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毅 鲍姝伶
1964年1月,毕飞宇生于江苏兴化,父母当时均在杨家庄小学任教。出生后不久,父母便把他托付给了王有珠大叔的母亲,由她带大。父亲毕明,1949年9月参军,先后在石家庄空军机场和沈阳服兵役,1951年因“家庭和社会关系复杂”离开部队,成为兴化县文教科的工作人员。1958年下乡,先务农,再做教师,靠阅读鲁迅、自学物理和数学度过那段时光。自1979年起从事新闻工作至离休。父亲教过毕飞宇语文、物理,给了毕飞宇三样东西:身体、性格、失眠症。母亲天性乐观,能歌善舞,跟随父亲做了差不多一辈子乡村小学教师,也是毕飞宇的启蒙老师。
1969年5岁,全家离开杨家庄。
1970年6岁,随父母在陆王庄居住,父母在陆王小学教书。他们的家安置在学校里。学校有一块操场,还有三面用土基围成的围墙。一到寒假和暑假,那块操场和三面围墙就成了他的私人“笔记本”,一只粗大的铁钉就是他的“笔”,他用这只“笔”把能写字的地方全部写满。那些书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的表达欲望。在短篇小说《写字》里,他描写了这段生活。他还喜欢在大风的日子里站在桥中央撕日历,敲蒲棒,他把这个画面写进了短篇小说《怀念妹妹小青》。是年,毕飞宇得了肾盂肾炎,在大妈家养病。大妈家旁边小阁楼里的老女人引起毕飞宇的注意,后来这个人物形象被他写进《祖宗》。
1973年9岁,开始写作文。第一次写的是请假条。关于请假原因,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生病,毕飞宇非常自豪地写他要到公社给生产队买东西,写了满满两页,得了85分,等于是满分,当时的作文评分是不给满分的。从这之后他在作文方面得过数不清的小红旗和五角星,但所有作文里没有一句他自己的话,真正属于他内心的话。
1974年10岁,陆王庄开始风行玩弹弓,毕飞宇曾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用弹弓射击了一位农民家的老母鸡,还用弹弓打坏了黑板上方人物肖像的眼睛。连环画在当年也是毕飞宇的宝贝。他还喜欢听老太太聊天,并因此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并不属于自己,永远生活在“被叙述”之中。
1975年11岁,随父母到中堡镇,父亲任教于中堡中学,母亲任教于中堡中心小学。
1979年15岁,父亲调回兴化县城,在此之前,毕飞宇已转到县城的兴化中学读书,住在亲戚汪光煜家。父亲回城后两人住在人民旅社。在兴化中学,毕飞宇开始大量阅读小说并尝试写作小说,曾在兴化中学的墙报上发表了一首赞美五四启蒙运动的诗。这时的他整天做着白日梦,一心构思大作,接受着失眠症的煎熬,数理科目的成绩下降得很快,而父亲一直希望他能考上某个名牌大学的物理系,父子关系开始紧张,在最为紧张的时候,为了报复父亲,毕飞宇曾经动过自杀的念头。
1983年19岁,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依然不会表达自己,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在自我启蒙的时候,舒婷这代诗人的诗成了他选择的教材。他热衷现代派诗歌,主持创办了诗社,既是社长,又是自办刊物的主编。他在这个时期写了不少诗,举手投足、说话方式,包括头发的长度等都是按照“诗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大学一年级时开始和同班一名女同学谈恋爱,这人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1987年23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任教。觉得日子无聊,便开始疯狂写作小说,没日没夜。这年冬天,认识了24岁的苏童,苏童在小说方面的早慧与才华让他震惊。
1989年25岁,写作处女作《孤岛》。
1991年27岁,中篇小说《孤岛》发表在《花城》第1期。
1992年28岁,4月间在新街口闲逛时看到《南京日报》上有一则招聘启事,招评论员,报名后经过七轮考试最终被录取,成为《南京日报》的记者、编辑。中篇小说《明天遥遥无期》发表在《花城》第5期。中篇小说《彼此毫无关联》发表在《雨花》第12期。
1993年29岁,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发表在《作家》第6期。短篇小说《驾纸飞机飞行》发表在《收获》第4期。短篇小说《没有再见》发表在《上海文学》第9期。《五月九日与十日》《九层电梯》《充满瓷器的时代》发表在《钟山》第6期。
1994年30岁,随笔《人类的动物园》发表在《雨花》第4期。短篇小说《祖宗》《元旦之夜》发表在《钟山》第3期。短篇小说《卖胡琴的乡下人》发表在《花城》第4期。中篇小说《叙事》《楚水》《大热天》分别发表在《收获》《花城》《小说家》第4期。短篇小说《枸杞子》发表在《作家》第8期。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发表在《青年文学》第9期。年底,在离《南京日报》不远的城墙下住了下来,在夜深人静的月夜,他时常在城墙下游荡。是年,《上海往事》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主演李保田、巩俐、李雪健,该片获得法国第4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1995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5年31岁,短篇小说《雪白的芭蕾》发表在《青年作家》第3期。随笔《三十以前》、短篇小说《因与果在风中》《8床》发表在《作家》第5期。短篇小说《武松打虎》发表在《花城》第5期。中篇小说《生活边缘》发表在《小说家》第5期。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受伤的猫头鹰》发表在《山花》第11期。短篇小说《婶娘的弥留之际》《美好如常》发表在《钟山》第6期。长篇小说《上海往事》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6年32岁,随笔《歌唱》发表在《青年文学》第1期。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发表在《作家》第8期。短篇小说《臭镇的1977》发表在《芙蓉》第5期。《写字》发表在《山花》第9期。中篇小说《家里乱了》发表在《小说界》第5期。中篇小说《好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短篇小说《哭泣生涯》发表在《作品》第10期。小说集《祖宗》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是谁在深夜说话》获《人民文学》昌达杯’95优秀小说奖。
