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相雄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备受国内外重点关注的事件。在中国,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备基地。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节点和地域文化下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文献体系,各体系之间的影响联系较少。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时间横轴上梳理、比较,观察不同空间地域在大致时间出版的图书及报刊,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并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文献。
这批历史文献主要收藏于重庆图书馆,从时间上看,它们产生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从地域上看,它产生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3月,重庆图书馆率先完成馆藏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工程,并将数据库系统向读者开放。2010年6月,重庆市完成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普查工作,“重庆市各市级单位及10多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博物包、档案馆、各大学、中学图书馆共收藏图书 43 748 种,110 000 余册;期刊 3 737 种,近 50 000 册;报纸250余种,按月装订为 13 200 余册;地图204种,850余张。合计约 47 939 种,177 000 余册”[1]。同年8月,作为全国首个抗战文献专题资源建设中心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在重庆图书馆挂牌成立,关于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研究引起图书馆业界的高度重视。笔者初步探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价值,有助于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
史料性的历史价值是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价值体系的基础。一种文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本身就是时代文明的一种表现。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能够保留至今,在历经的岁月中又记录了人类的某些社会活动,成为一种真实的史料,而且还具有历史研究在资料上的三个特征。
第一,抗战大后方历史资料的权威性。“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四川地区的现代化工业、经济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四川特产、经济资源、工业、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和考察。1931年,中国银行、上海银行、金诚银行等上海的金融机构联合组织考察团来四川考察金融业状况,并做出了在四川开设分行、发展金融业务的决定。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以多种方式名义组织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赴四川及西南地区进行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矿产、特产等战略资源和工商业、民生等经济状况的调查和考察。1933年5月,由中央大学地质学系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中央地质调查所联合组织的四川地质考察团一行8人来川,考察嘉陵江地质、石油沟炼油、綦江铁矿以及成都、自流井、峨眉山、涪陵、彭水等地的地质和矿产。1934年4月底,应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的邀请资助,中国工程师学会组织会员25人组成四川考察团入川,成员分为矿冶、水利水力、电力电讯、铁道公路、水泥、盐业、纺织、油漆、药物等9个小组,分赴四川各地,利用学术经验、科学方法进行考察。1936年3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组织4名学者成立四川经济调查团,入川后与四川省建设厅合作,赴四川各地实地调查。这些考察团在对四川进行调查后,先后形成了《考察四川化学工业报告》(1931)、《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石油组考察四川石油之报告》(1934)、《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报告》(1934)、《四川彭县白水河铜矿调查简报》(1935)、《资源委员会长寿县龙溪河、巴县石油沟、钻探机调查报告》(1937)等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四川的物产、产业发展等情况,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和对策性建议,对正确认识四川经济、社会状况及其在即将来临的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大影响,这些调查报告所体现的内容丰富、信息精确,在研究抗日战争历史上更具有权威性。
