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敬雪
贾若萱1996 年出生于河北唐县,现供职于山西某大学,从事创意写作教学。她的家乡地处太行山东麓,物产丰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相传上古时期尧帝放勋就在唐县出生并且被封为唐侯。唐县历来重视文教,域内曾有一座焕文书院,人才济济。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唐县中学,新世纪之初改称唐县一中。贾若萱曾在这所学校就读。2018 年夏天,我去唐县参加文学下基层活动,作过一场文学讲座,恰巧就安排在那里。整座校园不大,但是清洁雅静,文气沛然。它的西南角有个很大的荷花池,印象颇深。我跟贾若萱交流过关于唐县的看法,她似乎不同于我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说:(县里的年青人)“往往很早辍学,开始在社会上漂泊,家里有钱的就做个小买卖,没钱的就出去打工。过几年再结个婚,生几个孩子,继续打工和做买卖,代代循环。说实话,我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太无聊了,县城里什么都没有,没好吃的,没好玩的,没几个就业机会。 ”(贾若萱《光从哪里来》)想想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贾若萱正值青春芳华,对外面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自然不会留恋从小生活其中、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小县城。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来某一天,她会重新发现故乡的美好之处吧。
注意到贾若萱这个名字,始于2016 年,当时她还在河北中医学院读书。那一年《西湖》第9期发表了一个短篇《他的家》,应该是她的处女作。小说透着一种少见的清新灵动,给人以惊喜。后来这篇作品入选河北小说排行榜也在意料之中。我曾于《2016 年河北小说扫描》一文中谈过自己的阅读感受,“(它)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伤心故事,却更多地传达了青春生命的一种热力。小说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叙述失恋少女用望远镜窥探情人家的卧室,企图报复情人,最终又选择了宽恕。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少女的聪慧、多情、嫉妒、伤感,还有迷失与复归。作者初试写作,还缺乏必要的技术训练,但近乎天然的文字显示出她可喜的文学潜质。 ”之后,看到她不时有新作见诸文学刊物,江苏文艺出版社还为她出了一本小说集《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写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跟周围的朋友交流,也都觉得贾若萱颇有文学天赋。那一年河北文学院选聘新一届合同制作家,我希望能够找到她,动员她参加竞选。有人说她大学毕业到山西工作了,很可能不符合报名条件。好在进一步了解证实, 贾若萱虽然到山西工作,但户口一直在河北,不影响报名。最终评委以全票通过,贾若萱顺利成为第十四届河北文学院作家。在进入文学院这一年的时间里,她成长快速,于《人民文学》《黄河》《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海外文摘》等文学期刊不断亮相,她的小说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欣赏。
贾若萱确实是一位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据了解,作家张敦第一个注意到贾若萱的创作才华。张敦曾经回忆说,“(2015 年),我送她一本书,朱文的《弟弟的演奏》。当时我手头刚好有这本书,而且我认为,贾若萱作为在校大学生,很适合读这个故事。没想到她对朱文的小说并不感冒,也不好意思对我说。 ”文章中张敦充分肯定贾若萱的创作天赋,“好在她天生聪慧,可以做到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步提高。她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说的,是‘万里挑一的武学奇才’,稍加点拨,即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创招数。 ”(张敦《贾若萱:起跑时最好看的姿势》)《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评论家徐晨亮也很欣赏贾若萱的小说,特意邀请她参与自己主持的“当代青年作家问卷”。贾若萱借此回顾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克莱尔·吉根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我在看完她的《南极》后才写了第一篇小说。