1997年33岁,短篇小说《马家父子》《遥控》发表在《作家》第5期。《水晶烟缸》发表在《小说家》第3期。中篇小说《哥俩好》发表在《钟山》第3期。《林红的假日》发表在《小说界》第3期。随笔《“硬”说周作人的“小说”(读书札记)》发表在《作家》第5期。短篇小说《火车里的天堂》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中篇小说《飞翔像自由落体》发表在《漓江》第4期。第三届联网四重奏年会议定毕飞宇等八位青年作家为第三届联网作家人选。《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颁奖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哺乳期的女人》获短篇小说奖。
1998年34岁,《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接受《文学报》专访时说,短篇小说创作心得只是一个字“难”,但他甘愿为语言自寻烦恼。8月,在《雨花》连云港小说笔会上就突出现实意识、增强精品意识展开讨论。长篇小说《那个夏天,那个秋季》发表在《江南》,后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生活在天上》发表在《花城》第4期。短篇小说《款款而行》发表在《山花》第7期。短篇小说《白夜》发表在《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男人还剩下什么》发表在《漓江》第6期。《手指与枪》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随笔《听伟腊讲故事》发表在《雨花》第11期。
12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青年文学创作会议,表示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究社会和艺术创作规律,提高文学修养,加深思考,努力写作,完成青年一代人的文学使命。
是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雨花》编辑部编辑。
1999年35岁,短篇小说《与阿来生活的二十二天》《故地》发表在《江南》第1期。短篇小说《发音训练》发表在《百花洲》第1期。短篇小说《怀念妹妹小青》发表在《作家》第5期。中篇小说《睁大眼睛睡觉》发表在《钟山》第5期。短篇小说《阿木的婚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0期。随笔《王彬彬断想》发表在《南方文坛》第6期。
2000年36岁,短篇小说《唱西皮二黄的一朵》发表在《收获》第1期。随笔《文人的青春——文人的病》发表在《读书》第1期。短篇小说《蛐蛐,蛐蛐》发表在《作家》第2期。随笔《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发表在《中国贫困地区》第2期。随笔《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外三篇)》发表在《朔方》第3期。随笔《说说吴义勤》发表在《南方文坛》第2期。
4月,接受贾梦玮专访,访谈稿《“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6期。中篇小说《青衣》发表在《花城》第3期。短篇小说《与黄鳝的两次见面》发表在《时代文学》第5期。接受李大卫专访,访谈稿《立言还是立功》发表在9月14日的《文学报》。9月26日,参加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颁奖大会。小说集《款款而行》《睁大眼睛睡觉》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37岁,随笔《在哪里写作》发表在《时代文学》第1期。中篇小说《玉米》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期。《玉秀》发表在《钟山》第6期。随笔《谈艺五则》发表在《南方文坛》第5期。2月24日上午,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颁奖仪式,获文学新人奖。中国小说学会200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青衣》位列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蛐蛐,蛐蛐》位列短篇小说排行榜第十名。4月23日—26日,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6月,参加由北京《中华散文》、浙江文学院和千岛湖旅游局共同举办的“新世纪千岛湖游记散文笔会”。7月,《小说月报》第九届百花奖(1999年— 2000年)揭晓,《青衣》获中篇小说奖。接受姜广平专访,访谈稿《“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毕飞宇访谈录》发表在《花城》第4期。10月,参加江苏省作协在常熟召开的“江苏省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发言中说对习惯性写作有某种困惑和警觉。随笔《也谈婴幼儿的识字教育》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第10期。12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小说集《男人还剩下什么》《青衣》分别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2年38岁,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随笔《结实的谎言》发表在2月21日的《文学报》。中篇小说《玉秧》发表在《十月》第4期。2月,接受《文学报》记者采访,说他现在更看重才华与生活的关系,并认为体验生活很重要。3月,中国小说学会200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玉米》上榜。4月,《玉米》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友刊最佳作品奖”。6月,在接受《文学报》记者俞小石采访时说,现实主义是精神,是情怀,是关注,而不是一种技法。7月,接受汪政专访,访谈稿《语言的宿命》发表在《南方文坛》第4期。9月,参加《人民文学》在河南许昌举办的首届“青年作家论坛”。10月,参加由中国作协、上海市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和“著名作家金秋上海笔会”活动。中篇小说《青衣》被改编成20集同名电视剧,导演康洪雷,主演徐帆、傅彪、潘虹。长篇小说《上海往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地球上的王家庄》《操场》分别由新世界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的《沿途的秘密》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2003年39岁,随笔《〈操场〉自序》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随笔《戏说吴义勤》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创作谈《玉米、玉秀和玉秧》发表在《青年文学》第4期。