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性丰富了多样性。作为图像叙事之一的水彩画,在表达方面的地域性尤其明显。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分,相应艺术有南北之论。江南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方艺术的主阵地。江南,在区域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而在文化层面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概念。人们的意识里代表着美丽富饶水乡景象的“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地区。对江苏而言就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习惯称为苏南。从历史上来看,此地山清水秀而人杰地灵,鱼米之乡而富庶繁荣。“江南”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迷人的字眼。一提及总会让人想起和暖湿润的气候、一片桃红柳绿、水田里阡陌交通……江南相对来说更滋养人,物质繁盛风景明秀,是历代文人墨客歌之不尽的“福地”,留下了一部厚重的江南文化史。
水彩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已从过去的一个小画种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大画种。中国水彩画“笔法历经‘中西合璧’‘提倡骨法用笔’‘重视基本功’‘传统到现代模式转变’和‘典型东方气质’的几个阶段。最后自然而然地融汇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绘画色彩理念的笔法技法,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水彩画”[1]。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南作为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重镇,自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乏靓丽的身影,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越来越融入水彩画的创作,抒写着自身的传奇。因此江南这个地域的作品,极具灵动清新、优美亮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行笔用线的造型表现;其二,水墨渲染的意蕴阐释;其三,秀丽淡雅的写意精神。
行笔用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装饰画、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及战国与西汉帛画,可窥见传统艺术注重线条的审美趋向。中国绘画可谓对线条的运用尤其致力,强调以书入画。《尔雅》称:“画,形也”[2]。然而与倚重色彩块面的西方绘画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运用线条来勾勒轮廓,显示层次,完成造型的任务。“对中国画家来说,笔下线条的曲折波动,盘绕往复,跳跃交错,疏荡聚散,与画家刹那间的心态意趣默契相通。对国画来说,线条乃画家凭以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从而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段。国画的线条一方面是媒介,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思想感情和线条属性与运用双方契合,凝成了画家的艺术风格”[3]。
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自古就是文人汇聚之地。骚人墨客在吟诗赋词之余,精研翰墨书画,形成了文人画笔墨艺术的传统,自宋室南渡以后,江南的传统笔墨艺术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几乎独占鳌头,引领全国的发展时尚。元代赵孟頫、钱选、元四家将江南文人画演绎的的登峰造极,吴门画派、四王四僧、海派以及金陵画派延续绵长。
江南传统笔墨技法是借助毛笔和墨在宣纸上表现,在笔法上强调用线去抒情、去“写”。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讲究线的变化和墨的干湿浓淡等。用笔,以点、擦、破、染等技法,线条不仅仅用于造型,更注重表现和表达功能。线条的用笔变化,传达出或静或动的节奏韵律。线条的个性特点,则透露出画家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风格。
改革开放后,江苏的水彩画获得了崭新的发展,对水彩画以干湿为主的块面技法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许多擅长水彩画的艺术家,开始站在艺术自觉的高度,打破中西艺术的藩篱,将江南传统笔墨技法向水彩画创作中延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是因为江南传统笔墨技法与水彩画相类似,江南传统笔墨用笔方面注重“写”,而水彩画则强调用笔“画”,传统笔墨用笔强调“提、柔、按、压”,追求力度和厚度的协调性,用笔讲究程序性和韵律美,即“疾、除、顺、逆”,脉脉相连。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以水乡特有的清秀和灵动而闻名,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绿水轻舟和烟雨朦胧的柔丽和优雅,既让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也让无数艺术家流连和沉醉,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描绘各自心目中的江南。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吴冠中,终其一生都在描绘故乡江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陆陆续续总在画江南。”浓浓的乡愁在他这里转化为数以百计令人心动的画作,“故乡”和“江南”也成为吴冠中作品名称中使用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广泛流传的“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句广告语即来自吴冠中。
吴冠中用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将江南水乡与民居特色表达的淋漓尽致。呈现在吴冠中画面中的江南民居、庭院高深、房房相连、间以风火墙加以隔断、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与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表现出曲径通幽的意境。
吴冠中深入研究中国艺术传统,总结西方艺术精髓,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他创造性地将西方艺术的形式美与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进行有机结合,将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为抽象化的形式要素,通过屋舍、石桥、水流的符号化,画面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流动而绚丽的色彩,激烈而奔放的笔意赋予了审美对象新的诠释。吴冠中找到了自己文化认知中的江南,也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韵”新体系。