她带给我很正面的影响,以前我喜欢给小说做阅读理解,读完她后才发现不必如此,小说的内核可以简简单单。 ”《文学报》资深编辑何晶也关注到贾若萱的小说, 邀请她作过一次专访刊发于《文学报》,高度评价了她的小说天赋,“作为《西湖》杂志今年第九期的新锐,她发表的小说《麦收季节》《事已至此》才是她的第三、第四个短篇,略微青涩,一点稚气,但一切都那么清新, 天赋造就的初始模样有着明晰的轮廓。 ”(何晶《写作是一场漫无目的的开始》)文学博士郑润良曾对贾若萱的创作进行过重点研究推介,认为贾若萱是90 后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说《即将去往倒趟河》“在罪与罚的边缘寻求人性的光亮与救赎。 ”(郑润良《若将飞而未翔——90 后小说观察》)相信这些赞誉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推移,贾若萱一定会有更多好作品贡献给读者,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读过贾若萱小说的人会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通透感,这一点非常难得。贾若萱的写作时间并不长,可是她的行文没有初学写作者惯见的拖泥带水,东拉西扯。她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把笔锋切入生命肌理的肯綮处,然后不动声色地一刀一刀进行准确的解剖。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高的文学天分。同时。我以为,贾若萱小说的锐利、通透或许和她的医学经历也有一定关联。她本人到现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总是为自己没有选择文科而懊悔。 “(在高中)我不停做题、改题、背题,变成千千万万理科大军中的一员,变成一个连轴转的考学机器。我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唯一的事就是埋头学习。我一度认为我会成为科学工作者,最后死在实验器材中间。后来我读大学,选的专业是药学,依然和文学不沾边。大学十分轻松,没认真学习,也没想过写作,只是吃喝玩乐,混吃等死,那段日子我无聊得发疯,一天天地,怎么也过不完,现在十分后悔。 ”(贾若萱《而我只想晃来晃去》)其实,我觉得她根本不必有什么遗憾,反而应该感到庆幸。 或许正因为她没有选择文科,没有系统学习文学理论,才避免了被浩淼的文学知识活埋的可能性,才保全了宝贵的生活敏感力。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敏锐感知生活的能力,才是第一必杀技。同时,贾若萱更应该庆幸自己选择了医学。 医学的经历,可能无形中培养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中外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作家都有医学背景,比如鲁迅、余华、池莉、毛姆、渡边淳一、卡勒德·胡塞尼等,他们都学过医,有的还做过多年医生。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些作家文笔冷静、精确、通透,未始不与他们的医学经历有些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训练可以让人及早地接触生老病死,有助于祛除日常生活中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理解社会。有篇论文《医学背景下的文学之路——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医学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医学经历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医学经历“赋予作家细腻敏锐的观察能力、冷静超然的思考能力、准确透彻的描述能力,于是,在揭露人性本质的时候,一针见血,直抵要害。可以说,医学背景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插上了高飞的翅膀”。这个分析不无道理。贾若萱的小说描写不时闪烁出一种早熟的沉静与穿透力,或许正与她的大学时期的医学训练有关。
《被折叠的光》是贾若萱的第一个中篇。过去她写的都是短篇,这次中篇写作,对她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当然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据了解,贾若萱很重视这次写作,完成初稿后进行了认真修改,“初稿很不满意,经过了一次大的改动和一次小的改动,才算定稿。看着小说一点点被删去、填充、搭建、打磨,内心也逐渐欢快起来。以前我很讨厌改小说,都是写出来就急急忙忙投稿了,我一直有个错误的想法: 小说应该是一气呵成,修改反而损害了原来的感觉。但这个中篇的修改,让我享受到了整个过程,而且也学会了一些小技巧。 ”(贾若萱《光从哪里来》)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并能从修改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是一件好事,创作并没有什么窍门,只有反复修改才会少留遗憾。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作家都必须学会重视作品修改,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
