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模式纳入高校体育训练的研究

2020-11-17 06:44杨道飞
灌篮 2020年2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体育训练户外运动

杨道飞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户外运动模式纳入高校体育训练进行研究,通过对户外运动模式内涵的梳理,对比分析其与传统训练模式的区别,得出结论:户外运动模式在理论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式手段等方面与传统体育训练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优势表现在户外运动具有社会性、灵活性、创新性、拓展性。提出对我国高校户外运动训练改革颇具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户外运动;运动训练;高校体育;体育训练

引言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努力探索运动训练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致使学校体育领域涌现出许多个性鲜明的运动训练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和开发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训练系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解放。在国外,户外运动训练模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广大师生的亲睐。它不仅在高校系统中应用颇广,于其他领域中也有涉及。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意识的觉醒,户外拓展已然成为一项集时尚与潮流于一体的运动。追求极限、探险未知、体验生命、回归自然,是户外拓展的价值所在,亦是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魅力所在。在我国,户外运动作为舶来品,其发展和应用还并不成熟和完善。而当前,正值我国体育运动改革的鼎盛时期,探索户外运动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实乃大势所趋,以期为我国体育运动课程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一、户外运动模式的内涵

现代户外运动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鉴于当时英国青年道德堕落,体格衰弱,英国陆军中将贝登堡(Baden Powell)组织了一次非正规运动的户外野营活动(即童军(Scouting)运动),户外运动模式就是一种以杜威的“做中学”为指导思想,以体验运动为理论依据,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探险、冒险、体验、合作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模式。

(一)回归自然

户外运动强调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活动与学习。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比任何一种课本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它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运动方法,让孩子们在观察、测量对他们来说很新奇的事物的同时掌握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户外运动作为室内教育的延伸,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机会。

(二)在“做”中学

户外运动育模式以“做中学”为指导思想,通过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教会孩子辩证地看待事物,独立地解决问题。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实施户外运动训练,诸如游学、出师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亦是对“做中学”最好的诠释。

(三)全方位综合发展

户外运动是一个全方位运动训练模式,是一项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兴运动模式。于德,它以小组训练活动为主,涉及团队合作,强调互动;于智,它利用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于体,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是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于美,它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去发现美、创造美;于劳,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让参与者各司其职,社会性一览无余。因此,户外运动模式的实施是全面运动的开展,是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整合。

二、传统运动模式与新兴户外运动模式之比较分析

(一)理论不同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以杜威的“做中学”为指导思想,以体验运动的核心为主要理论依据,强调直接经验的体会。而传统运动训练模式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

(二)训练环境不同

根据字面意思的理解,户外运动训练的训练环境集中于户外。单凭这一点,还不能将其与传统运动训练模式区分开来,因为体育训练本来就是一个以室外活动为主的运动训练过程。但是,若将户外运动训练的活动范围扩至个人或教师在运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和直接体验以关心为名计划或准备的各种活动项目,那么户外运动训练的环境就远远不止于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的“一亩三分地”了。

(三)训练内容不同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强调以信任、团结、合作的活动,并以完成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传统运动训练模式在训练内容的设置上主要以技术技能的学习为主,虽有游戏互动环节,但也未免太过呆板僵硬。

(四)训练方法不同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治行为是户外运动的基础部分[4]。相较于传统运动训练模式中“运”“训”分明的运动训练方法,户外运动训练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治行为和自律意识,教师只在其中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五)训练目的不同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个人的生活内容。它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问题的缘由,而不是告诉他们怎么办。相较于问题的解决和最后的结果,它更重视问题的发现。而传统运动训练模式以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为目的,这与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目的大相径庭。

(六)训练成效不同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因此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就越发清晰,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也会越快越有效,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同时丰富和发展其他的课程内容。反观传统体育运动训练模式,这一目标的实现还任重而道远。

三、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优势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已充分说明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户外运动训练课程模式作为西方体育运动中颇受推崇的运动训练模式之一,在我国不乏体育运动训练工作者尝试将其引入课堂。但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优劣势,其在我国的推广面积还不是很大,进程还比较缓慢,成效也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优势进行梳理。

(一)社会性

户外运动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經历。在这个经历中,以群体为单位。相对于传统运动训练模式中的个人主义,户外运动更讲究团队合作精神。除此,活动中复杂多变的情况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在没有万能钥匙或解题技巧的条件下,更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和预防风险的能力。同时,户外运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人与环境的互动,让他们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要性。