20 世纪的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及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等原因,被引入中国,并成为美术创作中的最重要的方法,形成了中国美术创作中的现代新传统”[4]。这里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西方的写实美术传统,它以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为技法特征,以“摹仿”和“再现”为美学内核。西方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催化了20 世纪中国美术的蜕变,改变了传统美术秉承文人重写意志趣轻造型写生的艺术精神,强调美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在时代的号召下,许多艺术家直接走入自然,描绘祖国风光成为时尚。在这一进程中,江南传统笔墨技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继续得以演绎发展。改革开放后,江南传统笔墨追求的水墨渲染的意蕴阐释,对中国水彩画的创作思维、造型技巧、审美风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水彩画的时代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觉与动力。
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的李剑晨,对江苏水彩画事业举足轻重。“笔墨随当代”是李剑晨一直坚持的艺术主张,他提倡了“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的有着深远影响的宝贵艺术理念。他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其水彩绘画在经过实践探索,融汇江南水墨之意境,呈现出浓浓的民族性特征。
在李剑晨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借鉴江南传统笔墨,用中国水墨技法来创新水彩画。将部分国画颜料和透明、通透水润的水彩颜料结合融汇使用,独具特色。特别是描写雨景,色相沉着厚重的同时具有朦胧湿润的效果。其水彩画很多作品用色上,用到国画的石绿,更具有感染力和创新型。用笔苍健浑朴,再以勾云、留白、轻染等手法烘托江南山水云烟迷离之气,技法娴熟老到。画面清逸雅致,气韵生动郁勃,意境深邃幽远,弥漫着浓郁的诗画情味。在《树已成林》中,李剑晨用大写意水墨画手法,泼洒下大片色彩,颜色相互渗透,画面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氛围。全幅湿笔绘画,水墨淋漓,浓淡相映成趣,大写意的粗犷中不失笔墨的精细。李剑晨的《阳朔风云》画中,以江南笔墨技法与水彩画相结合,用大写意手法,挥毫洒脱,连笔而绘。他把对江南水乡田园自然环境的感悟和饱满真挚的情感融入画面,用明丽且婉约的色块、大写意的清新线条,延伸着烟雨朦胧的江南文化精神,一气呵成,用笔豪放,不拘一格,色彩厚重且不失水彩韵味。将江南水乡进行了浪漫化的创作,仿佛时光停滞,温润如玉的水乡之美之景,被弥足珍贵地留在了画史上。
李剑晨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水彩画,将中西方二者相结合,相互为用,各取所长,江南笔墨渲染的意蕴在水彩画中得到了阐释,独具艺术魅力和探索创新。
“水彩画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比,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水作为媒介,不同之处是在于西方水彩画在西方艺术家眼中把水这一物质仅仅以媒介、载体而言,但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水则被赋予了特有的审美艺术内涵”[5]。江苏水彩画家在保留西方水彩画自身特色的同时自觉地将江南传统笔墨的认知方式、审美理念开拓运用到水彩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江苏水彩画创作,这就使江苏水彩画有了自身地域的韵味。改革开放后,江苏水彩画更加注重江南传统笔墨风格和文化底蕴,力争将江南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水色、意韵融入到水彩画中。
凝聚着东方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智慧的“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主要表达方式,强调意蕴的表现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写意的形式,即用意象的表现方法,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绘画的特色。意从象来、意寓于象、象表达意,通过对客观景物的观察,不求形似,来抒发主观的情感,创造意境,所以,‘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6]。抽象源自西方的现代艺术观念,注重画面的精神符号表达。当现代艺术观念与传统写意进入融合阶段后,为江南叙事增添了新的华章。
回顾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许多水彩画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民族审美同西方文化相融合,力争体现中国的审美境界,体现江南传统笔墨精髓,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林风眠。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在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的优秀传统,主张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林风眠长期生活在江南,江南的人文气息与秀丽的水乡同样留恋在艺术家的心头与笔下的作品中。但他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江南水乡的写实反映,而是在诗意散淡的空间里注重抽象与写意的表达。20 世纪现代和传统的碰撞,在他的绘画中显示为深厚的底韵以及含蓄的温柔力量,使水乡简约而不简单,《水乡》和《江南》是其江南叙事的代表作。
《水乡》以平远式构图展开,画面以深墨、淡墨为主,其特点是墨中加色,形成独特的色墨,使墨色与物象色彩和谐为一。构图以平远的青山和错落的民居,空阔的河面和点点的乌篷船渲染了水乡的气氛。烟霞弥漫,水天静止,静中有动,平添了写意境界和抽象意味。
《江南》的取材为江南最为常见的景物,即远山隐没、溪岸轻舟、田野林木、屋宇点缀等,画面的景象有着抽象的朦胧感,同时在设色方面取为灰褐调子,观者阅后如处霜清月冷之野,隐含在其中的是强烈的感情宣泄,沧桑之感顿生。作者把心境移情于对象,把艺术激情纳入静观的中国文化传统。这种饱含情思、韵律与美感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飘逸与灵动、纯净与高雅的诗化格调,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真诚质朴的美感。
如果说林风眠对江南水乡抽象写意的构建还是以造型为基础,吴冠中后期对江南抽象写意完全趋于符号化了。吴冠中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领悟,上升到对绘画语言本体的探索和内在精神的表达。
吴冠中的艺术之路是不停地探索中西合璧的道路,对水彩画的追求执着一生,其作品总是能给人独具个性,别出心裁之感。他的水彩作品里体现了江南传统笔墨的意境、用墨用色,画面情韵格调呈现秀丽淡雅的写意精神。在吴冠中《观鱼》水彩画作品中,看似简单的点线面勾勒,却表达出秀丽淡雅、清幽深远的意境,与江南传统笔墨“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有妙境”的绘画理念极为吻合。
总之,江苏地处东南,自古有“江南水乡”的称谓,传统文人水墨画以空灵、秀逸的写意为主流。而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以水为媒介,讲究神韵和格调,追求对意境的创造。故而,水彩画在江苏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在江南传统文人水墨画的观照方式与技法意趣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即水彩画发展与转型的趋势是写意化。以吴冠中、林风眠、李剑晨等艺术家的水彩画创作中深受江南传统笔墨技法的影响,在行笔用线、水墨渲染、色彩交融、写意审美意趣方面作量意蕴阐释,彰显出民族特性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