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教育促进策略

2020-11-17 06:07刚,刘
高校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保护性创业者人格

林 刚,刘 芳

(1.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3. 扬州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高校持续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优先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对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率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然而,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行动链缺损、创业耐挫力不强,过于追求“速度”“质量”“效益”,导致大学生创业率偏低、创业失败率偏高。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了创业失败问题,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刘容志等通过建立创业胜任力素质模型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创业导致的失败[1]等,但整体而言,学界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素养提升及其创业成功促进策略等方面[2],对创业失败的干预研究较少。其实,研究大学生创业失败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在机理及其教育促进策略,对于改革创业教育供给,提升大学生创业核心素养,培养更多、更坚定的大学生创业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的价值辨思

失败是创业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创业失败现象和创业失败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研究探讨了创业失败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因以及创业失败经历对后续创业活动的影响等[3]。综合已有研究,创业失败大致可概括为结果论和过程论,认为创业失败是创业者在创建与经营过程中实际绩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包括企业关闭、项目失败等创业者非自愿性终止运作等情况[4]。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失败现象较为常见。如何界定大学生创业失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索,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可以是大学生所创企业因故无法为继,导致破产、倒闭或业务终止,可以是大学生所创企业的业绩极不理想,与期望目标差距悬殊,偏离创业承诺[5],还可以结合创业者的主观感受等进行判定。

大学生创业失败后,往往给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人际关系危机、个人自我价值感降低、核心信念冲击、内在心理资源损耗以及身体健康损伤等影响,导致其产生持续或极端严重的心理失衡。对大学生而言,创业失败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造成不良结果”且“当事人体验到巨大伤害”的创伤事件[6],具有主观体验上的危机性、威胁性和挑战性等创伤事件特征。但是,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事件因严重程度的非客观性和认知评估的主观性,使创伤事件界定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因商业模式滞后、遭受经济重创、信念冲击、人际或资源耗尽等,创业绩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导致创业被迫终止或创业者无法接受现状而主动放弃创业的现象。结合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基本特征,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可定义为大学生因创业失败而产生的具有危机性、威胁性和挑战性的创伤体验,其界定与严重程度具有个体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些典型的创业失败现象外,长期经历的精神高压、团队不和等非典型现象也可能成为创伤事件,给创业大学生造成巨大伤害和长期影响,且未能引起当事人及重要他人的足够重视。限于“成功偏见”或“反失败偏见”,社会、学术界乃至创业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往往以创业成功或创业失败来评述大学生的创业表现。不论是创业教育研究,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我们普遍关注创业成功,而对创业失败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的教育价值一直未得到有效挖掘。与创业成功示范教育相比,创业失败创伤具有更大的潜在教育价值,其中虽有个性因素影响,但更多是共性教育素材。

第一,创业失败创伤会促使大学生改变创业认知评价。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创业失败创伤是创业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利弊两面性。一方面,创业失败创伤可能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经济、社会、心理乃至生理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伤害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人际关系,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导致其一蹶不振、告别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失败创伤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从创业失败中进行反思、学习的机会,使其重新审视前期创业,习得蕴含在创业失败中比创业成功更有价值、更难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可以领悟到创业经验、创业技巧、创业模式等难以通过语言清晰表达的创业隐性知识,实现创业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从而影响创业者的自我认知[7]。具有失败经验的连续创业者会通过经验避免认知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评价自身能力和创业活动难度,正确看待创业风险活动[5]。