(二)灵活性

户外运动模式不同于传统体育运动训练模式,对于活动场地和器材没有特殊的要求。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可以将整个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5],一定程度上对学校贫乏的体育运动资源免疫。体育教师只要具有奇思妙想,就可以就地取材,执行运动训练计划。在发达国家,户外运动的开展不受限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环境,主要依托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课程内容灵活多变,训练方法多元化。

(三)创新性

户外运动在室内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所涉及的细节也比传统运动训练模式多得多。创新性是它保持生命力和拥有价值的必要条件。灵活多变的训练环境要求体育教师创新性地开发新课程策略,活动项目中的任务设置要求学生利用创新性地思维来解决问题。户外运动一旦丧失了创新性,就成了随处可见的重复性运动,孩子们远离教室而产生的兴奋感也将逐渐淡化。

(四)拓展性

户外运动是室内运动的延伸,强调行动,为传统运动补足了深度和具体经验。该运动是在致力于培养目标中在陌生的新奇环境之中,通过团队合作、互帮互助逐渐来进行项目难度的挑战比赛,最终达到相应的效果。通过团队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它要求全员参与,各尽所能,避免了传统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中的部分性参与(即擅长者参与,不擅者旁观)现象的发生,防止了一部分学生极端化发展或者导致其不与社会契合的个性发展。

四、户外运动训练模式对高校体育运动改革的启示

学训矛盾(Time spent in sports is time spent away from studies)是各个体育运动训练项目阶段都面临的问题,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攻克这一难关。否则,体育在学校运动训练中副科的命运难以改变,家庭体育运动中玩物丧志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社会体育运动中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户外运动训练模式在刚刚兴起的前几年亦受到学训矛盾的阻碍,但其能有今日之势,必是给学校、家庭、社会上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因此,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课程改革有必要借鉴一下户外运动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一)室内运动与户外运动训练相互串联

户外运动训练模式不是对室内体育训练理论的完全摒弃,而是在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其课程内容与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相联系,根据师生的需要,合理利用户外资源。户外运动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某种技术,更为他们提供室内运动训练的资源。学生在室内运动训练中的成长进步是发展和定义户外运动训练的最好途径。对于在理论学习中表现不好的学生,户外运动训练要考虑通过某种活动让他的学习成绩变得优异起来,以此才能保证户外运动模式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要以发展的眼光和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体育课程中细枝末节的变化,将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与其他课程的任务目的相联系,才能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并引起教师、家长与领导的足够重视,共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进步。

(二)对课程设置的关注重于学习内容

在国外,启动户外运动训练模式的人不一定是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户外运动乐趣,部分院校会邀请专业的、户外经验丰富的户外拓展师来给学生上课。同时,学校还会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为户外运动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户外运动的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将自己视为室内运动训练常规指导者,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不断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以之改进课程的设置。而在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中,课程内容,一成不变;运动训练效果评价,教师质量两极化;教师培训,换汤不换药。因此,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陈规,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着手,走出学习内容的桎梏。

(三)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在户外运动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目标任务和递增性的挑战项目上逐渐的进行难度的演练。以保证在下一个更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时刻到来之前能够应对低层次的危险。例如,为预防突发事故的发生(如火灾、踩踏、地震等),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户外运动训练中增设了火场逃生、地震抗险等活动项目,以亲身实践的经历教导学生个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记忆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要比其他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更加长久。显然,户外运动训练模式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而对于传统体育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父母印象不佳、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社会延续性不长,与其学习内容的实用效果密切相关。基于此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引起重视。

结语

户外运动对比分析其与传统训练模式的区别,户外运动模式在理论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式手段等方面与传统体育训练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优势表现在户外运动具有社会性、灵活性、创新性、拓展性。更主要的是其注重学生的野外拓展、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晓赞,尹志华,李有强等.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J].体育科学,2014,34(11):3–26.

[2]Harun,Mohd Taib,Salamuddin,Norlena.Promoting Social Skills through Outdoor Education and Assessing Its'Effects[J].Asian Social Science,2014,10(5):71–78.

[3]Susan K.Telljohann,Cynthia Wolford Symons,Dean F.Miller.Health Education: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pplications[M].New York:McGraw-Hill,2001.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体育训练户外运动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冬季户外运动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