3月,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地球上的王家庄》位列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揭晓,毕飞宇因《青衣》《玉米》等获中篇小说奖。5月22日,参加江苏省作协举行的“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座谈会。9月,参加江苏省作协组织的“沿江行”作家采风团,从南京出发,沿长江而行,对江苏沿江两岸的经济技术开发工程进行实地考察。9月2日,《玉米》受到江苏省作协优秀文学作品嘉奖大会嘉奖。10月,《地球上的王家庄》获第八届《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11月7日,被《小说选刊》的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新世纪十大小说家”之一。11月10日,《小说月报》第十届百花奖揭晓,《玉米》获中篇小说奖。11月20日,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毕飞宇获奖。12月,接受周文慧专访,访谈稿《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发表在《长江文艺》第12期。12月16日,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颁奖大会。小说集《玉米》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青衣》法文版出版,译名为“目光的歌剧”。是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的《2002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上下卷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收入《青衣》。和汪政合著的《语言的宿命》获《南方文坛》2002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4年40岁,随笔《写作的光景》发表在2月27日的《中华工商时报》。随笔《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35期。随笔《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发表在11月4日的《南方周末》。2月25日,在新浪网读书频道做客时说,他创作的母题是两个字:疼痛,他愿意把文学、小说变为他的日常生活,像居家过日子一样,他和生活一起往前走。3月18日— 24日,参加第24届法国图书博览会的中国图书展。6月,做“首届全球华文青春写作新人选拔赛”评委。10月28日,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与作家班同学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与交流。11月,在江苏省作协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12月,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揭晓,《玉米》获优秀中篇小说奖。12月7日,到溧阳市首届文艺家读书班授课。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导演杨亚洲,主演宋佳。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改编为同名电影,导演叶大鹰,主演刘佩琦。中短篇小说集《好的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毕飞宇文集》(4卷)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雨天的棉花糖》《玉米》法文版出版,《雨天的棉花糖》法文版篇名被译为“雨天里爸爸的胡子”。是年,被评为法国“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
2005年41岁,随笔《睁开你的双眼》发表在《啄木鸟》第1期。随笔《一只瓷猫——读子川的诗》发表在《诗探索》第2期。短篇小说《彩虹》、随笔《写一个好玩的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5期。随笔《瓶子里的庄重》发表在《扬子江诗刊》第3期。随笔《我家的“猫和老鼠”》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7期。随笔《亭亭玉立李晓愚》发表在《好家长》第8期。随笔《干净的写作》发表在10月22日的《文艺报》。4月,前往瑞士,在苏黎世大学做题为“我与小说”的演讲,之后前往德国慕尼黑,与德国读者就德文版小说《青衣》展开对话。6月10日,“作家毕飞宇访谈会”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会上他说自己的职业是编辑,不是作家,但他爱写作,写作是他的“女朋友”;他写作时内心充满喜悦、满足,而且能看到未来。6月26日,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6月27日,与贾平凹一同做客深圳文学艺术大讲台,做“文学的魅力”的演讲,他觉得文学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使他成长起来。9月,长篇小说《平原》在《收获》第4、5期上连载完,并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9月22日,《平原》一书在北京举行首发式。10月25日,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做讲座“文学的经验与想象”。11月,受河北省作家协会邀请为第三届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做专题报告。12月8日,到安徽滁州学院做题为“文学的经验与想象”专题讲座,说经验和想象是文学创作很重要的“两条腿”。12月,在上海参加中德文学交流及作品朗诵会,否认将改编苏童的小说《刺青时代》为贾樟柯导演的新电影文学剧本,坚称自己不是影视圈里的人。《玉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6年42岁,随笔《汉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发表在《美文》(少年散文)第9期。