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静
借由《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两部非虚构作品,梁鸿创造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结构,其覆盖在一个村庄之上,又超越了一个村庄,是缩微版的中国图景;小说集《神圣家族》则以宽阔的视角和浓烈的感受再次追踪乡域社会中一个个具体的生命;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是一部正剧,融合了梁庄生活和时代清晰的轮廓。在梁鸿的写作谱系中,《四象》是一次变法,它给出了一种更混杂的语境,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影视大片的情境和结构,既有艺术片的人物形象和心灵,又有网络时代的故事语法,真实与虚构世界之间有着明确的变换规则和金手指。梁鸿一直在“变”,以变求新,以变应对复杂不透明的世界,也求得可以对现存世界的“道”和人心逼近的机会。如果说书写“梁庄”是呈现真实生活及其问题,那么《四象》则是以魔幻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可能的世界,是个人英雄主义和改造不义生活世界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意象、观念的内化,梁鸿内心已经有一些熟悉的路径和世界的纹理,沿着这些痕迹,想象力依次往后开启,朝向写作的本源和一个个隐蔽处。
隐蔽处的失爱三人组是现实世界的“他者”,他们默默注视着现实的日月交替和轮回变幻。《四象》开头是一段非常娴熟的构筑者式的描写,仿佛用一砖一石重新构造一个小世界,注视中带着不舍、留恋与温热。灵子是爱的使者,在阳间不受父母和他人待见,却发自内心热爱自然,热爱春天与绿色,死后与万物建立起纯真的爱与友谊的小王国,与它们嬉戏笑闹,以爱为家。她死后依然在寻找父母亲人的消息,并且还对孝先充满爱与期待。韩立挺和韩立阁是一对生于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堂兄弟,出身于当地望族,爷爷对他们人生的规划是:韩立挺继承教堂,韩立阁继承大院。立挺是一位民间牧师和灵使者,他在外出的人与本地的人之间负责写信和收信,并把这看作是上帝派给他的任务,但他曾经背叛过懦弱过,曾经辜负过别人的信任,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和被神遗弃的人,“我是背叛了你,那时我是软弱了,只要让我吃饭,让我干啥都行”。(1)梁鸿:《四象》,《花城》2019年第5期。文中小说引用均出自此处,不再另注。所以他在阴间依然非常消极和虚无,“我只想晒暖儿。我想把所有日头光都吸到我这里来,把我晒透。在黑林子呆太久了,都忘了日头、光、暖和是啥样子了。每天,我都一心一意盼着大日头从西边出来,晒着我,我啥也不想。这就是天堂。忘掉一切。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慢慢明白,经里这句话不是哀叹,不是谴责人们只顾眼前事,它是在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只有把一切都忘了,才能活下去”。立挺在关键的时候,并没有做出让人期待的选择,但是宗教给予了他维护个人心灵平静的力量,也给了粉饰懦弱的理由。立阁是一个比较强有力的人物形象,他参加革命改革社会,走南闯北,把天下系在身上。他是最早给立挺写信的人,从15岁离开家到开封府上学,开封府、北平、日本、上海、广州、云南,他一路走一路给立挺普及知识,新知识混杂着旧知识,带着混合了《论语》《易经》、民主、科学、算学、英语的陌生世界的气息。但韩立阁的故事急转直下,他回乡营救母亲和妻子之时,不仅没能救下她们,反而被奸人一刀砍下头颅,因此他对人生和真相充满不甘和愤怒,他希望能够借助韩孝先的肉身进行报复。处于隐蔽处的三人,他们的生活都有原始创伤,都是被遗弃的人,也都带着创伤在另一个世界里生存。他们都有未竟的“人间世”,他们以爱划分阵营,属于无爱的一边。
冯内古特曾经特别批评过小说中对分号的使用,“在创造性写作中有这样一个经验教训。首要原则:不要使用分号。它们是不男不女的变装癖。什么意义也没有。它们唯一能说明的问题,就是你念过大学”。如果说梁鸿的《四象》有个凝练明晰的特色,可能是一种当今小说中少见的语言句式之使用。固然形式上并没有多少分号,但其造句习惯实质上承担了分号、排比句的作用。比如“孝先的声音像极了狼叫。冬天饿极了的狼,被猎人追捕到精疲力尽的狼,自己心爱的孩子被杀了的狼,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孤零零极度恐怖的狼”。关于灵子周遭世界的描绘是这样的:“草啊、花啊、泥啊、鹅卵石啊、水啊,各有各的味道,混在一起,灌到我心里,我只想动,我又活过来啦。毛虫、千脚虫、蚰蜒、蛴螬、屎壳螂们在我身上爬啊窜啊,围着我,爬到我腿上,粘到我指头缝上,争着和我说话。我得挨个儿打招呼,它们爱争风吃醋,挤挤蹭蹭,要抢占好位置。我还得给那些草啊根啊排位子,说说话,不然,它们就拿那些带毛刺儿的叶子、枝条、小果子,在我身上蹭来磨去。”此类句式在当代写作中很少见到,我们能够体会到叙事者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情绪和紧张,跟《四象》半人半鬼的世界紧密相关。作为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梁鸿应该明白这种句式有可能造成阅读的障碍和情节的停滞感,但依然反其道而行之,这跟小说设定的基调密切相关,梁鸿以语言之间的紧张和粘连程度创造了话语的密度,也负担了两个世界生活的重量。