第二,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原始性。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为很多研究与分析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如《巴县行政会议录》《丰都县县政府二十四年春季行政会议特刊》《四川省政府委员会会议纪录》《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纪录》《国民参政会记录》等会议文献,它们基本包含了大会前一届的工作总结、大会新一届详细名单、本届机构组织工作的发展规划、大会提案,成为研究抗战时期地方政府发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重庆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收藏的吴华甫编著的《重庆市建筑规则》共有总论、设计通则、结构准则、特种建筑、区域、从业人员、附则七篇。其中,附录有《非常时期重庆市建筑补充规则》《本市第二期营造管理范围与各区分区说明》《军事机关军用建筑物管理办法》《处理后门通径及捆绑房屋之暂行办法》《新市区沿马路二旁十八公尺范围以内容管理管造加订暂行补充办法》等。通过这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所体现的原始性,可以掌握并研究重庆市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规则及重庆建筑设计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历史。重庆图书馆馆藏的《四川省最近职业教育计划汇编》《四川省政府民政厅联合在川各大学考察县政总报告》等文献,可以了解抗战时期四川教育发展概况,深入研究战时教育发展的进程。又如沙千里在抗战爆发后主编的《战时重要法令汇编》,政府各个所属机关,因为战时各项事务需要,颁布各种法令,数量庞大,且又因为要适应环境,有些法令因颁行不久便改废,适用比较困难,“编者有鉴于此,遂将‘七七事变’后至最近为止国民政府各院各部所颁行的各种法令,加以汇集,以便使用”[2]。本书收“七七事变”后至1944年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颁行的各种法规共210余种,分总类、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经济、交通、粮食、司法、社会、教育、杂法等12类。这一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为研究抗战时期法令法规颁布的背景、适用范围和法律沿革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第三,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交流性。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史料性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构成当代抗日战争研究重要篇章的国际文献学术交流上。其中,2003年成立的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下设重庆抗战文史研究、重庆抗战文献研究、中共南方局与红岩精神3个研究方向。2010年8月,在重庆图书馆挂牌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抗战文献专题资源建设中心——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成为国际抗战文献学术交流直观的历史见证,也将是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学术交流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作为民国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铸就了其稀缺性的价值特点。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稀缺程度一是取决于文献在产生之时就以唯一性而存世;二是文献产生时不具有唯一性,但由于历史原因,最后存世的仅有一件,即孤本。这种孤本文献的价值更高。孤本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由于其稀缺性和唯一性,如保存于重庆图书馆的宪兵学校编制的《民法教程》《刑法教程》《犯罪学教程(学员修习本)》《指纹照相教程》《法医学教程》《监狱学》《法医学讲义》《国际私法教程》等稀见教程,基本涵盖了抗战时期宪兵学校的宪兵实务教程和法律学课程。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里,这些教材在宪兵侦探、化装、指纹、照相、验枪、警犬等技术的训练,在民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学习,中、上层人员宪兵业务的提高、宪兵队伍后期的发展扩充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历史文献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不言而喻,正是这种文献价值使这批宪兵学校的教材得到了大学图书馆、军校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青睐,该系列教材成为了解、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军事院校发展、变迁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孤本汇编资料文献也是典藏的重要类型,这批文献也是馆藏特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国民政府法规汇编》记载了1937年的法规,分为官制、官规、计政、行政、司法、监察、典礼、国民大会等9类[3];《乡镇以下民意法规汇编》收录了《四川省各县乡镇民代表会组织规程》(1942年4月20日公布)、《四川省各县乡镇代表会会议规则》(1942年4月20日公布)、《四川省各县保民大会组织规程》(1942年4月17日公布)、《四川省各县保民大会会议规则》(1942年月20日公布)、《四川省各县户长会议会议规则》(1942年4月20日公布)等5种规程[4];《修订四川省现行户政法规汇编》辑录了组织、训练、管理、保甲户口编查、户口登记5类法规[5];抗战时期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的《非常时期增加粮食生产宣传纲要汇编》,主要内容有: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非常时期各地方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纲要、战时粮食生产中心工作纲要、战时小麦杂粮紧急措施纲要提要、战时粮食管理条例、四川省战时增加粮食生产办法、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非常时期增加食粮生产之筹划(附实施办法)、四川省督垦荒地大纲、四川省承垦荒地实施大纲等[6]。