足够了
冬天的朋友带来了更多的寒意
也带来了不多不少的社会消息
炉膛里的灰烬
会越来越多
庭院里堆积同样多的落叶和枯木
有人参透了生死
从此在寒冷中消失了
有的人梦越来越少
一梦一醒
就是大觉
在洱海
冬天的湖水和夏天的湖水没有二致
永远是那些年轻人
穿着婚纱
红色的黄色的吉普车一直在阳光的照彻中
这些是明亮之物
隔河对岸
那些白色的建筑和古老的金顶
沿山向上
是经年的白云和山顶的残雪
人们已经忽略了
那些荆棘,那些带刺的植物
那些早已经死去的动物
那些不大不小的石块
从山坡偶尔翻身下来
河流是它们的容身之地
那些从未被触及之物
没有形状,没有声响
似乎也没有归宿
我总是和你谈起
那些彼岸花
鲜艳喷吐如死亡之血
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
缘注定死生
那是一个山中城市
潮湿溽热
这正是花开之时
没人敢眷顾它们
死亡、毒液和坏名声
制造了永隔的深渊
可总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
我突然念及彼岸花
从来没有见过
更没有看到土表之下的褐色球茎
挂念永远不可能企及之物
实则这也是深渊的一部分
现在
我们遇到了越来越多的
陌生人
在手机这个无所不能的通道里
挤满了没有面孔的人群
没见过面
也不需要见面
只需要他们在你的手机中路过
或小住
有时他们借助语言留言说话
有些声音永远是陌生人的声音
而有些声音
则不同
有的像早年的玩伴
有的恍惚是你的领导或同事
有的则是早已入土的某个人
他们借助一个熟悉的声音
说话
你不得不相信
这更像是某个穿越的通道
一些人隔着声音粒子
再次来到你的身边
像是湖水中扔进一颗数字化的石子
不轻不重的提醒
你有了一次更为恍惚的时刻
他们更像是
沉寂中
偶然摁响的门铃
门开了
却没有人
[创作谈]
1.
一些具有生命意志的诗能够在瞬间将我们的内心紧紧攫住,我们为之震撼并迎受到了同样的欣喜、阵痛、割裂或虚无、枯败之感。无疑,这就是一个诗人和生活在感应、回响中建立起来的语言事实和精神化现实。
2.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诗人在手中将词语不断地编织,但是最终我们发现的却是“火焰的梯子”以及类似于精神宇宙式的云图。词语的边界也正是精神的边界,这印证的是风筝和线的关系,一边是理智、逻辑和常识,一边是感性、激情和想象。这也是从外壳、表象到时间刻度和精神还原的转换。
3.
显然老杜已经成为汉语的化身以及中国诗人精神的原乡,成为贯通每一个人的“绝对呼吸”。杜甫真正开创了诗歌中的现实传统并且是现实书写的集大成者,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既来自个人又最终转化为时代经验和历史经验,这是跨越了时空的伟大诗歌共时体。作为“巨笔屠龙手”的杜甫并不只是才高而运不济,也显示了高超而近乎完备的诗歌才能。
4.
诗歌只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性现实”。即使只是谈论“现实”,我们也最终会发现每个人谈论的“现实”并不相同。当下诗坛充斥的正是随处可见的“即事诗”“物感诗”。在日常经验泛滥的整体情势下“现实”是最不可靠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诗人在语言世界重建差异性和个人化的“现实感”和“精神事实”。
5.
诗具有另一种逻辑方式,这种逻辑恰恰是通过反日常化的手段而最终抵达本质化的所在,是语言和想象达成的另一种精神事实。这是经过生成和创设在记忆和现实中扎下根的特殊语言物种,正像蒙塔莱所坚信的即使是最细微之物或其隐秘不察的痕迹都代表了精神事实和语言的“道德价值”,而非强加给我们的知识、伦理、教义或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