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品味·回味

2020-11-17 02:19陈悠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以人为本

陈悠然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意在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绿色文言”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桃花源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桃花源”中的人情美,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识。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知味”,通过对作品的细读尝生活和谐之味,感热忱真诚之心,念淡然静守之情。其次要 “品味”,通过深入的思考去品“和为贵”的和谐理念,品“里仁为美”的真诚诉求。三是要“回味”,让学生通过写“心得”等方式感悟文章之“道”,增厚文化积淀,提高了文化素养。

关键词:《桃花源记》 “绿色文言” 以人为本 人情美

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学语文不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包含着对于人情、人性的解读,美好的人情会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塑造产生深广的影响。但在实际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的渗透很容易被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无法被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根据这种教学现状,赵谦翔等老师提出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提倡文言“语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紧扣文本、理解文言的基础上,做到“眼、口、心”都有所得;倡导“熟读”与“精思”的有效结合,积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感悟文章所蕴含的艺术、人文精华,实现学习语言与学习人生双重“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绿色文言”的理念,对《桃花源记》教学中如何挖掘人情美进行探讨。

一、知味—字斟句酌 细细研读

“绿色文言”教学首先着重以诵读促语感,学生用“读”接近文本再走进文中世界,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文言语感的同时也为细读文本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强调“文本”意识,一切从“文本”出发,从“细读”开始,但又不割裂文本与作者、读者及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教学应在原有诵读的基础上,透过对《桃花源记》文本中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把握,还原充满乡土田园气息的村落风貌以及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笔下流露的淳朴人情。

1.读“怡然自乐”,尝生活和谐之味

文中第二段自“土地平旷”起至“并怡然自乐”,该段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了桃花源内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借“渔人”视角首先从整体上对桃花源内景象进行描述,运用数个形容词对土地、屋舍、农田、道路等景象进行修饰,如“平旷”“俨然”“交通”等,从细节上掌握景象特点,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比如“屋舍俨然”,整齐的房屋排列首先给人一种规整统一的感觉,且各家房屋紧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和谐统一的群居环境下,邻里相近相亲的居住氛围。

2.读“便要还家”,感热忱真诚之心

由于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桃花源内安闲自在的生存环境、友好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样隐隐地美化着众人的内心。面对“渔人”的突然到来,桃源众人忽感陌生和惊讶之余,肢体动作上的表现强烈地表示出了心中的热情,“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等,显现出田园农家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淳朴品质。

3.读“不足为外人道也”,念淡然静守之情

《桃花源记》是一篇记叙散文,文中唯一的对话便是在这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基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与工具书,可归纳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的两种解释:一是不值得告诉外人,二是不要告诉外人。结合上下语境来看,将“不足”解释“不要”更为合适。 “此中人”对于误入桃源的渔人特别热情,但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朝代更替感兴趣的同时也会深思熟虑。由“皆叹惋”的动作神态描写,侧面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同情与无奈,感慨的同时不禁思考生存的意义,对比之下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坚定对家园的守护信念。从后文可知,世人欲寻桃花源,都以“未果”告终。“不足为外人道”道出桃源人内心深处向往安宁祥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其中也包含着对这片土地、这个家园真挚的尊重与热爱。

二、品味—把握角度,精准思考

在读的基础上,只有融入思考才能更进一步地走进文本深处,领悟文本内涵。 “桃花源”古朴雅致的乡韵、淳朴清幽的乡风,滋养与浸润了善良单纯、美好热情的人心,留下了绵延不断、真诚可贵的人文关怀。而这样的关怀也正是针对“人情冷漠”的良药,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热情善良、内心真诚的人。

1.思考社会关系,品“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美好生活的本质在于和谐。在《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贴近于生活最美好的状态,通过对孩童、老人两种人物形象愉悦、舒心的神态描写,直观地反映出桃源内生活的安乐与祥和。陶渊明身处乱世,家园被战火摧毁、沉重的赋税徭役,种种民不聊生的社会困境缠绕着摇摇欲坠的国家,人民的希望逐渐被摧毁。作者痛斥现实的阴暗,也极度渴望光明的未来,“桃花源”应运而生。

通过文中桃源社会与动荡的现实社会的展示,两种社会的对比能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但这仅仅是从文字上的初步了解,更为重要的则是将文中体现的人文和谐理念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来说,和谐的关系能够体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如尊重长辈、多陪伴家人,这是与家庭的相处之道;爱护环境、树立环保理念,这是对自然的尊重之道;热心善良、真诚友善,这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之道。从生活细节出发,积极树立社会责任感,成长为有担当、有理想、心中光明的人,这便是人生的和谐之道。

2.思考精神生活,品“里仁为美”的真诚诉求

《桃花源记》因其丰厚的人文情怀传读至今,它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高尚。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因子,继承着以“仁爱”为核心,平等、宽容待人的鲜明的儒家思想,这一点文中借以桃源众人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最为淳朴、自然、无世俗之气的真实感受,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桃花源”设定在乡土环境中,家家户户相邻而居,耕作时亦会相互交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就这样逐渐拉近。相较于城市环境,高楼崛起亦是“屋舍俨然”,但邻里之间却让一道道房门隔开了交往的热情与温暖。生活压力增大,年轻人忙于事业奋斗的同时,容易忽略老人和小孩对亲情、陪伴的需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宁和乐景象也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渐渐变得可贵。

三、回味—融思于文,笔下生花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说:“语文能力皆在言语表现,言语表现的重心在于写作。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终极指向。写作教学,首要的是言语生命和精神创造力的养护。”通过对《桃花源记》人情美的分析,会發现它展现了桃源人乐观、勤奋、淳朴等诸多优秀品质,营造了安宁和乐的和谐生活氛围,表达了真诚的可贵。这是陶渊明赋予《桃花源记》的言语生命和精神创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其融入于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触,从而引发感悟,让真挚淳朴、热情友善的桃源人情浸润每个学生柔软的内心。在此,可以借鉴绿色文言中“一言心得”的教学形式。

“一言心得”主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熟读精思后的感悟形成凝练、精确的书面表达,教师认真进行评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我以“亲历桃源”为话题,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描述特定环境下展现的桃源之美,体会“桃花源”内在的可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地灵秀的桃花源滋养了古朴淳厚的桃源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里,最为可贵的便是无论男女老少,都拥有一份赤诚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人情美好、人心至善。《桃花源记》以其醇厚的人文情怀传读至今,留下珍贵的人文宝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找到最能触动自己的点,自由地书写属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让“桃花源”所代表的美好本质传播得更广、更远。

参考文献:

[1]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徐浩《“不足为外人道”注释商榷》,《学语文》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以人为本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