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鏞
1958 年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我县(太仓县)文教系统也不例外,新办了卫生中专学校、农业中学等校,同时增办了二所初级中学的高中班,这样太仓县第一初级中学改名为太仓县中学,浏河初级中学改名为浏河中学。我们太仓县中学初三的五个班和高中一年级的二个班搬至新华东街的原城厢镇中学的校址。
就在我们街北侧校门斜对面,有一新建不久的新华饭店分部,红漆大门,大玻璃窗很有气派。这样的场所,我们这些青少年学生一般是不可能光顾的。1958 年的秋季,大跃进渐入高潮,服务行业也要跃进,听说该饭店有个杨姓服务员是全县的服务标兵,我们几个同学出于好奇也出于嘴馋,决定去奢侈一把。趁晚饭前放学时间,我们三人到该店每人吃一碗阳春面,这是进店的最低消费了。一碗阳春面一角钱,二两半面条。为什么是二两半呢?原来上世纪50 年代前我国的重量单位为每斤十六两,一斤面条做4 碗,这样每碗为老秤量的4 两,后来国家改十六两制为十两制,这样每碗便是二两半了,这是行业尊重民间传统的做派。
至于把没有浇头的光面叫做阳春面,其渊源和说法太多了,这里列出源自清王朝时期的两种说法。一是物价说。当时每碗光面十文钱,民间称阳历十月为小阳春,于是十文和十月重名,光面改称为阳春面,店家和百姓都有面子更是上得了台面。二是傍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某处,便襟便服私访,中午时分到街头摊点上吃午饭,当时只有光面。皇帝由于饥饿万分,故觉得光面也鲜味无比,趁兴说:“光面难听,眼下正值阳春三月,赐名‘阳春面’吧!”
阳春面虽只有面条,但由于各店做工精细,其汤水又由各种荤腥熬煮而成,故味道非一般,被平民认可,也就长久地传承下来。
我们三位同学一进该店大门,立刻见一位身着白色布衣大褂贴袋上挂着小红五星的中年服务员迎上来,口中高喊:“三位小客人请入座。”我们估计这就是服务标兵了。他把我们引到一张八仙桌旁,拉开长凳安排我们坐下,然后拿出茶壶茶杯给我们每人倒上一杯热乎乎的香茶。接着更使我们惊奇又喜悦的是,他进入后厨,拿来三条滚烫的热毛巾,说:“小客人,请你们擦擦脸和手。”一股暖流浸润着我们的小脸小手。这是当时我们当地的一种高档礼仪。在茶馆书场、戏院客座、婚丧宴席上,茶担师傅们把一条热毛巾送给你,这是对你的尊重和礼貌。一般情况这时你应该递给他一支香烟作为还礼,因而茶担师傅们两侧耳朵上夹着几支烟也成一景。我们初中生当然只是点头称谢罢了。最后他才说:“小客人要用什么?”真是服务业的金牌。
一角钱的阳春面消费获得了如此的礼遇,回校后我们大肆宣传了不少日子,估计后面有不少同学也进去享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