第二,创业失败创伤往往诱发大学生改变创业态度、人格因素。对于创业者而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失败体验往往再所难免,甚至可视为创业活动的自然组成部分。与创业成功相比,创业失败往往具有更大的学习价值、教育价值,创业者可从创业失败经历中磨砺创业意志、坚定创业选择、提高创业能力,多数创业失败者会连续创业。有学者认为,有价值的创业失败=获得可验证的商业学习×可承担的损失×快速失败[8]。大学生创业者坦然面对高失败率,逆向思考创业失败的积极价值,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经历过创业失败创伤后,大学生创业者不仅了解市场、产品和风险,而且知悉自身优势和劣势,往往比仅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更加敏锐、更具韧性,并激发出再次创业、科学创业等强烈动机,获得了再次创业、向前发展的机会。创业失败仅仅是大学生某个创业项目的失败,既不意味着创业的最终失败,也不意味着大学生创业者的失败,更不是对其全盘否定。成熟的创业教育除了单向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点燃创业激情、培养创业精神外,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正确看待创业失败创伤,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敢于逆向而行、逆风成长。

第三,创业失败创伤时常引发大学生改变创业行为。大学生虽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但其实是创业大潮中的弱势群体,创业失败创伤亦是常见的应然事件。2018年、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在2014届毕业生中,毕业3年后有6.3%的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其中本科4.1%,高职高专8.5%),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大学生中有 46.9%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9](比2013届毕业生微增0.7个百分点);尽管2015届毕业生毕业3年后有6.2%的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其中本科3.9%,高职高专8.4%),但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仅有44.8%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10](比2014届毕业生降低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率、毕业3年后创业率分别徘徊在3%和6%左右,超过一半的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大学生在3年后因各种原因放弃创业或中止创业。一方面,创业失败创伤锻炼了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使之愈挫愈坚,除了创业基本素养外,创业意志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连续创业者、创业精英。另一方面,这也显示了创业失败创伤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淘汰了部分创业素养不全面、暂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目前而言,大学生创业失败率仍然偏高,客观上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创业失败大学生进行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重建,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顿悟人生哲学,整合创业资源,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成功创业素养,实现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并成为连续创业者问题值得关注。研究表明,创业失败虽然会为创业者带来许多损失,但若能够充分挖掘失败的价值[11],及时进行创伤干预、改革创业教育,将有助于创业者后期的创业活动。因此,对高校而言,大学生创业失败不应被视为大学生创业生涯的终结,而应视为引导其成长为连续创业者的开端,成为其升华创业学习、提升素养、加快成长的契机,亦可视为驱动创业教育加快变革、提高大学生创业存活率、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的机理辨析

个体具有从痛苦中自我恢复和向上的力量。创伤事件除了给个体带来极具危机性、挑战性和威胁性的侵害以外,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研究表明,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能体验到个体的自我觉知、人际关系和生命价值感等领域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实现创伤后成长[12]。对大学生而言,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通过与痛苦斗争,重新认识创业失败事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策略,顿悟创业智慧和人生哲学的过程。创伤后成长既是大学生与创业失败事件斗争的应对策略,也是应对结果。

(一) 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的心理机制构成

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心理机制由个体身心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

1. 个体身心因素。这是创业失败创伤发生后,引发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部加工系统。根据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路径,个体身心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评价系统、情感态度系统、身体行为系统和人格系统等。其中,人格系统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

(1) 认知评价系统。创业失败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倾向、评价体系等是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构成要素。创业失败后,大学生对感知到的创业失败创伤进行不同程度的认知加工和评价,加工时机、加工方式、加工深度和加工对象等都有可能影响其对创伤事件的意义重建,从而对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创伤发生后旋即发生的沉思、认知加工程度与创伤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主动反思、积极认知等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创业失败创伤事件发生后,那些对创伤事件旋即进行深度认知加工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并从创业失败创伤中找寻到了意义[14]。

(2) 情感态度系统。情绪态度及其加工与表达是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构成要素。创业失败创伤产生后,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感知、命名、加工和表达不同程度上对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尤其表现在对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差异上。已有研究表明,情绪表达、情绪加工对创伤后成长的预测作用明显[15]。正性情绪对创伤后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负性情绪则通过自尊对其心理活力产生抑制影响[16]。与低正性情绪、高负性情绪、正负性情绪的创业失败大学生相比,高正性情绪、低负性情绪者具有更能从创业失败创伤中获得成长的能力。