这些文献对当时分散的法规文献进行了及时有效地辑录,集中记载了当时社会各领域的法规,这些孤本汇编资料的典藏保留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各地政府在艰苦环境中奋进的珍贵资料。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认识工具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知识性。在抗日战争时期人类的活动中,认识成果得以结晶或沉淀为知识,知识借助于各种载体保存和积累起来,如索引,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通俗性,因此,它便于被人们掌握和使用。
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统计室编印的《四川省农业统计资料索引》为典型的农业统计资料。资料多摘自成都各图书馆及私人藏书,主要收录了有关四川省农业的文献及统计数字,索引内容包括内容摘要、著者姓名、卷期、出版年月等。例如,第三号索引包括自然环境(水利、交通)、土地(面积、田赋)、农事(种子、病害、虫害、林垦、渔牧)、农产(食粮、工艺作物、油料作物、果树、蚕桑、生产成本)、林垦、渔牧、农产贸易(输出、输入、市场)、农村物价、农业金融、租佃制度、捐税、农村副业、灾害、农村教育、度量衡、农林机关、农业法规、农业计划、农事试验、农业推广等20大类的统计资料[7]。《资源委员会季刊》研究四川、贵州、湖南、西北、云南、江西等地煤、铁、铅、锑、铜等矿产资料分布情况,报告世界各矿业近况,刊有各国经济资源统计,国内经济参考资料索引,矿业专号2册,西北专号2册等。《矿冶论文索引》收各期刊自民国十七年起至卅四年三月止,所编录论文性质以矿产资源及矿冶技术为限,按各论文之性质分类编辑其有题意笼统而内容确与矿业有关者亦一并收入,分类方法并非全依矿物学严正之科目分编。
《作家笔名索引》有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按四角号码排列,附录《当代文艺作家笔名表》,在作家原名下列出所有笔名[8]。《古钱年号索引》以表格的形式,列入古钱的年号,为检查古钱的年代用[9]。
《边事论文索引》[10]《农田水利索引》[11]《眼科临症索引》[12]等散见于报刊上的索引。另有附于著作之后的索引,如《三年来之西南公路》附有此书所引用的规章、办法、统计表等附件的索引。这些索引类文献将知识系统、专业地汇聚在一起,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工具价值通过它特有的检索得到实现和加强。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作为保存人类认识成果文献的生产,使人们对前人认识成果和继承变成了对文献的利用,对世界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这种帮助人们继承前人认识成果、认识世界的工具作用就是文献的另一个核心价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参考价值之一体现在其包含了大量数据信息文献,它们是在日常积累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汇总而成的关于国家、组织和机构的经济、政治的系统资料或数据性手册等。这类文献以资料和数据的全面、综合、系统、准确见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重庆绾毂水陆,自古为西南重镇,抗战以来,国府迁渝,地形险要,人口激增,空袭频繁,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繁重,于是警察工作日益艰巨。重庆警察局为检讨过去,策划将来,为加强行政效率,特编纂统计年鉴,以作业务改进之资。”[13]《重庆市警察局念九年度统计年鉴》本书系取材于国民二十九年重庆市警察局各项工作报告,由主管部门根据就业实施情况分类列表,经统计股详细审核,汇制成册。分总务、保甲、户口、治安、交通、消防、司法、警政统计、兵役、勤务校训、教育、医务、习艺及其他共14类。本书将重庆的整体情形,“以期据数究理,执简驭繁,成为施政择决的依据”[13]。诸如此类的年鉴,资料丰富,数据性强,参考价值大。《重庆市统计手册》根据重庆市政府三十二年度年鉴撮要编成。本书内容分总类、土地与户口、社会、警卫、财政、公务、卫生、教育、地政、日用品供销、空防、防设、振济、优待抗属、物价等15个部分。总类介绍了1944年重庆市政府的组织系统和组织概况、市政府及所属各机关预算员额、重庆市岁入预算及其百分数、市政府岁出预算及其百分数、历年预算数。
《重庆市生活费指数》编制生活费指数的科学方法多以家庭调查入手,据以取得生活必需物品之消费数量或数值,以为选定调查物品之标准。本书全书采用加权综合法,均为表格。有《重庆市工人生活费指数》《民国三十年六月份重庆市工人生活费指数变动说明》《重庆市工人生活费指数图》《重庆市公务员生活费指数》《民国三十年六月份重庆市公务员生活费指数变动说明》《重庆市公务员生活费指数图》《民国三十年六月份重庆市主要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等内容[14]。本刊所载的重要数据,为我们研究重庆的城市生活水平提供了直接的数据资料。
