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与汉语亲属称谓比较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2020-11-18 04:58李玉婷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辈分西班牙语区分

李玉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1 西班牙语与汉语亲属称谓的差异表现

总的来说,西班牙语和汉语在亲属称谓上存在巨大差异,前者概括为简单、笼统,后者概括为丰富、复杂。西班牙和汉语虽然都有“辈分”和“性别”的区分,但西班牙语少了汉语中“年龄”、“父母亲属”、“缘类”等类别,没有将辈分和长幼、父系和母系、血亲和姻亲严格区分起来,因此亲属称谓词少得多,分类颇为简单[1]。

1.1 辈分、长幼

西班牙语的“辈分”如父母之父母一辈、父母一辈、同辈虽然有区分,但是同辈的长幼、年龄区分不明显,如,“hermana”既可以指姐姐也可以指妹妹,而把“a”变为阴性,则表示“兄弟”,既可以指哥哥也可以指弟弟;而同辈的年龄也没有具体细分,只用“mayor”或者“joven”来区分到底是比自己大的还是比自己小的;而晚辈对长辈虽然要使用相应的称呼,如“abuelo”或“abuela”,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严格遵守,甚至可以直呼其名、昵称绰号等。

截然不同的是,汉语亲属称谓的辈分、长幼、年龄秩序一定要划分严格。例如同辈之中,哥哥的妻子要称呼为“嫂嫂”,而弟弟的妻子称为“弟媳”;爸爸的哥哥称为“伯父”,而爸爸的弟弟称为“叔父”,即使有的称呼如“舅、姨、姑”没有区分长幼年龄,但是在使用的时候需加上另外的词来区分长幼秩序,如“大舅、二姨、三姑”;当然,晚辈对于长辈也一定得严格按照划分的称谓词来进行称呼,并且礼貌相待。

1.2 父系、母系

西班牙语亲属称谓的性别要用阴阳性来区分,但是并没有按照父系、母系来区分,显得简化得多。例如父母的父母都称作“abuelo”或“abuela”;父母的兄弟姐妹都称作“tío”或“tía”;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不论父系母系,都称作“primo”或者“prima”;对待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也不论父系母系,称为“sobrino”或“sobrina”;不管是父系还是母系子女的子女都用“nieto”或“nieta”。

汉语中,父系和母系的区分明显,并且父系的亲戚称谓区分要比母系亲戚称谓区分更为复杂,呈现出不对等现象。如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则多加了一个“外”字,“孙子(女)”和“外孙(女)”也是这样的现象;再比如父亲的兄弟为“伯父”或者“叔父”,而母亲的兄弟则为“舅”,母系这一边的亲属并没有进一步按照长幼来区分;父亲的姐妹则为“姑妈”,母亲的则称为“姨”;以及“堂兄妹”和“表兄妹”之分和“侄子、侄女”与“外甥、外甥女”都有严格划分。

1.3 血亲、姻亲

在西班牙语里,不管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还是兄弟姐妹的配偶,都使用一样的称呼。如父母一辈的兄弟姐妹的配偶也都称作“tío”或“tía”;与自己同辈的兄弟姐妹的配偶才稍有区分,称作“primo”或者“prima”,区别于“hermano”或者“hermana”;并且西语里并没有区分“外”的概念。

而在汉语里血亲和姻亲同样是要严格划分的,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伯父、叔父、姑妈、舅舅、姨妈,而他们的配偶则单独称为伯母、婶婶、姑丈、舅妈、姨丈,为姻亲;此外,汉语里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侄子(女)”和“外甥(女)”、“孙子(女)”和“外孙(女)”之分,由此可以看出男方相关的亲属是血亲,女方相关的是姻亲。

1.4 泛化

西班牙语里人们不会对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便是要用到这类称呼,一般会以“senor/ra+apellido”的方式来称呼,又或者直呼其名,同称呼自己父母一样,很少使用亲属泛化称谓。