总体而言,《被折叠的光》或许还有某些稚涩之处,但作为第一次尝试已经相当成功了。小说主要写的是90 后青年,散发着很浓的时代气息。她们这代年轻人,与市场经济一同来到人世,对计划经济没有什么直接的记忆。 她们可能觉得生活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好比较的。这使得她们少了些历史的羁绊,多了些行动的果敢。 “大一我还没开始写作,想赚点零花钱,每周外出打工做迎宾礼仪,活不重,但赚得比发传单和超市促销多一点。 ”与其无济于事地空发牢骚,她们更愿意尽量调整自己,积极去适应当下生活,谋取个人命运的改变。贾若萱的小说有她们这代人的鲜明印记, 这符合历史规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也必然有一代人的书写。
小说集中塑造了女大学生桃桃的形象。桃桃来自北方一个小县城,她年轻、漂亮,聪慧、有主见,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她的性格在与母亲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清晰。桃桃的母亲属于小县城那种没心没肺、没见识的女性。她也曾经挣扎过,但是最终一事无成。 “我妈生下我的同时也下了岗,她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整个人像揉皱的香烟盒,再没膨胀起来。她做过收银员,小个体户,修路工人,保险推销员,医药代表,均以放弃告终,并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时间太长,不会说话,手脚不麻利等等,最扯的是她说自己太胖影响组织形象,就不愿再去了。 ”更严重的是,母亲的无知让整个家庭陷入一场灭顶之灾。 “两个月前,我接到我妈电话,她的声音像打了兴奋剂:丫头,我要发财了,你不是一直想去美国留学吗,我送你去。 ”她做梦都想发大财却没有起码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就掉入网络诈骗的陷阱。家里的全部存款赔得一干二净,母亲精神崩溃,而父亲因此急火攻心,突发脑溢血陷入深度昏迷。父亲被送到医院抢救,为此欠下许多外债,每天还有新的医疗费等着张罗。母亲彻底指望不上,整个家庭重担都压在了桃桃稚嫩的肩膀上,怎么办? “你想来啊?我说对,我需要十万块钱。 ”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桃桃没有哭哭啼啼,没有犹疑退缩,她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表现出少见的坚强性格。
贾若萱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强有主见的女大学生形象, 为人们提供了有关90后一代的另一类想象。 社会上很多人把90后一代说成是“啃老族”,认为他们没有进取心、责任心,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桃桃显然不是这样的。 她从小就非常让父母省心,从来没提过额外要求。她虽然是个女孩,却比男孩还有主见。母亲贪财闯下大祸,把家庭搞得危在旦夕。桃桃没有六神无主,而是镇静自若,迎难前行。她选择去夜场挣钱为父亲治病, 颇有点现代版卖身救父的味道。闺蜜徐雅璇替她打抱不平,“坑货,怎么有这种妈?我说,赶上了,没办法。”哪个女孩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家庭?爸妈指望不上,桃桃心里自然也有些不甘。 “虽然我们从未说过心里话,但眼下她成了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说依靠似乎不太对,而且她才是没有长大的那一个。我六岁的时候她十二岁,等我二十岁了她还是十二岁,一直以来,是她在依靠我。想到这儿,我心里特别堵。”可是,她没有在这件事上过多与母亲计较,“走到卧室帮我爸捏腿翻身,他身上没有异味,也没有疮伤,看来我妈还是认真的。 ”她觉得母亲没有嫌弃病重的爸爸,这就够了,其它都可以原谅。桃桃挣得是辛苦钱,甚至可以说是卖命钱,可是为救父亲她一点也没有吝惜,“他问我,开价多少?我说,一般都是多少?他说,三千到三千五。我说,行,我每月拿七千,今天能帮我找到吗? ”这颇有些意气的文字,或许有些夸张,却也曲折传达了桃桃蔑视金钱的青春血性。
