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摆摊”现象:回顾与前瞻

2020-11-18 06:25杨向荣
图书馆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宣传周线下图书馆

杨向荣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一季度经济同比下降6.8%,3月份全国调查失业率5.9%[1]。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闭幕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我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只有 1 000 元[2]。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3]。

在经济下滑、失业大增情况下,摆摊现象又回到了人们身边。成都率先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就有10万人就业[4],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行动,出台细则,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一时间,各种摆摊攻略在网上疯狂转发,五菱汽车甚至推出了“地摊神车”,一天之内,股价从5亿港元涨到了11亿港元。

虽然,网上关于摆摊的文章中多有调侃和玩梗,但笔者记忆中的摆摊,一直都是严肃而沉重的。对摊主来说,地摊是家里的买房钱、老人的药费、孩子的学费、日常的柴米油盐煤气水电费。最初,摆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生、为自救,结果却为中国经济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北人摆摊,摆出了后来遍及全国的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义乌人摆摊,摆出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和遍及全国甚至全球的义乌经济现象。地摊,是中国经济独有的景象。地摊的烟火气,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踏实感,地摊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亮丽风光。

以往摆摊主体多是下岗工人和生活困难人群,当下摆摊人群中出现了互联网人的身影,出摊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体验另类生活、释放某种压力、获得其中快乐。一些“90后”摆摊,促使地摊与网摊相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样态。新时代“摆摊”,输入新元素、赋予新特征、启动新经济、形成新业态。

1 图书馆“摆摊”的缘起

摆摊和图书馆似乎没有丝毫关联,但稍加用心就会发现,改革开放后,公共图书馆与“摆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共图书馆不但是参与者、践行者,还不断推陈出新,摆出了新花样、新风貌,其中的起因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图书馆基本没有什么概念,更别说利用图书馆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图书馆学会于1979年成立,并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会上就图书馆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问题进行探讨。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要求“各地文化行政部门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图书馆的投资应同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相适应”,并决定在原文化部设立图书馆管理局,旨在牵头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进行研究和探索。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图书馆从方兴未艾的企业公关中得到启发,主动尝试着向公众进行自我宣传,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推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取得了较好效果。正是基于这一部分图书馆的实践,原文化部于1989年2月下发通知,要求在部分城市举办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自此,图书馆进入了最初的“摆摊”模式。在取得试点经验后,1990年,宣传周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县”;1992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城镇”;1999年,最终发展到“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5]。从那时起,每年5月最后一周,几乎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会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摆摊”宣传活动。

2 图书馆“摆摊”的发展阶段

图书馆的“摆摊”史,映射出图书馆事业发展史。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百废待兴,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富裕、文化要复兴,百行各业都在谋求新出路、寻找新方法。在经历了知识分子为“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的灰暗时代后,如何让人们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知晓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难解之题。最终,部分图书馆率先作为,主动破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开启了图书馆“摆摊”的先河。

2.1 第一阶段(1989—1998):部分活动在室外进行,是真正意义上的“摆地摊”

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还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设备和网络,宣传活动多以报告会、馆藏文献展、免费办理借书证、图书馆业务咨询、送书上门等为主,有条件的图书馆还会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影片观摩等活动。那时的图书馆馆舍面积普遍不大,功能也不全,除了报告会、影片放映和部分珍贵馆藏文献展必须在室内进行外,其余活动多在图书馆门前广场或繁华的闹市举办:一排桌椅,一排工作人员,一些宣传版、宣传页,部分主题书刊,分咨询处、办证处、展览处等,还有的图书馆与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图书展销等活动。室外与室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那人们的图书馆意识普遍不强的时代背景下,在室外举办宣传活动容易使路人可见,上前围观,从而发现自己对图书馆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走出馆门、向馆外延伸的初步尝试,也是图书馆主动贴近读者的有益探索。与社会上地摊商品琳琅满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图书馆摆出来的永远都是与图书馆基本职能、服务项目相关的内容,一切都是免费的、公益的、利他的。

笔者所在的陕西省图书馆,从1989年开始,在每年的5月最后一周都会根据原文化部的通知精神,组织实施一系列宣传周活动,从未间断。1989年的活动有图书馆知识咨询、馆藏图书展、服务成果展、书画表演、读者座谈会、书迷晚会等。1990年,在繁华的闹市和的陕西省图书馆门口开展读者服务咨询活动,向广大读者介绍馆藏、馆史和服务项目,上街为群众办理借书证。