而在汉语里则恰恰相反,人们也会把亲属称谓用在各种即使人们之间不存在亲属关系的场合,对陌生人也是如此,如“叔叔”、“阿姨”或像“警察叔叔”、“护士阿姨”等。

2 西班牙语与汉语亲属称谓的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是人类社会中共有的语言现象,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西语和汉语在亲属称谓上体现的独特语言特色。这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能够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背后的中西两国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揭示两国人民有差异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2]。

2.1 家庭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班牙属于希腊罗马文明,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大海紧密接触,又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不利于农业发展,由此形成了以渔业和商业贸易为主的海洋文明。因为对陆地的依赖性小,人口流动性大,人们生活分散,因此家族间的联系最终不过父母和未成年的女子,这被称为“核心家庭”模式。由于人们对家族成员间的联系比较少,所以对于血缘连接的意识也不够强,并形成了以个人为主的个人主义思想。

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三面接陆地,一面环海,处在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受这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因此人们一般定居在土地条件优越的地方,由于流动性少,人们聚族而居,又必须依靠共同劳作的力量才能在严苛的条件下生存,于是人们联系比较紧密,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并逐渐形成了根据血缘维系起来的大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通过不同的称谓来区分庞大的个体亲属。

2.2 人伦关系:平等观念与血缘宗法观念

以海洋文明著称的西方各国,在大海的哺育下生长,形成了开放、冒险、叛逆的精神,尽管古时候人们一直受等级观念的束缚,但是西方一直在呼吁自由平等。早自西方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平等理想,晚自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王朝构建的平等社会,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平等观念的追求。同样,他们对待家庭关系也是如此,不论是辈分长幼都不会刻意划分尊卑,甚至可以直呼长辈或年长的人姓名,因为他们认为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父系、母系以及血亲和姻亲也不加以细化,因为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模式不要求对待亲属称谓上的高度细化,体现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构建意识相对不发达。

而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讲究血缘宗法,这对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人们聚族而居,根据血缘关系形成一个家族,并一起生存,重视家庭关系,也按照血缘关系远近来区分亲疏。(1)因宗法等级制度,传统中国在长幼年龄上有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则体现在晚辈一定要尊重长辈,并不能随便称呼长辈的名字上。并且从以嫡长子为中心的规则可以看出,即使在同辈中,也应该以年龄大的为尊,如“伯父”与“叔父”之分。通过宗法等级制这一内核,我们也知道了传统中国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要比晚辈的亲属称谓数量多的原因。(2)其次在农耕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一个家族中男性有着决定性的力量,因而宗族制度往往也以男性为中心,因此母系一方的亲属称谓要少很多,比如之前提到的“舅、姨”远不及“伯父、叔父、姑妈”分得清。(3)最后,宗法制度要求只有拥有血缘关系的同性亲属才能参加宗族仪式,算入“九族”的范围,而其配偶不能算,因而一定要区分血亲和姻亲[3]。

2.3 中国:“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延续

孟子提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社会一直拥有“家国一体”的观念,即由小家庭形成家族,再由不同的家族形成国家,“家”与“国”紧密联系,儒学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如此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同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越来越多的亲属称谓在整个国家中逐渐使用起来,它们往往脱离了血缘关系,对陌生人也这样称谓,这种现象叫作亲属称谓的“泛化”,如现代词语像“兄弟”、“大爷”、“警察叔叔”、“护士阿姨”等等。亲属称谓的现代泛化,一方面增强的国家凝聚力,拉近了不同家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西班牙语与汉语在亲属称谓上存在巨大差异,西班牙语在对待亲属称谓上以简单、概括来划分,而汉语在对待亲属称谓上以复杂、系统来划分,从长幼辈分、父系母系、血亲姻亲等方面能够体现,并且在汉语中现代社会还形成了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通过不同语言在亲属称谓上的差异,我们也能够探究出人们蕴含在内的价值观念、社会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核一直保留到现在,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社交生活。

猜你喜欢
辈分西班牙语区分
字辈——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奇怪的辈分
区分“我”和“找”
辈分
兄弟缘分
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