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张珊珊
(西北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2)
工业4.0时代,各国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实践型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1]。高校作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阵地,实践教学是其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但这一教学环节的薄弱依然是不争的事实[2]。目前,我国高校一是在实践教学系统性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不强,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不足;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缺乏以生为本的过程管理,创新实践平台的开放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需求,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3]。二是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我国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僵化,还没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独立实验因仪器设备配置问题得不到保障,多人协作实验中“蹭实验”现象严重;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普遍缺乏供学生自主创作、体验分享、学习交流的平台,或是由于缺乏保障学生自主实践持续开展的管理机制,学生实践的热情难以保持,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实验课程、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等传统教学环节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自主探索性;侧重以实验或实习报告卷面得分考核学生成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评价较少[4]。三是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我国高校实践型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关性低[5],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完善,缺乏行业引领与监管;企业生存竞争压力较大,协同育人资源投入有限;教师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缺乏获得感,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权责关系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当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现象[6]。
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将实践教学融入办学理念,并形成了制度化、系统化的办学方案[7]。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也是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中澳工科大学联盟、英联邦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其94%的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悉尼科技大学于2014年起实施的《未来学习战略》(LearningFuturesStrategy)将传统实践教学优势和“帮助毕业生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工程师所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技能以及解决真实情境中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成效,成为澳大利亚系统化实践教学构建的样板。鉴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悉尼科技大学的《未来学习战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密切相关。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劳动力水平的核心要素,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国家利益关系日益密切。澳大利亚一直将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未来的技术基础,并将其视为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澳大利亚实践型人才在推动国家科学攻关、支持新市场和产业发展方面表现不佳。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获得置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高度,为高校系统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政策、经费支持。为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为未来做好准备,澳大利亚政府于2012年颁布《国家利益层面上的数学、工程与科学》(Mathematics,Engineering&ScienceintheNationalInterest),首次从国家层面论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国家利益的相关性[8]。2013年,澳大利亚颁布《国家利益层面上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战略取向》(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MathematicsintheNationalInterest:AStrategicApproach),将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国家战略[9]。2015年,澳大利亚发布《国家创新与科学议程》(NationalInnovationandScienceAgenda),作为澳大利亚建成全球领先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该议程承诺新增6 460万澳元,培养澳大利亚学生面向未来就业的能力,支持年轻人获得必要的STEM知识和技能,吸引全球最具创新性人才去澳[10]。2017年,澳大利亚颁布《国家教育战略——面向未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国家》(NationalCareerEducationStrategy:FutureReady:AStudentFocusedNationalCareerEdu-cationStrategy),强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综合能力,加强学校和雇主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与实践能力和技能,并提出了6项生涯教育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由政府、监护人、学校领导、教师、雇主、职业从业者和青年部门协同合作、共担责任的实践教育服务体系,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11]。澳大利亚对实践教学的制度、经费支持,为高校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行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球化、新技术和工程竞争急需大量既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对所处行业背景有广泛理解的实践型人才。然而,教育系统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行业环境的动态性导致两个系统在工序上存在脱节。澳大利亚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缺失,与行业用人需求相脱节,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被“边缘化”,实践环节的训练由软化、虚化、弱化逐步走向了形式化。与此同时,高校片面强调理论教学也导致学生不重视产业创新和技术商业化。
行业、企业是高水平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行业背景,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实践,且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因此,澳大利亚各行业、领域协会积极为高校实施实践教学提供支持。早在2002年,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澳大利亚商会就联合发布《未来技能报告》(EmployabilitySkillsfortheFuture),阐释了“就业技能框架”(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总结了提升实践能力的8项就业技能[12]。另外,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也出台了多份文件对实习教育的内涵、外延、作用、目标以及实习的时间、领域等都作了明确界定。澳大利亚诸多企业在关注效益的同时,也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比赛机会,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提升平台。澳大利亚各行业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支持促使社会、行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认证协议,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发展;推动高校积极联合企业系统化培养高水平实践型人才,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积极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不断推进行业创新。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高校意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践性是工程教育、创新型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工程教育从传统“科学范式”向现代“工程范式”转变的核心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澳大利亚高校在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工作实践,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割裂了与实践的联系等问题。因此,澳大利亚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强调通过嵌入式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如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自2005年相继起出台了“专业与社区活动参与计划”(Professional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与“全球领导力项目”(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等,学校通过与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建立广泛的合作,将“专业与社区活动参与计划”“全球领导力项目”等嵌入学业体系和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发展其必要的可迁移技能(如沟通、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与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敏锐性,进而提升学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再如斯威伯尔尼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早在1963年就率先实施了“基于行业的学习”项目,将企业实习作为课程结构的一部分,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大学的课程学习和在企业的工作实践。这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为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经验。