地处东部地区的上海地区图书馆在1990年开展的宣传周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其中,部分活动也是在室外进行的。1990年《图书馆杂志》曾记载:“5月27日上午,记者驱车从繁华的南京路自西往东,在上海电视台对面的宽阔街区里,静安区的20家图书馆正在那里开展服务宣传周的活动”,“排成长龙的读者在那里喜悦地领取一些十分实用的资料。嘉定、松江、闵行、上海、南汇、青浦等县馆也纷纷上街设摊为读者服务,宣传图书馆的藏书和服务项目”[6]。这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西部落后地区还是东部发达地区,图书馆都在以服务宣传周为抓手,通过摆摊设点来宣传自身,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2 第二阶段(1999—2019):摆摊地点由部分室外全面转入馆内,由线下逐渐转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

在室外和室内摆摊只是图书馆宣传的初级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地图书馆无论是馆舍条件、功能布局还是服务能力都得到普遍改善,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此为其一;其二,经过前一阶段的摆摊设点宣传以及社会的普遍进步,人们的图书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其三,随着城市管理的逐渐规范,1997年以后,各地都严禁占道经营和在室外摆摊设点,此后,不但地摊经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活动也不得不全面转入室内进行。正是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互联网技术被引入图书馆,图书馆摆摊便脱离了过去的纯地面模式和单一的宣传周时段,不仅内容更加丰富,活动也更加密集。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前后,5月最后一周的服务宣传周,以及在各地的文化节、阅读节、国家法定的重要节假日期间,图书馆都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近几年更是以阅读推广为统领,将所有的宣传、展示活动纳入其中。活动不仅在线下进行,还被搬到了网上。

2.2.1 线下活动。已形成品牌的省市级图书馆讲座、讲坛、论坛,是公共图书馆在线下宣传自我、聚集人气、传播文化最强有力的一方阵地。例如,创立于2001年的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等文化大师担任演讲嘉宾的著名公众文化讲座。起步于1978年的“上图讲座”已成为深受公众好评的“城市教室”“市民课堂”,成为广大市民和求知者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渠道,领导、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广泛交流的公益平台。截至2018年,共举办讲座及各类文化活动 3 400 余场,直接听众154万余人次[7]。陕西省图书馆的“陕图讲坛”,正式开办于2007年,每周六举办一场,如逢重要节日、纪念日,则在当天举办,内容有时事政治、社会教育、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民俗信仰、科学普及等系列[8]。其他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浙江图书馆的“假日讲座”、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的“传统文化讲座”、山西省图书馆的“文源讲坛”、深圳南山区图书馆的“博士论坛”,等等,几乎每个省、直辖市图书馆都有自己的讲座品牌。其他线下活动还包括主题展览、读书会、少儿故事会、主题沙龙、读者课堂等板块。

这些常规性线下活动的存在,对图书馆聚集人气、形成文化大气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2.2 线上“网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摆摊”不仅仅是指在街道、广场、路边摆摊陈列物品,以供销售或宣传之用,还指在室内甚至在网上进行的通过陈列物品或资源达到展示和宣传目的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种网络平台、网店、网上论坛、网络直播,等等。其实,眼下被人们热议的“地摊经济”,已经不是20世纪80、90年代地摊经济的简单重复。一些“90后”的加入,为地摊经济带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有人一边摆摊一边拍成短视频放到网上,不仅使自己的摊位成了网红摊位,自己也成了网络红人,然后再进行直播带货,把摊位摆到了网上,创立了线下线上一条龙的摆摊新模式[9]。

而对图书馆人来说,在网上“摆摊”早已不足为奇,司空见惯了,这个时间节点可追溯至1999年。

1999年,广东发挥自动化网络优势,在全国率先举办首届网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在省馆网站和各市图书馆网站设立网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主页,宣传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的各项活动,以及有特色的信息服务项目[5],标志着图书馆的摆摊开始进军网络世界,由“地摊”变成了“网摊”。全国图书馆在随后的几年里都先后建起自己的门户网站,将对外服务项目搬到了网上。

图书馆门户网站不仅有发布信息的功能,包括图书馆介绍、各种通知、通告等,还有信息服务功能,通过网站直接向读者提供服务,如书目检索、网上咨询、在线读者教育等,更有资源导航功能,提供本馆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以及网络公共资源的入口。可以说,门户网站是图书馆服务功能得以聚合、展示的网上大平台——“大网摊”。

