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孙英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对课堂内容的讲解,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着重改善自身教学方法,在讲课时要注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重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师如何结合课内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外
阅读是一种智力型活动,旨在通过获取视觉材料而解析文章信息,能使人认识世界、拓宽思维及提升文学修养。丰富的阅读材料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和体会人生,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同时能丰富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课文,推荐一些正能量的课外读物,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去解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展课堂内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延伸或铺垫,有意识、有方向地给学生讲解文学知识,如作者的背景、故事的后续或者其他相关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事情等,并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文章背景、写作手法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为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提前选一本名著,在课堂上讲述精彩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从毛主席在沙洲坝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事迹讲起,逐步给学生讲解毛主席如何看沙洲坝人民吃水困难、如何带领人民挖井,以及群众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等事迹,重点要突出当时人们的感恩之心。这时教师话头一转,我们新时代的学生也应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像安利柯一样,然后顺着这个话题给学生讲一些安利柯的故事,最后,教师推荐名著《爱的教育》,让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立足于课堂内容,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延伸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上课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其从小节开始,促使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如阅读方法、读书的声音、看书的速度等,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也可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阅读心得,在这个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在课堂外的阅读习惯,在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推动学生的整体性进步。
例如,在教学《快乐读书吧》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堂读书的习惯开始讲起,在早读时要大声读,在教师讲课时要默读或者浏览文字及获取文章信息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去深入解析作者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鼓励学生根据文章信息表述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课外的阅读习惯,从整体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文本阅读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能促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章深入解析,并有目的性、有条理性地从不同角度讲解阅读技巧,如怎样能快速地理解文章大意,怎样有效采集与中心思想相关的信息等,以帮助学生建立大致的阅读方法框架。为提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能力,教师在给学生讲清楚一些阅读方法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等,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再帮其梳理阅读思路。
例如,在教學《猫》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养猫经验,学生一般都会说一些养猫趣事。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度解析课文,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及整体框架方面入手,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故事情节及写作手法,如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讲了三只猫的故事,以养猫—失猫—再养猫—再次失猫等几次养猫过程为线索,最后总结出作者为什么会永不养猫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在讲课前所说的养猫趣事,让学生根据阅读思路再整理一遍,以强化其对阅读方法的记忆和运用,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
教师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在课外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阅读思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使学生深度理解课堂内容。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通过设置教学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和信息获取能力。比如,教师讲解基本的阅读方法后,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取其中比较抽象的内容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然后,学生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手法。同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教学活动,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举办以文章取材、立意和布局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并对讲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进而激发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和读书欲望。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教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完。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可以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手法来理解全文,比如,作者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表达了青蛙局限于有限的环境里,其见识便不如从井外飞来的小鸟这一层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让学生去挖掘文章的立意,通过以生活环境对人思想认识的影响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读物来和其他学生分享故事。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故事的表述能力及如何获取故事的中心思想,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
教师在上课时利用课堂内容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文章信息的获取能力,并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读物,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还能使其思维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结构,还能增强其文化内在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的结合工作,从阅读兴趣、阅读技巧等方面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屠丽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本真教育理念下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华人时刊(校长),2016(11):64-65.
[2]顾文秀.结合课外阅读,在探究中提升阅读能力[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9):50-51.
[3]郭春晓.浅谈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42):213.
[4]周惠玲.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性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