《未来学习战略》延续了悉尼科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传统,强调在新形势下校内研究和教育要更加关注澳大利亚和行业发展需求,与工业界保持更加紧密联系,注重以实践为导向,系统培养学生在广泛专业领域中的实践能力。悉尼科技大学的《未来学习战略》既是对澳大利亚政府重视高校实践教学的回应,也是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融合多方力量构建、实施的实践化教学方案。《未来学习战略》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着重突出自身办学特色,通过整合校内学术资源与校外企业资源、提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培养理念来指引、调控。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直视其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将“能力为先”的培养理念放在与科学技术革新同样重要的地位,通过理念引发、调动全校师生的重视,举全校之力,利用智慧教室、交互网络等新技术手段,支持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未来学习战略》“能力为先”的培养理念突破了传统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局限,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未来学习战略》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悉尼科技大学实践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核心理念,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以学习成果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最大程度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二是反向设计。针对悉尼科技大学以构建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强调结果导向的培养理念的传统,《未来学习战略》把学生的能力提升放在首位,预先对毕业生能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进行构建,以行业、学生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设计适宜的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持续改进。《未来学习战略》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跨界和长期的过程,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而非传统的评定和选拔功能。因此,《未来学习战略》强调成果导向,先确定明确的学习成果,再配合弹性、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分阶段评价学生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挑战,反馈学习成果,持续推进课程、教学的改进、完善。
“能力为先”的培养理念不仅是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的宗旨与方针,还体现了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观。这一理念是悉尼科技大学对外识别尺度之一,也是对内其孕育学习空间的重要举措。对外,该战略理念的实施引领了悉尼科技大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紧密联系、基于实践的学习过程为目标,悉尼科技大学在教学中融入了全面的专业实习经历,提倡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对内,悉尼科技大学以《未来学习战略》为契机,致力于营造融合、创新、交互的校园环境。《未来学习战略》强调为学生创设极富互动性、科技感的学习空间,鼓励教师开展小组合作、非正式学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新的学习空间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共同推动“未来学习项目”成为“合作性、专注于未来、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孕育中心。
《未来学习战略》强调要遵循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行业现状的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悉尼科技大学工程与信息学院的工程实践专业为例,该专业将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利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方式,将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地嵌入课程的所有环节。
一是递进式课程设置。悉尼科技大学 5年制的工程实践专业课程设置分为4年课程学习和1年实习。其中,实习又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4周的全职实习,学生需在整个课程的早期阶段完成,一般在第2年,即初级实践阶段。如果学生在获得87个学分后还未开始第一阶段的实习活动,悉尼科技大学将不允许学生继续学习剩下的课程。第二阶段为24周的实习,也被称为高级实践阶段,一般在课程的第4年完成,学生必须在获得至少147个学分后才可以开始第二阶段的实习。2个阶段的实习均包括实习准备、实习、实习反思3个环节。其中,实习环节也有与工作相结合的在线学习课程内容。
悉尼科技大学学生的实习标准是基于澳大利亚公布的工程师标准制定的。实践教学初级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应获得的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师所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悉尼科技大学工程实践专业初级实践(第一阶段)课程教学
(续表1)
悉尼科技大学实践教学高级阶段(第二阶段)学生应获得的能力主要是解决真实情境中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能力。在该阶段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拥有成为一名专业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该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悉尼科技大学工程实践专业高级实践(第二阶段)课程教学
《未来学习战略》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阶段性知识、能力、情感需求融入课程模块,让学生既有校园的学习体验,又有行业的实践经历,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是持续推进岗位实习。和“进阶推进”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匹配,悉尼科技大学和企业合作实施《未来学习战略》,旨在帮助学生做好职前准备,实现学生由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过渡,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鉴于此共识,悉尼科技大学工程实践专业明确提出了实习岗位实践要求:实习岗位必须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程类工作;学生必须在同一家公司进行一段持续性的实习,且需要得到该公司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师的直接指导。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实习所在公司必须遵守《2011年工作健康与安全法》(WorkHealthandSafetyAct2011)的相关要求,以确保学生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实习。
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工程师基本素养和技能的人才,《未来学习战略》强调要利用校园环境,调动各方面资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管理体系,将具有共同使命的高校、企业、行业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全方位、系统化地保障该战略顺利实施。
一是设置专门的参与团队。参与团队主要承担联络行业、学院和学生的职责,负责协调实习机会和奖学金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实习的宣传和信息记录工作提供行政支持。参与团队为寻找实习岗位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组织如何寻找实习岗位、面试技巧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坊活动,定期举办全校范围和院系单独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学习战略》还支持建设致力于帮助更多女性成为专业工程师的组织。该组织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做女生的专业辅导员、为女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工程就业辅导等,培育女性对工程行业的兴趣,鼓励其成为一名专业的工程师。
二是构建专门的实习管理系统。实习管理系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依据,也是《未来学习战略》的核心构成要素。悉尼科技大学基于《未来学习战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从学生注册、培养到毕业的全链条在线管理系统——职业中心。职业中心直接与大学注册系统连接,负责管理学生从寻找实习到完成实习项目的整个过程。职业中心完整记录了学生实践学习全过程,既为评估学生的实习经历提供了依据,又为行业和学校的深入合作提供了便利。
三是联合社会力量。《未来学习战略》强调针对学科专业特性,联合相应行业的咨询委员会、行业顾问会等社会力量,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校企合作新要求,并将这种新趋势、新要求嵌入悉尼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例如悉尼科技大学根据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要求制定专业工程师能力培养认证标准,和行业共同制定课程评估标准;邀请行业人员直接参与线上或线下学生课程教学、讲座[13];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同时将行业中的具体项目引入校园,鼓励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未来学习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多方实际支撑。
四是构建开放式和互动式的校园环境。开放、互动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未来学习战略》强调管理、课程、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用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悉尼科技大学投资超过10亿美元更新和提升学校的环境设施,如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商学院大楼、工程与信息科技学院大楼和健康科学与研究学院大楼等,让整个校园环境更加能够体现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另外,悉尼科技大学提供了大量交互性、合作性的教室和实验室,方便学生、师生以及各个院系之间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学生共同使用、合作研发,建设多种可供学生学习和休息的迷你空间。悉尼科技大学基于“让实践教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的理念,为其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仍存在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有偏差,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课程教学模式滞后,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适应;缺乏系统支持,无法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当中等问题。悉尼科技大学基于《未来学习战略》的系统化实践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模式、支持系统为我国高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借鉴。