网上的“摊位”除了服务功能以外,“摆”什么东西至关重要,如果“摆”的还是线下所能呈现的那些东西,就是对线下的简单重复了。

文献、信息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实施之前,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文献传递、文献加工都是较为原始、浅表的,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大多是一、二次文献。共享工程是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国家行动,为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尤其是特色资源和特色文献数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书馆也因此逐渐成长为以特色数据库为抓手,提炼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和组织、搜集、整理、数字化与之相关的特色文献的专业信息机构。

2002年起,共享工程开始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送入千县万村,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从那时起,各地图书馆尤其是省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紧密配合共享工程的建设进度,进行各种数字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加工建设,建成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数据库群,作为精品资源链接到网站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如陕西省图书馆网站上的陕甘宁边区系列库、丝绸之路多媒体资源系列库、陕西佛教文化资源宝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西安事变数据库、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陕西景观数据库等,都是共享工程的成果,也是陕西省图书馆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大规模推进的情况下,数字图书馆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身边,各种数字资源经整合形成了一个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虚拟图书馆,它同样具有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部功能,是一个比图书馆门户网站更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跨越时空的、可实现跨库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网上知识中心。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为了弥补门户网站、数字图书馆大水漫灌式服务的缺憾,很多图书馆先后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阵地,借助移动设备为读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和多样性服务,相当于把“网摊”摆在了用户的手机上。据统计,截至2018年,有22个省级图书馆提供微博服务,这种微服务不但可以有效搜集碎片化、零散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服务时间和过程上的及时性、互动性和移动性,满足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10]。微信公众号以众多的微信用户为基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宣传媒介,也是各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打造的一个全新的网上服务平台,通过公众号,图书馆可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对公共图书馆来说,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是缺一不可、互相促进的。线下服务是基础,其现实性和真实感能为线上服务起到引流的作用,而线上服务则是对线下服务的再造,在距离、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相当于为图书馆服务插上了翅膀。

3 未来图书馆的摊位有望摆到“云”上和“链”上

2020年全国“两会”的许多环节是通过“云”技术完成的,比如云采访、云连线、云报道。之所以能实现这些功能,一项全新的5G全息成像技术功不可没,它通过3D采集相机,能使一个等比例的立体人物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面前,实现零距离交流。

微信小程序直播也是最近大为流行的一项新兴技术,不仅成就了许多网红的网络直播和网络带货,还是政府数字化治理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全国“两会”中外招待会,首次采用了“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进行现场直播。“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是首个注册用户达千万级的国家级政务小程序,自2019年2月28日上线以来,陆续推出了社保查询、异地就医查询、残疾人补贴等多项便民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及时推出疫情防控服务专区,为大众提供最新的疫情防控知识和信息,帮助解决疫情下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11]。一年内总访问量达5亿,疫情服务专区访问量2亿[12]。

与传统的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相比,小程序视频直播模式的亮点在于互动性强,主播能和观众实时互动,如回答问题和点评留言,还支持视频回放,是线下实际场景的网络再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每个图书馆也会有自己的小程序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服务。图书馆借助小程序的直播功能,还能将线下的讲座、展览和众多的阅读推广活动完全同步到网上,实现云服务。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里,除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区块链技术也格外引人注目。国家号召实体经济与区块链进行创新融合,用区块链改造自身业务,因此,链改已经成为一个新风向。在图书馆界,关于区块链的应用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何搭建基于图书馆现有业务和可扩展业务的区块链数据库架构,如何实现图书馆业务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对接,如何通过区块链展示图书馆的新功能、新风貌,等等,都需要深入探索。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又一次服务升级和功能改造,不但可为公众带来崭新的图书馆使用体验,还能使图书馆服务始终贴近技术发展前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踏浪而行,一路向前。

地摊经济从来都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地摊经济是疫情下的市场活力,是人间的温情,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不管这一轮地摊经济还能存留多长时间,但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摆摊一直都会进行下去,不论是地摊、网摊,还是“云摊”“链摊”,摊位种类再多,但宗旨只有一条,那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公众为根本。这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图书馆的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宣传周线下图书馆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图书馆
ONE⁃MAN UNIVERSITY
去图书馆
2013年灵川县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