此类文献不仅有关于政治、时事、文化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有简要概述或罗列有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数据、计算公式等内容,随着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研究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将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参考价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参考价值之二体现在文献内容的前瞻性。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延揽国内外专家及社会贤俊,于1946年2月组织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工作,为草拟计划收集参考资料,穷三月之力,始成此草案。草案“以计划本身论,分为根本计划与局部计划两种”[15],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60平方公里为本体,延及300平方公里之全市,其项目首为交通,次为卫生,再次为市民福利设施。建设计划博大、平实,欲将重庆建成近代化之大都市,使之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贸易中心,但在当时的动荡局势下,该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该市政规划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学者的观念和思想,对今天重庆的市政建设而言,仍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例如,草案中对长江大桥和嘉陵江大桥的设计草案在当时因为工程难度和资金不足等困难而被搁浅,但它为新中国成立后两桥建设的实施提供依据。
《四川省禁烟总局实施档案计划》是殷仲麒1937年9月在四川省禁烟总局主持档案工作时所作。本书对四川省禁烟局进行党政军学扩大禁烟动员、统一禁烟机构、厉行禁种、加紧禁吸、改进禁运、禁售办法、彻底肃清民间存土、彻底肃清川东余毒等事项实施建档编号。这为四川省后期的档案管理提供了前瞻性的参考价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参考价值之三体现在文献内容对社会各方面的指向性都比较强。例如,《算术指南》共分七章,内容有四则混合运算、整小数四则应用题、约数及倍数应用题、分数和百分、利息算法、比例等[16]。《平剧指南》收《空城计》《武家坡》《乌龙院》《珠帘寨》《斩黄袍》等34出剧目[17]。《滇游指南》分云南概况、名胜古迹、交通、食宿、游览、金融及币制、云南特产等7章,书前有风景图片10余幅,附云南最新地图、昆明市图[18]。《重庆旅行指南》本书分总说、经济状况、文化事业、生活状况、公用事业、医药卫生、交通、服务救济、游乐场所、名胜古迹、习俗等11章。书前有风景照片4幅、最新街道图1张[19]。《重庆要览》本书内分14节,介绍重庆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组织、户口与保甲、社会、警卫、财政、工务与公用、公共卫生、教育与文化、地政、物价与金融、交通、生活供应等[20]。《重庆方言》为《重庆旅行指南》的附刊,书中广辑重庆方言,按方言首字笔画编排。可由重庆方言对照普通话[21]。这些指南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况,系统地制订出帮助人们在学习、娱乐、旅游等方面做出清晰明确的推荐建议,它们一方面是连接过去状况和现时参考的桥梁,反映了当时最佳的社会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当今学习、娱乐、旅游等方面规范、高质量服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留存是前人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无论文学、历史学,还是图书馆学、文献学;无论地理学、经济学,还是宗教学、政治学,都能帮助后人深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专业性的学术价值。
以图书馆学为例,中国图书馆学社编辑出版委员会1945年6月30日出版《图书馆学报》旨在“给图书界供给一个图书馆学术研究发表的园地”,“我中国图书馆界,当多多研究有关中国图书馆学术诸题材,解决中国图书馆各种实际问题,进以谋中国图书馆学术体系,以及事业制度的建立”[22]。该刊主要内容为关于图书馆之论著与译述及图书馆调查与动态的专著。辟有论坛、专著、翻译、资料等栏目,收录《关于图书馆学的认识几点观察》《中国语言文字学书籍分类的研究》《提供图书馆界计划战后复员的几点意见》《图书登录》《宋讳例附表》《图书馆员的修养》《目录学与“事”同“人”的关系》《介绍国内图书馆学学校》等文章。该刊对当时的图书馆学及与图书馆相关的知识进行了介绍,提出观点及建议,对抗战胜利后图书馆业务工作如何从边缘向核心过渡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这类文献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地理学及经济学为例,《贵州柑橘之经济地理》由周永林著,是一部区域经济地理学著作。该书内容是以贵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贵州柑橘为切入点展开调查,主要论述了贵州柑橘的种类、产区及分布、产量等具体情况,并附贵州柑橘分类表、贵州柑橘生产统计等。书中对柑橘经济地理的分析,让实际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同时改造不利方面,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专业性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明显的学科交叉上。例如,由董时进著,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国防与农业》一书突出了国防与经济的结合与交叉。抗战爆发后,农业对战争胜负及社会安危的重要性凸显,它是战争前线衣食供应的主要产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威慑敌人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武器。国防农业成为保障国防需要的各农业行业及生产过程的主力,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及其生产过程,是国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董时进从事农业教育与农业行政20年,以其丰富的学识经验,撰写《国防与农业》,首次阐述农业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性,以现世列强农业情况为例证,其次就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及工业发达后的需要,分章详论农、林、园、牧的配合发展。