随笔《〈红高粱〉:行为与解放》发表在《南方文坛》第5期。1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他一直感兴趣的话题是权力和异化,而不是女性,只是通过女性来展现疼痛更震撼。2月,担任首届文汇·天廷文学奖评委。3月,由中国小说学会与《齐鲁晚报》联合举办的中国小说学会200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选结果揭晓,《平原》上榜。随笔《自述》发表在《小说评论》第2期。接受张均专访,访谈稿《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毕飞宇访谈录》发表在《小说评论》第2期。3月29日,做客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一场文学演讲,他说文学没有准确的定义,文学就是揭开谜底的愿望,是关系,是想象,是语言。他还特别提醒写作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除了经济上的窘迫,更难的是要处理小说在内心上的纠缠。4月,与苏童、叶兆言、李敬泽等百位知名作家、诗人、导演一起被作家荆歌邀请到“谈性正浓”专栏论各种与“性”有关的话题,自称非常喜欢萨冈对性的描写,认为没有谁的性描写比“简单极了”四个字更出色。5月,在接受《江苏科技报》记者王苏采访时说,文学有一个恒久的功能,那就是审视人与人的内心。转型期的社会有一个特征,人们都睁大了眼睛往外看,相对而言,对内部世界的关注少了。7月,接受贺仲明专访,访谈稿《关于新时期文学现象以及创作的对话》发表在《西湖》第7期。8月19日,在上海图书馆,做题为“平起平坐的傲慢——读《傲慢与偏见》”的演讲,说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不存在的。12月3日,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和底层写作的讨论。小说集《毕飞宇小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毕飞宇小说(学生版) 名家精品阅读之旅》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青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43岁,担任上海市作协主办的“东方讲坛·城市文学讲坛”系列讲座的第六位嘉宾,在沪主讲了题为“文学的拐杖”的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阅读与写作经验,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并以大量文学作品为例,论证了“俗骨”,即“世态人情”对每个作家的重要意义,并透露正在写作新长篇。随笔《墓地里的读书人》发表在《少年文艺》(阅读前线)第4期。随笔《深呼吸》发表在《苏州杂志》第6期。随笔《作为第三者》发表在《雨花》第8期。6月1日— 3日,参加《雨花》在常州举办的“文学与民生”研讨会。7月31日,在扬州做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扬州日报社承办的“千年欧阳修”征文大赛评委。8月30日— 9月3日,出席2007北京图书博览会,与德国的彼得·施塔姆参加书博会“蓝色沙发·中德作家对话”,就叙述者如何在写作中得到体现等问题交换了看法。9月,“新世纪第三届《北京文学》奖”揭晓,短篇小说《彩虹》获奖。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家事》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钟山》第5期。11月27日,应邀至淮阴师范学院做题为“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我的文学观”的文学讲座。12月8日,参加在南京召开的范小青小说创作研讨会。
2008年44岁,随笔《青梅竹马朱燕玲》发表在《星火》第3期。随笔《只有好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救灾》发表在5月28日的《文汇报》,《〈玉米〉之外的点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8期,《中国人的死亡美学》发表在《杂文月刊》(选刊版)第9期,《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发表在《钟山》第5期,《你没有发过一个孤儿的财》发表在《晚报荟萃》第15期,《一份刊物与几个小钱》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作家身份、普世价值与喇叭裤》发表在《文艺争鸣》第12期,《2008,读〈德伯家的苔丝〉》发表在2008年12月31日的《中华读书报》。4月,应邀为江苏省作协举办的第19期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5月20日— 22日,出席《雨花》杂志在吴江市震泽镇召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文学创作”研讨会。7月19日,与聂华苓、莫言、刘恒、李锐、余华、苏童、邵燕祥、迟子建、孟京辉、廖一梅、蒋韵、西川等到过爱荷华国际写作坊的几代中国作家相聚在北京。9月,《平原》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4部终评备选作品名单。长篇小说《推拿》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10月13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推拿》在京首发,在一家黑暗餐厅中,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毕飞宇与媒体记者等人共同体验了作为盲人的“黑暗人生”。10月29日,《小说选刊》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小说双年奖”颁奖典礼在辽宁省铁岭市举行,《推拿》获奖。11月7日,《推拿》获2008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12月,与严歌苓同获新浪2008年度作家。创作谈《〈推拿〉的体温》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2期。12月23日,第五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奖”暨“《当代》长篇小说五年最佳”评选中,《推拿》获2008年度“专家最佳奖”第一名,“读者最佳奖”第三名。