重量和密度来自于死亡空间自带的怨忿、仇恨和恐惧,鬼魂们观望着故乡世界的日常,又目睹着灾难般的绿狮子快要扑过来,“那汹涌的绿波扑过来,会吞掉一切,我前面的合欢树、香椿树、野樟树、野槐树、榆树、构树,我身边的灵子、立挺哥,我身后的整个村庄,火一样的日头,谁都无法幸免。我不能让它扑过来,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绿狮子是一统的、不分厚薄和形状的黑暗,他们在等待时机和复仇。《四象》为了与小说世界的恐惧、黑暗对比,建立了一个简易的结构,直白地放进了四种袒露自己的声音,每一个声音都是要直抵本真,不经修饰地宣泄自己的身世。它们没有栅栏、丛林、灌木,不是墙壁上交接的影子,它们是实打实地铺展到纯真世界中,并且索要属于自己的正义。
关于写作我们都应该知道,在写作者周遭一定有一种真实的声音,诱惑你去捕捉它,但也一定会经历捕捉的失败,无法用自己的声音发出那种内耳听到的实际声音。《四象》过于整饬的结构可能部分消解了小说的穿透力——一种因为难以言说而具有的穿透力。理解《四象》就要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即在无病呻吟者之间,在技术娴熟者周遭,《四象》的写作有其可贵之处,“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分’特别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2)张爱玲:《流言》,第34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四象》的意象和情节给人一种电影大片的幻觉,也是来自另一个空间的英雄传奇,这些外在的形式我们可以看作是作家的挣扎和忧愁,它们通力合作,反抗现实世界中的不合理规则秩序,完成重要的守护本真的任务。
《四象》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当代乡村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韩孝先——穰县曾经的高考状元。他大学毕业之后在省城工作。恋人娟子抛弃了他,跟自己的老板在一起。经受不住打击的韩孝先精神崩溃,脑海中总是出现被人追杀的景象,工作和说话都不正常了。他的语言激烈而愤怒,发出了控诉的声音:“医生说我有被迫害妄想症,他不信我的话,我说真的看到了,我发现了不该发现的秘密,他们彬彬有礼、助人为乐、一心为公、善良纯洁,都是装的,他们一发现我知道他们的秘密就开始迫害我,把我赶出读书会,把我娟子抢走,把我工作抢走。他们做通我爹的工作,把我领回来,扔到那河坡上,不管不问,要让雷劈死我,电打死我,雨淹死我。可他们要想骗我去黑林子,门儿都没有。我爹说那里面关着一些野人、抢劫犯、杀人狂、食人魔,专吃小孩子。我看见过有人跑出来,鬼一样,大喊大叫,最后,一群人出来把他按住,又带回去。”同时,孝先的语言又是混杂的,从他发出的声音来看,有一种精神的混杂状态:上帝、佛祖组合在一起成为他发号指令的源头,政治性的惩罚语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努力改造,争做新人”威慑着他,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中的恐惧追随着他,他的世界一方面是广阔的,跟神灵、鬼魂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是闭塞的,被挤压到一个随时崩溃的境地。
孝先在幻听幻觉中穿越到鬼魂的世界中去,他是唯一活着到达阴间的人,跟灵子、立阁、立挺建立起灵魂的连接。立阁借助孝先可以回到人间,达成心愿。孝先到地下之后遇到的是小说叙事的三个人物和三种叙事的声音:立阁,立挺和灵子,一组无人看管和爱护的灵魂小团体。其他的鬼魂们因为被安置得太好了,有人念着他们,他们就得安安生生留在地下,而这个小团体处于中间状态的世界,介乎阴阳两界之间,这里留存的三个人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愿望。孝先是一个引子,再次引燃了他们内心的欲望。
在梁鸿的创作中,孝先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物,他的形象与《出梁庄记》中的贤义一样有类似的超现实主义气质。孝先不是贤义那种民间的、几乎被现代生活完全否定的算命先生形象,而是一个开朗、文雅、健谈、含蓄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整个房间和哲学基本是混搭风格,政治的、宗教的、巫术的、世俗的,奇异地结合在一起。他在社会空间中仿佛一个疗愈者,安抚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心灵,比如他成功开导过穰县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大学生。孝先综合了知识分子与占卜者的形象,他是一个通灵者、预言者,一个介于神界与俗世大众之间的无法以现实原则去判断的人。孝先又像电影《Hello,树先生》中的树先生,有乡土的灵魂,却生活于村庄之外的物质世界。这种形象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一个变迁转型社会中残存的前现代形迹。这种人物形象的延展度是非常广阔的,他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人物类型,也是社会、时间、认知交界处的人物;他具有穿越的能力,是现实规则之外的模糊地带;他的行为和思想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基本价值观。孝先的来源不方便仔细追究,但我们非常确定,在每一个年代,每一个重要时刻或者每一种集体性、私人性的伤害灾异之中都可能会遗留下这种人,他们来自于社会扭曲的深处。