贾若萱十分注重对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这是她取得成功的又一个方面。文学是人学,小说的关键是要刻画好人物。贾若萱把年轻的女孩桃桃放到一个比较极端的环境中,让生活中一个个危机扑面而来刺激她的神经,作者从旁以冷静近乎刻薄的眼光审视她的应激反应,放大她内心深处的一个个思想波澜,从而烛照出她内在精神的角角落落。桃桃是一个十分坦诚的女孩。“活动结束的前一晚,我都快睡着了,她突然问我,桃子,你想不想赚钱?我说当然,还用问吗?”她与徐雅璇讲话直来直去,丝毫没有什么迂回。在夜场里,她也不懂得任何虚饰。 “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想了半天,说,哥,祝你歌唱得越来越好。说完一饮而尽,连喝三杯。他说,行了,听徐雅璇说你第一天上班?我点头说,是,虽然第一天上班,也得喝酒,按规矩来嘛。 ”贾若萱还写出了桃桃对精神的坚守。她出入夜场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想同低俗的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时时抗拒那种环境的侵蚀。 “旁边一个穿黑色套裙的女人走过来,拉着我坐到沙发上,冲我微笑,递给我一根烟,我摇头,她便放进自己嘴里。我是抽烟的,但不想在这里抽,也不想和她抽,不知道到底在反抗什么。 ”她答应替周博文做代孕妈妈,同时又希望早点结束这场交易,回归正常生活。 “我一定脑子糊涂了,也许他开的条件太诱人,一套市中心的房子,一辆五十万左右的车,再给一百万现金。我想,可能毕业后奋斗十年二十年也无法得到这些。 而且,我爸当时还在医院躺着,光是手术费和我妈欠的高利贷,足够压垮我的脊梁。 ”正因为作者把桃桃内心的波澜一个个揭诸读者面前, 使读者得以清楚看到桃桃内心的渴望,恐惧,欢欣,悲伤。一个在市场社会中长大,流淌着市场血液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她是青春的,勇敢的,同时又是孤独的,犹疑的。她与现代社会气息相通没有违和感,同时,她的生命意识、独立意识又是十分强烈的。有时,她觉得与周博文的交易还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巨大,同时收益也很丰厚,合乎商业规则。 “既然如此,我应该好好备孕,像个真正的成年人。于是我从马桶上坐起来,吃了片叶酸。如果这次不行,我会让医生再试一次。 ”但是,从精神的角度来说, 桃桃又觉得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商品,心理上难以承受。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容器, 没有选择权, 也没人在乎我的想法。 ”小说中设计的这种选择确实是极端了一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正反映了这个时代青年人无法逃脱的历史命运。一方面他们可以享受市场经济带给自己的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又必然会迎面碰上生活裹挟的各种精神摧挫。在市场社会中,人只有把自己的某一部分开发成有价值的商品推销出去,并赢得最大值回报才会有成就感。同时,人在获取物质成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遭遇精神异化,感受强烈的心理苦痛。
贾若萱的小说,表现出十分优异的艺术想象力。 “朋友提醒我,也许你应该放弃对情节的执念,转而去塑造人物,因为中篇的人物多,只用情节是不够的,甚至也没那么多情节可写。我突然就有点明白了,加上修改期间一直在读伍尔夫,她的小说中几乎没有情节,靠着人物思想推动的,对我起到了一定启发。我去掉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人物,地点设为城市和县城的穿插,并在一则曝光黑代孕的新闻上获取了灵感。 ”(《光从哪里来》)很显然,桃桃这个人物与作者的生活阅历之间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的。但是,她却依靠自己超强的艺术想象力,补足故事情节的各个链条,把桃桃成功塑造了出来。 “他把车开进地下车库,下车之前,他问我,考虑好了吗?我没有犹豫,说,考虑好了,但我想先过了期末考,不然我拿不到毕业证。他微皱了下眉头,我猜他有点生气,心脏剧烈地跳动。但他下一步又露出笑容,说,这个月先开始吧,放心,不会影响学习。我低下头,细细算着时间,感觉身子飘了起来,于是我握紧了拳头。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小声说。 ”这是桃桃和周博文口头签订代孕合约的场面。周博文为达目的,可谓步步为营煞费苦心,先是请桃桃逛商场、吃大餐,培养感情,既而适时为桃桃租房,进一步升温感情。然后等火候到了才提出自己的苛刻要求。因为经过了层层铺垫,桃桃最终接受周博文的苛刻要求便显得比较自然。而且,贾若萱这段场面描写十分精确。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桃桃与周博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过去桃桃是主动的,该吃的吃,该笑的笑,她不需要太在乎周博文的态度。这时不一样了。底牌翻开了,桃桃明显变为劣势。周博文“微皱了下眉头,我猜他有点生气,心脏剧烈地跳动。 ”桃桃不得不开始在意周博文的脸色,她小心拿捏用词,生怕说错话,惹得周博文不高兴,导致生意泡汤。