人才培养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路径和质量的起始条件,是选择和确定人才培养要素的依据。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在“能力为先”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系统规划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为我国高校系统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作为支撑。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氛围不浓郁,实践教育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尚未建立起尊重实践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重理论轻实践”理念还没有得到扭转,无法为系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引领。因此,高校、行业、社会要共同确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引导下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是把学生的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高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需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能力提升,构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选择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具体实践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二是将经济社会及行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高校要打破将实践教学仅仅作为人才培养一个环节的传统认识,把行业标准、要求融入其中,以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来构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需求和要求出发,以符合实践型人才基本内涵、特征为基本依据,来认识和探索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围绕行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以应用为导向,将实习、实践、项目作为驱动手段,始终把学生能力提升作为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点;提升协同培养意识,把学生能力提升的核心理念贯穿到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三是根据时代、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改进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行业需求的变化,以及培养理念、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改进,对实践教学作出系统性理论指导,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切性。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乎培养理念能否实现。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对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视体现在其进阶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持续推进的岗位实习设置中。悉尼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教学系统化建设方面的举措为我国高校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提供了一定借鉴。
第一,健全、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首先,高校要直视长期以来教学和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围绕学生“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培养理念,处理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改变实践课程教学的“零散”“组装”状态,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支撑的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高校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改进,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和添加几门形式上的实践课程是无法完成的。高校应以发展、建构的思维来设计实践课程教学[15],探索、研究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效果、考核方式等要素的具体安排,论证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深入融合“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求,系统优化和设计教学体系全过程[16]。最后,高校需要进一步梳理实践教学目标和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17],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验平台,拓展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提供可系统积累工作经验的课程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18]。
第二,关注实习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工作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路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低要求、短时间、重形式的实习难以达到经济社会、行业需求。因此,高校在实习安排中应解决以下问题。首先,高校应协调好短期实习和长期实习之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同,高校要及时安排内容和时间合理的实习课程,这样既可以避免给企业接纳带来困难,也可以推动学生接触生产过程。其次,高校应注重实习内容的深浅度结合。深度实习能够推动学生建立实习内容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和企业互动的深度;短期实习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某一具体理论问题的认识,对未来职业有初步的了解。高校应根据学生能力提升规律,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强调高校和行业要全过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悉尼科技大学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来落实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宜,还围绕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全过程的深度融合,进而使悉尼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就已经是具有明显就业竞争力和工程岗位适应能力的准工程师。借鉴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的成功实践,反思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其启示就是无论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优化,还是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中,政府、高校和行业的全过程深度融合是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第一,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因此,我国要基于实践能力形成规律,全面分析实践型人才成长场景,从政府、高校、产业和社会的视角综合分析、论证开展实践教学的最佳模式,并给予具体的政策、经费和人力支持;通过税收减免、用工引智等方式,引导优势企业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规划、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支持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建立健全高校理事会制度,让优势企业、专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推进高校教育、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改革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第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开展改革。高校要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多方位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根据学科特点建设个性化实践指导团队。高校统一的实习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需求,高校要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来建设实践学习指导团队,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实践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实习支持。二是完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学生实习不是其学习生涯的一个“形式环节”,而是需要贯穿其整个在校学习过程。因此,高校要构建、完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出发点及时给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实习机会和指导。三是争取社会力量,尤其是行业的支持。高校要和企业共享资源、信息、技术、知识,及时吸纳企业反馈信息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一线优秀工作者亲自授课传道,保证课程的实用性,推动学生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四是将校园环境构建作为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不是靠开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尤其要纳入高校整体建设之中,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因此,高校要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观、一砖一瓦都纳入课程教学建设系统,重视其育人功能,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