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洲
摘 要:鲁迅笔下的故乡情总是具有特殊韵味。以其小说《故乡》为例,这篇文章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是经典课文之一。小说中塑造了如祥林嫂、闰土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借助对比、外貌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描写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他心中的故乡。本文通过分析《故乡》的蕴含情感以及写作手法,更深入地解析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的新思路。
关键词:篇性特征 鲁迅 故乡情 教学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不能只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感悟文章故事情节背后的诗意。以《故乡》为例,可以通过篇性特征,探析作者在文中对故乡的描述,从不同角度出发细致深入地挖掘鲁迅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感受他笔下的故乡情。
一、从横向角度分析鲁迅“故乡情”的独特性
《故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是:“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与本单元中其他课文不同,鲁迅先生的小说往往蕴含着极深的意味与社会批判性。《故乡》不仅涵盖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还通过对故乡现状的描述凸显社会问题,这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同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
《故鄉》是以作者为搬家之事返回故乡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展开讲述的。单从文字角度而言,鲁迅对于这次重返故乡之行,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多少不舍、惜别之意,反而是回忆与现实的巨大偏差使其充满失望。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往往蕴含了他对社会以及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希望正处于沉睡中的中国人能够不再麻木与自欺欺人,能够像勇士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与那时的社会呈现鲜明的对比。在那里有他小时候的玩伴闰土,记忆中的闰土仍然是刺猹、捕鸟的聪慧无比的少年,充满了生气。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成长阶段陪伴左右的长妈妈,也令其心中充满了温暖。长妈妈尽管在生活习惯方面略显粗俗,且时不时在嘴里还会冒出“怪力乱神”之类的话语,但她却能够记得为鲁迅捎回他在心中一直惦念的《山海经》。小小的一件事不仅体现了长妈妈对于童年鲁迅的关爱,还让现在的鲁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民族觉醒的希望。因此鲁迅先生在还未“返乡”之前,心中对于故乡的回忆是美好且温暖的。“返乡”之行不单单是为了搬家,其中还寄托了鲁迅先生对于民族觉醒的希望。
鲁迅先生返回故乡之后,发现故乡早已与外界无所不同,记忆中淳朴善良的人们也已然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了,“物是人非”。在这种现实与回忆的巨大反差之下,心痛以及失望顿时充斥了鲁迅先生的内心。这一点可以在其作品《祝福》中更透彻地表现出来。与《故乡》不同的是,《祝福》的故事展开得更为具体,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充满悲情的人物“祥林嫂”而展开,在祥林嫂的身上背负了社会的枷锁,她仿佛是所有在社会中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的典型缩影。鲁迅先生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鲁镇乃至整个社会的现状。在《祝福》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社会下人们生活的绝望与痛苦,丝毫看不到任何希望,小说整体风格沉重压抑。而再读《故乡》,我们却能隐隐看到鲁迅先生对于未来的希冀。
鲁迅先生依然对故乡充满了思念,他尽管心痛故乡的转变,但仍然对其抱有深深的“怀念”,仍盼望故乡的“回归”。在记忆中的美好故乡被现实打破之后,文章中的“我”尝试重新构建一个更为理想的故乡。理想的故乡,并不是任意捏造,也不是无根幻想,而是“我”将回忆中的故乡以及现在的故乡两相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尽管“我”对于当前故乡的发展现状所能做出的改变甚微,但是“我”仍旧以最大的期望与憧憬去面对它。在鲁迅先生的心中,真正的理想不只是美好无瑕的幻想,而是历经风雨打磨之后更为坚定的信念。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故乡”的深层含义。文中并没有针对“我”的理想会否实现作出相应的阐述与解答,但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其实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已然给出了答案: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理想故乡的建设,如果只有意识获得觉醒是不能实现的,还要依靠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鲁迅先生盼望那些有理想、有觉悟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故乡》是鲁迅先生表达对国家和民族觉醒的期望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味。
二、从纵向角度分析鲁迅《故乡》写作手法的独特性
《故乡》在描写手法上也是具有独特性的。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外貌以及环境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特色以及故乡鲁镇的变化。在《故乡》中,人物之间的对比、回忆与现实的对比等都使得小说充满了张力。在教学中,对比手法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学的起始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最恰当的学习切入点,从而掌握小说主题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以往的课文学习中也或多或少接触过对比手法,但是如《故乡》这般对比手法遍及全文的作品却是很少见的。正是由于对比的运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如此鲜明生动,如闰土以及杨二嫂,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他们的命运叹息。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巨大反差,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当时那个时代农民的艰难,透过他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现状。而最关键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将回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自身对于社会的不满与希望。鲁迅先生盼望故乡能够再次如“记忆中的故乡”那样温暖美好,但是当下的现状却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此他将希望放在了未来。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都是朝气蓬勃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都是在生活的磨难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产生的。正因如此,小说描绘了水生与宏儿之间的美好友谊,鲁迅先生将希望寄托于此,他期望通过努力使得下一代不再遭受生活的磨难与压迫,而是充满希望与热情地生活,这就是理想中的故乡。因此,“现实中的故乡”与“理想中的故乡”又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整篇小说都借助这种鲜明的对比,间接反映鲁迅先生内心的矛盾以及当时国家民族发展的矛盾,在阅读时需要细细体会。除此之外,《故乡》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环境、动作、外貌描写,形象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的异化发生的转变,所以环境描写的解读是《故乡》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文章时,应当抓住文章的题眼,体会课文写作的精妙之处。《故乡》最关键的一个词便是“希望”,在整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不仅只是在表达对故乡转变的失望以及对于社会的批判。这一点既可以从鲁迅先生花费笔力描写“回忆中的故乡”中看出,也可以从小一辈的友谊之中看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于故乡乃至国家“希望”。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情既平实质朴,又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大义。《故乡》不仅在艺术特色上值得借鉴与学习,其中蕴含的生命张力以及深刻内涵也需要耐心感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探究性阅读,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探析,掌握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继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淑荣《〈故乡〉“隔”几重?》,《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5期。
[2] 白君嫄《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 邱焕星《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2期。
[4] 许祖华《有意味的人名—重读鲁迅小说〈故乡〉》,《华中学术》2013年第2期。
[5] 孔庆东《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