2009年45岁,随笔《新的语言,新的文明》发表在《长篇小说选刊》第1期,《2008,突然而至的张莉》发表在《南方文坛》第2期。创作谈《〈推拿〉的一点题外话》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情感是写作最大的诱因》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5期。短篇小说《睡觉》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0期。接受王维平专访,访谈稿《好作品永远是有读者的》发表在《青春》第1期。3月,接受张莉专访,访谈稿《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3月12日—15日,参加莱比锡书展,通过作品朗读、讨论等形式,与德国读者交流。3月,就《推拿》的创作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他说,刚毕业的那五年给失明孩子讲课的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推拿》的内在结构是他极为自豪的地方,他非常欣赏《推拿》用短篇小说结构来完成复杂的叙事;他更喜欢关注那些角落里的人物和事情。4月,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参加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发起的“我为农家书屋捐本书”活动。放弃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5月,接受吴虹飞专访,访谈稿《我是一个疼痛的人》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第19期。6月,《家事》获《小说月报》第13届百花奖短篇小说奖。7月,与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在香港书展上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华文作品走向世界的瓶颈。12月,到暨南大学参加“文学与记忆”研讨会。小说集《哺乳期的女人》《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2010年46岁,文论《记忆是不可靠的》发表在《文艺争鸣》第1期。随笔《三十九年前的一件事》发表在《苏州杂志》第1期。创作谈《写作〈雨天的棉花糖〉》发表在《扬子江评论》第1期。随笔《上海的向黎静悄悄》发表在《时代文学》(上半月)第7期。创作谈《几次记忆深刻的写作》发表在《时代文学》(下半月)第9期。创作谈《〈推拿〉的补充供词》发表在《江南》第6期。随笔《小说中的小说》发表在《世界文学》第6期。短篇小说集《青衣》由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篇小说集《林红的假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睡觉》获首届郁达夫文学奖短篇小说提名奖。
2011年47岁,短篇小说《1975年的春节》发表在《文艺风赏》第2期。创作谈《〈推拿〉的写作》发表在《扬子江评论》第5期。3月,获曼亚洲文学奖。5月,中篇小说集《青衣》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6月,中短篇小说集《哺乳期的女人》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8月,中篇小说集《青衣》《玉米》(《玉米》三部曲)、短篇小说集《相爱的日子》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8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推拿》获奖。10月,《推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2012年48岁,创作谈《我和我的小说》发表在《钟山风雨》第3期,《〈平原〉的一些题外话》发表在《南方文坛》第4期。散文《东郊之美》发表在《青春》第7期,《关于共识》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8期,《我眼中的黄蓓佳》发表在《扬子江评论》第3期。4月,长篇小说《平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是谁在深夜说话》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唱西皮二黄的一朵》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3年49岁,短篇小说《大雨如注》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散文《我能给你的只有一声吆喝》发表在《名作欣赏》第4期。随笔《中篇小说的“合法性”》发表在《书城》第9期,《演唱生涯》发表在9月4日的《文汇报》。《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1期。文论《哈代抓住了人的“问题”:人的忠诚、罪恶和宽恕》发表在《共鸣》第11期。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发表在《花城》第4期。中短篇小说集《雨天的棉花糖》《好的故事》《人类的动物园》分别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3月8日,受聘南京大学教授就职仪式举行,同月,南京大学毕飞宇文学工作室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成立。长篇小说《玉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14年50岁,短篇小说《虚拟》发表在《钟山》第1期。随笔《刘伟冬的朗诵》发表在《中国美术研究》第1期,《父亲的姓名(外一篇)》发表在《江南》第4期,《一支烟的故事——给儿子》发表在7月1日的《文汇报》,《我是喜欢〈金歌〉的》发表在《作家》第10期。10月,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大雨如注》获短篇小说奖。