全书以国家安全为基点并参以经济分析,对我国今后农业应循的途径,论列详尽,深中肯綮,在抗战胜利在望、建国宏业方始之时,该书的问世,殊有学术价值。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的档案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何时何地发挥作用又是难以确定的,只有等待适当时机,被利用来满足社会的利用需求时,才能由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这就使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具有了潜在的档案特点和价值。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涉及中日两国,还由于美英苏德等国的深度介入,带有深刻的国际影响,因此,国内外许多国家的相关收藏机构都注重抗战文献的收集。对于档案价值的潜在性,坚持在鉴定工作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入分析档案的隐含价值,充分预测被鉴定文献的档案价值在各个领域和不同时期可能发挥的作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会因暂时不用而予以处置。例如,收藏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甚为丰富的重庆图书馆,收藏了一些机密性质的期刊文献。例如,《敌情研究》于1939年3月创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三科编印,原名《敌情研究资料》,该刊专送各高级机关及各级政治部作为研究敌情的参考资料。《敌伪纪要》约在1939年创刊,当时的外交部亚洲司编,其宗旨为:“纯为提供敌伪资料,并非情报性质,凡一般刊物不便登载,或载而未详,或散见各处之重要事项,即使时间已过,亦拟择要补充,以备查考。”[23]其所刊资料,极力避免不做评论或解释。内容有日本国内简要新闻,金融经济对策,日本军事当局谈美机突袭日本,日本统一征收金属办法,敌倭中央协力会议第四次会议概要等。《重庆市食粮物工价指数周报》于1941年创刊,行政院经济会议秘书处编,该刊内容按照粮价、物价、工资分3类,刊登粮物工价总指数比较、趸售物价指数分类比较、零售物价指数分类比较、工人生活费指数分类比较、工厂工人工资指数分类比较、劳役工人工资指数分类比较等。以上抗战大后方期刊文献内容均有机密性,具有潜在性的档案或情报价值,“情报中95%来自公开资料,4%来自半公开资料,仅有1%或者更少来自机密材料”[24]。这种文献在所有文献中的占比较小,所蕴含的档案价值更为突出和重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8月,上海、南京相继告急。此后,在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上,蒋介石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表示“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并分析了抗战以来的战争局势、迁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5]。国民政府在迁都前后相继对四川、西康、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由于条件有限,大量的调查报告未出版。这些尚未公开出版的实质性调查资料就是典型的灰色文献,它们也成为重庆图书馆特色的馆藏之一。“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抢救、研究与保存,对于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而言,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26]。
各大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中非公开出版的灰色文献的价值日益显现。以重庆图书馆为例,馆藏的抗战大后方灰色文献既有铅印,又有油印和手抄本。铅印本的文献《川东农业调查》(1939年5月)、《成都市附近七县米谷生产与运销之调查》(1941)、《岷江流域米粮运销调查(彭山·眉山·仁寿·青神·乐山)》(1937)、《长渝计划线经济特辑之二:涪陵经济调查》(1937)、《雷马屏峨纪略》(1941)、《宁属调查报告汇编》(1939)等,油印和手抄本的文献如《抗战以来敌寇对我经济侵略概观》(1941)、《重庆市统计手册》(1939)、《军事工作统计表》(1942年10月—1945年6月)、《昆明市各业调查》(1940)、《川康经济建设计划总摘要》(1939)、《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统计年报》(1943)、《抗战之四年来陕西财政》(1941)等都是国民政府各中央机构、各学术团体、大学、大后方各地方政府等为坚持长期抗战,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这些调查是调查人员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深入第一线,用数据精确地记录下战时中国最真实的状况。这部分珍贵的灰色文献,其具体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类别,如:农林畜牧、地质矿产、人口、土地、工业、妇女儿童、产业工人生活、教育、交通、金融、宗教、风俗娱乐、军事、公产等,包括物价、工资等各种指数,为国民政府持续抗战、建设大后方、推动重庆等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文献支撑。
从抗日战争时空视野出发,使我们从整体上认知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宝贵的价值和重要地位,私人及公共收藏机构保存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多,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加强对文献挖掘、梳理、保护、研究、开发与共享,让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自身蕴藏的鲜明时代数据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