孝先通灵之后,被利益集团和利欲熏心的人们绑架,他们期望通过他获得通灵的秘密,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巩固自己既有的成功和利益。孝先也在熙攘的世界中获得了生存的法则,他适应了新的生命规则,靠着特异的功能通阴阳、卜吉凶,被当地村民和各路人马奉为神明,也成为被争夺的对象。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耐心接待每个来访者。在这种关系中,他的自我慢慢发生了改变,好像在俯视渺小的芸芸众生。他的腰舒服地弓着,头自然俯向对面的人。他的声音低沉而轻松流畅,俨然是一个行家在讲说过千百遍的套话、行话。但他的思维逻辑中有一种熟悉的“正确”,将政治、经济、哲学、鸡汤神奇地链接在一起,比如《易经》里面的元亨利贞,就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大自然如此,人亦如此;人要顺应四时,人生天地之间,要配得上这广大和丰富,所以要仁礼义正;比如人类文明源于剩余物资,交换产生规则和道德,需要上帝、真主、佛祖的制约。
孝先在自己的言辞中成为现实苦难的拯救者,一个“他人”和“观者”。那些来访者跪坐在孝先对面,崇拜地仰望着孝先,孝先在崇拜中,融化和滋养自己。每当来访者离去,他都眼睛发亮,气色红润。时日渐长,通灵让孝先的生命和感受获得了根本性转变,他开始懈怠对大众的抚慰,开始装腔作势,开始享受别人对他的奉承和崇拜。他忘了与三个鬼魂的协定和最初的目的,他忘了娟子和痛苦。孝先开始把通灵当作一种生意和表演,他收拾和装扮自己,保持微笑,和他被困在栅栏里的笑具有相似性,直到来的人掏出钱才开口说话。这是一个整体故事的逆转,拯救者变成了堕落者,拯救和复仇的故事,变成自我变质和同化的故事。
《四象》针对的问题没有到堕落和异化的故事为止,它虚构或者坚持世界具有某种“原则”,比如对娟子的爱是孝先的世界原则,灵子的世界规则是寻找爸妈,她所有的担心来自于“要是都没了秩序,没了章法,我就再也找不到我爹妈了,那花啊草啊就再也不能安安生生一岁一枯荣了”。这个世界无论怎样都有一条自己的核心,靠着它维系住那些枯落的花朵和枝桠。小说以喧闹的复仇开始,以自然秩序的恢复为终结。现实中的人和阴间的鬼魂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去,让它们各得其所。小说还无限赞美了这种原本的秩序,清晰地批判了所有的“贪婪”。提到社会生活的秩序,我们往往会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心等的角度给出各种答案,文学作品也有过各种想象与憧憬。在《论写作》中,张爱玲说她特别喜欢申曲里的几句套词:“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应该是当朝宰相或是兵部尚书所唱,这唱词里具有同一种宇宙观——多么天真纯洁的,光整的社会秩序: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思之令人落泪。”(3)张爱玲:《流言》,第84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四象》所渴求的就是这种“思之令人落泪”的秩序,天真、纯洁、光整,而这套秩序在哪里呢?在他们四位一体的受伤害之处,在这个被释放了的弱者社群中,集合了宗教的光辉和安抚,对亲人无怨无悔的追念,对万事万物的深情,当然还有爱情与正义。孝先以通灵之身去匡扶正义与修正秩序,在自我的沦陷和争斗中,再次回到素人的自我,社会也只能回到自我净化的道路上去。喧闹归于平静,轰轰烈烈的戏剧归于日常,《四象》留给我们的是一场大戏落幕时刻的空寂与回味,回味那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时刻,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孝先到底是自我成长了,还是主动放弃了责任?那些追索者的身姿与狮子,到底谁代表了村庄里的美学?孝先是一个通灵者、占卜者,他与社会秩序和现世生活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写作意义上的隐喻,“它是一种与隐秘而真实的存在物保持接触的才能,一种潜在的资源与让这资源浮现和释放的社群之间调停的才能”。(4)〔爱尔兰〕谢默斯·希尼:《希尼三十年文选》,第25页,黄灿然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只有通过这样的人物,我们才有能力把感觉到和触动到的隐蔽事物酣畅地表现出来,他是我们时代粗陋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