2015年51岁,在南京大学的演讲《我们一起读——读〈促织〉》发表在《钟山》第1期。随笔《庞羽值得期待》发表在《天涯》第4期。演讲《文学我们审美的基础》发表在《东方艺术》7月号。文论《“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发表在《钟山》第4期,《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发表在《钟山》第5期。《毕飞宇文集》和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与张莉合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叙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推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文论《反哺:虚构人物对小说作者的逆向创造》发表在《钟山》第2期。散文《我下过的一盘棋》发表在《江南》第2期。文论《我读〈时间简史〉》发表在《钟山》第3期,《奈保尔,冰与火——在南京大学的小说课》发表在《钟山》第6期。《〈推拿〉获奖感言》和《外部不停地在建,内心不停地拆迁(创作谈)》发表在《芳草》(经典阅读)第11—12期。随笔《学者的玩心》发表在《法国研究》第4期。文论《铺垫不简洁就成为短篇小说内部的肿瘤》发表在《语文学习》第12期,《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发表在《小说月刊》第12期。随笔《这是乡愁么?当然不是》发表在《雨花》第12期。散文集《写满字的空间》《那个男孩是我》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0月18日毕飞宇工作室在其家乡兴化揭牌。
2016年52岁,文论《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下)》发表在《小说月刊》第1期。随笔《向高贵的生命致敬》发表在1月28日的《新华日报》,《项链和莫泊桑的世道》发表在5月3日的《文汇报》。文论《刀光与剑影之间——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发表在《扬子江评论》第3期。随笔《荆歌的生活》发表在《时代文学》第7期,《两个人像红杏一样闹》发表在7月2日《文汇报》,《看蒲松龄和曹雪芹怎么开头》发表在8月4日的《文汇报》,《传奇的高度与日常的真实》发表在8月5日的《文汇报》。艾春明的《毕飞宇小说创作研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选《虚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哺乳期的女人》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再版。吴俊编《毕飞宇研究资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17年53岁,文论《从“看来看去”到“青鸟故事”——李敬泽的审美表达史》发表在1月24日的《文汇报》,《手艺人》《手艺时间》发表在《文学少年》(中学)第2期。文论《小说的逻辑问题(上)》发表在《文学教育》第2期。随笔《那样的父亲,那样的母亲》发表在2月21日的《新华日报》。随笔《作家要永远相信读者比我聪明》发表在2月24日的《福建日报》。文论《李敬泽:从“看来看去”到“青鸟故事”》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沿着圆圈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发表在《文学评论》第4期。随笔《胆怯的意义》发表在7月7日的《新华日报》,《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发表在《东方文化周刊》第39期,《杂感——为〈雨花〉60周年而作》发表在《雨花》第10期。短篇小说《两瓶酒》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文学讲稿《小说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大雨如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5月,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6月25日,毕飞宇研究中心在扬州大学文学院成立。8月,长篇小说《平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8月21日,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9月18日,受聘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10月,长篇小说《玉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1月25日,第九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举行颁奖典礼,与李欧梵共同担任特邀终评评委。
2018年54岁,《屹立在三角平衡点上的小说教材:〈包法利夫人〉——在浙江大学的演讲》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随笔《我的阅读从仰望星空开始》发表在《时尚芭莎》4月号,《我们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发表在8月24日的《解放日报》。文论《写实必须抵达“一定的地步”》发表在《中国文学批评》第3期。随笔《精品的力量是不朽的》发表在7月31日的《新华日报》。3月,中篇小说选《青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毕飞宇卷》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6月30日,在扬州大学文学院参加第十四期毕飞宇小说沙龙。9月,短篇小说集《唱西皮二黄的一朵》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2月1日,获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12月15日,与格非、苏童组成终评评审团,参与匿名作家计划奖评选。
2019年55岁,散文《阿多尼斯的朗诵会》发表在《雨花》第2期。文论《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发表在《收获》第2期。随笔《南帆的生动与理性》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4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珠海)驻校作家毕飞宇入校仪式举行。6月,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与张莉合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更名为《小说生活》。中篇小说集《玉米》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平原》《推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1月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与李洱等进行“新生代作家四人谈”。11月16日,短篇小说《两瓶酒》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