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布 李嘉鑫 周陈贵 马娅薇 杨蝶
摘 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从多个方面上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布依族”农民工在社会适应的过程,其适应表现在生活方式、文化、语言、与其家庭结构的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城镇化;布依族农民工;社会适应
一、相关概念
(一)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向前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是时代背景的要求,那么关于城镇化的这一概念,我们该去如何界定,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城市化”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及是马克思在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现在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来论述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此后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小城镇,大发展”,这一项政策理念提出为学术界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研究提供方向,关于此问题也一直在讨论着。同时在学术界上对城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各方面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上去理解城镇化,通过对以上学者和学术界对城镇化的文献研究,本文关于城镇化概念的理解也是居于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变,城市的人口规模、城镇用地规模、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政治范围扩大的过程。据此,本文将从布依族农民工的角度去分析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这一群体在生活上的影响,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能否让该群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适应下去,那么在适应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何种改变,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布依族”农民工
在上文当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布依族农民工,但是关于布依族农民工的身份界定以及该群体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解释分析。在学术界中关于“农民工”的研究有很多,很多学者都对农民工这群体进行详细的研究解释过,“农民工”一词在我国最早提出的是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雨林教授的《社会学通录》。农民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项政策最先实行是从农村开始,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过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往城市寻求工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农民工这一群体开始产生。在当时,由于他们在身份上是农民,但是在城市里有从事非农劳动,未取得城市市民身份,每年在城乡之间转移,同时其在农村当中又拥有土地使用权,社会为了方便对其称呼,才称之为“农民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趋势下,“布依族”也随着时代发展潮流走上这一条道路,他们在拥有农民工身份的同时也拥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身份,他们在某一方面拥有国家优惠政策辅助,但在外出到工厂上出卖劳动力与其他群体农民工一样。据此,关于布依族农民的界定,本文的解释是他们在身份上是少数民族布依族,他们以前是完全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生产方式的全职农民,其户籍和居所固定在农村,同时在城市里获得非农职业和相对稳定的收入,但是在每年的年初和年末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与其他农民工对应而言,布依族农民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
据《华阳国志》记述,“在南盘江、北盘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始地。红水河古称牂牁江,春秋时以江名国。战国时牂牁国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汉末年,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因在历史上贵州被称之为夜郎国,所以根具其历史上描述,布依族人民大部分世代生存于贵州,贵州地势山险,河谷遍布,雨量充足,平原地较少,其居住地依山旁水。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道路交通不便,人民行走大多靠两条腿与牲畜辅助,在生计方面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其基本生产量能自给自足。在语言文化方面,拥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文字只有到近代新中国成立,国家为了传承和保留布依族民族特色,才组织当地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与创造,但是到至今其文字尚未普及,全民族通用汉语,这是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普及和与各民族交流往来的基础上其民族才能掌握汉语,同时也为其青年人走上城市务工提供了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传统的种植水稻生活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为了应对人情消费、子女入学教育支出以及建筑稳固的房屋等,其群体才出去寻求新的谋生方式。
(三)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與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社会适应对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变态。人类对社会的适应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以及社会制度等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布依族”农民工脱离原有生活的土地、舍弃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伴随多年的文化进行短暂的隔离而进入城市从事一种全新的行业、新的文化环境并且过上一种符合都市速度的生活节奏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些许的不适应,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如果这一群体想要能够很好的融入和适应新环境的生活方式,必定要经过一定的适应阶段。
二、城镇化进程中布依族农民转变为农民工的过程
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布依族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与其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一、在性别方面,根据性别的不同,布依族农民工这一群体里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男性的职业大多是工厂、工地里的工人、服务行业和工厂里的管理人员以及工厂里物件承包人员,但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是工厂里的体力劳动,这体力劳动一般比女性在工厂里所干的活挣到的钱比较多,一般的女性农民工她们大多数都是跟随丈夫或者亲戚来到城市务工,她们所从事的大部分是在工厂里做一些简单的流水手工物件以及从事一些营销员等工作。二、根据年龄和受教育的不同,布依族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差别,年龄较大的工人也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前一批工人,他们在文化程度上较低有的可能没有受过教育,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而后来的青年人也就是很多学者称之其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大部分的人是受到前人或者家庭经济因素影响而终止学业的青年人,他们当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务工几年后,对城市里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的工作已经熟悉,有的青年人为了想要更好的生活,自己出来创业或者在国家优惠政策下返乡创业,有的在原本熟悉的行业上当上小组长和工厂里的主管,或者再从家乡里带领一批人来一起承包工厂的物资,从事相应的职业。因此他们在城市里获得工作和收人(但这工作和收人只是短暂的一年),到第二年时,他们根据工厂的命数和规模,他们会另寻其他新的工作环境,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和前一年的工作性质差不多。从这几个方面上来看,布依族农民在寻找工作和应对新环境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变成农民工的过程。
三、城镇化进程中布依族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过程
关于社会适应,我们在前文已经做一些解释,那么,关于布依族农民工对于新生活环境的社会适应过程,本文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当中,他们当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相同的适应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的每个节点,我们从以下四个阶段中人在新社会经历的社会适应过程来解释城镇化过程中的布依族农民工:
1、初期阶段——当个体知道他在新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但在自己意识中却不承认新环境的价值,并可能拒不接受,仍然抱着原有的价值系统不放。在这一阶段个体在意识形态上出现矛盾,是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还是要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学习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生活方式,这个在中年期间的布依农民工最为明显,而在青年身上没有较大的问题。
2、容忍阶段——个体和新的环境彼此对于价值系统与行为方式都表现出相互宽容的态度,当在第一阶段遇到困难时,旧的价值系统无法为自己解决问题,这时布依族农民工个体为了获取利益和适应环境,且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个体在试探的基础上容忍新环境各种生活方式。
3、接纳阶段——在新的环境同时也承认个体的某些价值的情况下,个体承认并接受新环境中主要的价值系统,且通过有效途径个体本能的去学新社会的生活技能,如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多的利益,如中年人大多数只是挣钱回家,而青年人则是想定居城市的想法。
4、同化阶段——个体与环境的价值系统完全一致,这时,个体通过学习在很多方面上出现与先前不同,从而全方面的改变自己原有的风貌,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个体身边的其他人,再通过其他人去改变某一个群体,如在国家政策影响下在城市自主创业或者返乡创业。
四、城镇化对布依族农民工的影响
在研究布依族农民工的过程中,本文是以贵州省罗甸县为调查地点,该县城的周边有很多布依族,这些村落里的居民世代以农业为生,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他们在生活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房屋结构从干栏式的石板房到盒子式的现代化房屋、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逐渐现代化、在语言上有些物品或者事件不能够用布衣语言表达的词或话语也逐渐的出现了布衣话中夹杂着汉语,除了语言、房屋、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在铁路交通、社会融入、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与人际交往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在政策帮扶和资金上为罗甸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道路上修建高速公路与省外的市场进行链接,让罗甸县的特色农产品走上全国的市场,同时,交通道路的便利,让更多的布依族农民工有机会到外面谋求生存,开阔眼界,与外界人相互交往学习,为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重要的准备,提高生活质量,为其子女提供良好优质的教育。
五、总结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布依族农民工在其社会适应方面主要表现在城镇与家乡之间的适应,城镇在为他们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在家乡发展情况。但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现象终会改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的进步和罗甸县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在社会生存和其他方面会有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科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程姝. 城鎮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3] 侯绍庄.浅谈布依族的族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51-55
[4] 陈会昌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第245页
基金项目:由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 XBMU-BYL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