(3) 身体行为系统。身体行为系统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人的身心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身体、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认知、情绪影响个体身体行为,反之亦然。身体行为活动是认知的来源,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个体通过身体行为活动去主动积极地建构认知,获得经验与发展。具身认知心理学也认为,认知的进行方式和程序是被身体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认知是身体提供的内容,认知、身体、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认知依赖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之中,三者缺一不可[17]。创伤发生后的情绪性反应有两个途径,即经由身体中的下丘脑直接到达杏仁核(快通路)或经大脑皮层后到达杏仁核(慢通路)。如果个体在慢通路的认知加工不能够提供有效的意义解释来整合高、低通路之间的不一致,那么个体就表现为自我增强错觉,同时快通路反应就会更加强烈,出现焦虑或情绪化反应[18]。因此,针对创业失败大学生身体行为系统开展的多元干预十分必要,且抓住关键时机施以及时、有效的教育辅导尤其重要。

(4) 人格系统。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内部影响因素,人格系统在整个结构中对个体创业失败后的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和身体行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性质受制于人格的类型和内在成分的品质。具体而言,人格系统通过人格类型、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韧性和自尊等方面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发挥持续的影响作用。研究显示,与那些更倾向于做外在、特定和不稳定归因的大学生创业者相比,对正性事件做稳定、广泛和内在归因的大学生创业者报告更多的成长[19];高自尊、高乐观者会报告更多成长[20]。在经历不同创伤的人群中,大学生创业者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外向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相对稳定,而谨慎性和情绪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可能随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不同[13]。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创伤事件发生后对创业失败大学生产生作用的外部影响因素。根据其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作用,可大致划分为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同时,上述个体身心因素又与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

(1) 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亦称调节性因素,指创伤事件发生时帮助创业失败大学生恢复身心能力、发挥自我保护作用的积极因素,如社会支持、良好人际互动、心理干预和教育辅导等,这是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和活力因子。保护性因素可以调节、阻隔或抵消危险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并不代表危险性因素一定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发生,二者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创业失败大学生而言,从教师处获得的安全感、从同龄人和家庭那里获得的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创业团队与外部合作伙伴、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以及实施科学、多元的心理干预,优化创业失败教育等因素,都有利于增强保护性因素,促进大学生创伤后成长。

(2) 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反,危险性因素是降低和破坏创业失败大学生身心能力发挥作用的消极因素,常常引发创业失败大学生消极情绪和应对,如社会排斥、人际压力等。危险性因素一直存在于创业大学生的环境系统中,当创业失败事件发生后通过扰乱大学生的个体身心功能对其创伤后成长的实现起到破坏性作用。但这并不代表危险性因素就一定会导致消极的后果,有时危险性因素反过来也可能起到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来促进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这与创业失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人格特点、认知水平、个体身心健康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创业失败创伤事件首先激活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往往同时伴有周围师生、商务合作伙伴等原有支持力量的否定性评价,家庭成员的不解,创业团队成员的抱怨等,容易致使创业失败大学生产生敏感、失落甚至绝望心理。加之高校创业成功教育的畸形误导、创业失败教育的极端缺位以及社会宽容失败文化的相对缺失,容易进一步增强外部环境的危险性因素,不利于创业失败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能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在创业失败大学生的认知评价系统、人格系统等作用下,保护性因素会被逐渐放大,通过科学的教育干预,大学生会重建对创业失败的认知,逐步获得失败经验,开始创伤后成长。

(二) 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的发展阶段

从创伤后成长视角来看,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创伤后成长就是大学生在创业失败的消极情绪中不断学习、适应,从而提升创业素养、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包括回避期、接纳期和重建期3个阶段。