这样一些细节,生动,精准,传神,有冲击力,充分展示了贾若萱超强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当然,这与贾若萱的刻苦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代孕的事情离一般人的生活比较遥远,贾若萱也不可能熟悉。她写这样一个故事,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是贾若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并问自己,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择?这个质问的过程让我备受折磨。 ”贾若萱与桃桃的年龄相仿佛,她把自己想象成桃桃,一点一滴去设想桃桃的生活、桃桃的心理,拿一个个人生抉择问题去质询桃桃,自己再作为桃桃的辩护者进行申诉。抉心自食,以求本味,其间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正因为这样一种不计成本的努力付出,使作者成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保障了人物描写的真实可信度,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被折叠的光》在散发着强烈的生活热力之外,还有一股强烈的精神烧灼力。小说写的是女大学生桃桃一段逸出常态的生活经历。她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难题,迫于无奈将个人出路寄托在捷径投机上。虽然事出有因, 她舍身救父的想法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出卖肉体捞取金钱的行为,的确算不得人生的正途。贾若萱的可贵处在于,她刻画人物时,没有回避生活的重压,没有回避生活的重压下年轻女性的心理波动,甚至巨大诱惑面前一时的迷失。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生命质感和痛感,从而形成强烈的精神烧灼力。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女孩,脸上的妆哭花了,手腕处戴着最新款的卡地亚手表, 不停捶在他身上。是林茂,他正慢慢走来,眉头拧到一起,但胳膊依然扶在女孩的腰上,像捧着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他穿过我面前的走廊,漫不经心地瞥了我一眼,目光没有停留,很快走远了。我慌忙低下头,看到自己臃肿的身体,可能他没有认出我,可能认出了,也懒得说话。没关系,这才是正常的,就像我肚子里的孩子一样正常。我希望她是个女儿,会出生、长大、衰老,经历这世间一切的欢乐与痛苦;我希望她健康、强大、温柔,波澜不惊地面对所有的时刻。即使我永远无法再见到她,但只要一想到这些,心中就胀满了无尽的温暖。我毫无畏惧地站起来,往B 超室走去。 ”直到小说结尾,年轻的桃桃也并没有能够从迷途中回过头来。她清楚自己踏上的是一条布满荆棘之途,但是,她还要固执地继续走下去。她可能会在日后某个节点回头靠岸,也可能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或许觉得,这样的人生虽然不理想,却是自己,也是未来自己的孩子应该面对的。她希望女儿健康、强大、温柔,波澜不惊地面对所有的时刻。在桃桃这时的思想中,她已经放弃了改变这个世界,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不要病残、软弱、乖张,要健康、强大、温柔,能够波澜不惊地面对世界上一切。这包含着一种难言的失望甚至绝望,又似乎传递着一种从容与果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清楚贾若萱的小说所带给自己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冲击。但是,似乎可以隐约感到她的叙述中所包含的冷静与活力,无情而有情的结合。她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种失望与冷漠,又有一种渴望与热力。这个漂浮在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终究是属于她们这一代人的。她们已经成长起来了,她们在审视着,怀疑着,在判断着。她们在粉碎着某些惯见的东西,又在构建着某些陌生的东西。她们在书写着属于她们的历史,这大概是最重要的。
贾若萱的这篇小说,所描写的只是桃桃的一个人生段落,所提供的只是青年知识女性的一个精神切片。桃桃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相对于桃桃的漫漫一生,小说《被折叠的光》当然是未完成的。但是作为一件艺术品,它已为读者提供了足够多的精彩内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完整性。它是真实的,鲜活的,饱满的,通体散发着来自生活的、精神的浓郁芳香,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