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盛多胜
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体育教学可以提高人脑的发育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落实好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智力与体力全面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型人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体育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将介绍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方法,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思维活跃度,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依赖于培养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兴趣。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互动中,相反,严肃、拘谨、刻板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提高创新能力。在体育课上,重复的动作组合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充满了距离感,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就要让体育课保持新鲜感、亲近感。
第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教师自身就是一个循规蹈矩、刻板的人,试问,怎么可能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因此,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做一个富有个性、充满奇思妙想、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更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创新。
第三,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改进体育教具。创新不只是学习过程,其更要求人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技术支持。拥有知识的学生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会收益颇丰。创新是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摩擦产生的火花,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候,教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不再只是照搬照做,在互动中探索新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学是根据考试内容确定教学课程,教师教什么课程,学生就被动地学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既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和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体育训练项目上应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并结合新课改教学的要求来制定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确保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优化组合。优化组合是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训练的方法或体育训练内容进行优化选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训练方法或新的体育训练内容。两种或多种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可能是互补的,也可能是重叠的,一项创新活动可能会引发另外几种不同的活动。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项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花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跳绳运动,学生根据难易程度和掌握的熟练度,在原本动作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创造出新的玩法。教学实践证明,优化组合很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运动充满了无限可能。
第三,重新排列。重新排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重新排列的方法,对体育锻炼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教学广播体操动作要领的时候,在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各种动作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重新排列,创造出不一样的一套体操动作,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问题法。学生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学生根据自身症结找出解决办法,并予以实践。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由教师代替,那么学生就无法得到锻炼。
第五,合作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几个人一起研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逐步规范动作要领,甚至能够创新出新的方式,这样一来,个体也能够在集体中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做到思维的开发。
教学有章法但又不唯一,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实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