1. 无意识被动否认阶段——回避期。在创业失败事件刚刚发生时,大学生在产生创伤性体验的同时,随即激活内外部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往往感到沮丧、消沉、绝望,处于无意识的自我防御状态,被动地进行认知加工。在这一阶段,危险性因素严重影响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水平,其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和人格系统的工作模式都处于回避或退缩状态,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与创业失败事件及其相关事物隔绝起来。因此,当危险性因素占主导地位时,保护性因素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作用受到严重制约,开展心理干预和教育辅导的效果极为有限。但是,由于创业失败大学生在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和人格系统等内部身心因素方面的差异性,危险性因素持续发挥作用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此阶段往往会萌生创伤后成长的可能。

2. 有意识主动面对阶段——接纳期。在创业失败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大学生在与自我和他人的互动中有了一个或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在此类事件中获得了积极、正向、当下的力量,并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有意识、主动的认知加工模式应对创业失败。在这一阶段,随着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和人格系统等身心因素的持续作用,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心理能力逐渐恢复,在认知、情感和应对方式上从被动否认逐渐向主动面对转变,开始有效面对创业失败的痛苦和经历,尤其关注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安慰和理解,愿意正视创业失败事件及其相关经历,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认知和应对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接纳期的创业失败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自我和外部的攻击可能并没有减少,情绪上的痛苦体验甚至有可能增加,但社会支持、人际互动、心理干预和教育辅导等重要保护性因素有效调整了其认知和应对策略,其积极作用将持续被放大。

3. 积极发展智慧阶段——重建期。在经历接纳期后,大学生能够看清创业失败事实,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从过去的认知失调中走出来,自觉地开展认知整合与重建。在这一阶段,创业失败大学生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从失败痛苦中体悟到生活智慧,更加积极地回顾自己的失败经历、欣赏自身的成长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处于重建期的创业失败大学生将比接纳期更加在意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更加主动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如应对方式、认知策略、人际体验、人生哲学、生命价值、自我觉知等),以期获得更加积极、持久、稳定的改变,实现真正成长。

本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机理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和创伤后成长规律,探索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模型(见图1),以期更好地促进创业失败大学生实现创伤后成长。

图1 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模型

三、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的教育促进策略

大学生创业失败经历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创业核心能力,而是有赖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和社会等诸多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21]。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激活与实现,需要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心理机制和阶段心理特点,通过实施多元干预策略,健全创业心理支持体系,科学导入创业失败教育等有效策略,构建积极、系统、可调控的保护性因素体系全面、持续地发挥作用。

(一) 分步实施认知干预策略,正向建构创业经历意义

创业认知与创业意愿间存在交互的促进影响。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创业认知体系是衡量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是改善创业失败大学生认知评价系统、促进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基础。高校要针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倾向、评价体系等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辅导。

在回避期,高校要陪伴创业失败大学生从最低级原始的无意识防御中走出来,尽快恢复自身的心理能力,激活创伤后成长心理机制。在接纳期,高校要运用认知干预策略,恢复并提高创业失败大学生认知评价系统功能,教会其运用寻找例外、找到证据、人物采访、行为实验、质问等技术,中断不利于自身成长的信念,看到不合理信念给其情绪和行为带来的非功能性影响,建立更具有功能性、合理性的认知方式。高校要尽可能降低认知谬误等危险性因素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影响,针对“这次创业失败我就完了”(灾难化)、“我就是个looser”(以偏概全)、“大家都会看我创业失败的笑话”(不合理推断)等认知谬误,通过心理教育、团体辅导或邀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介入,采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阅读分享等方式开展矫正工作。在重建期,高校要围绕“重构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作用,从根本上促使其建立一种更具弹性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找到生活的意义[22],正向建构创业失败意义。高校要引导创业失败大学生“退一步”看待创业失败的经历和痛苦,接纳自身和环境的制约,把创业失败当作成长资源,用感恩心态迎接下一次创业挑战,在对创业失败、自我价值、人生价值等意义重构中,通过“转念”或“顿悟”体验,获得“海阔天空”的成长智慧和创业哲学,持续放大认知评价系统和保护性因素对创伤后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 全程融入情绪干预策略,正视接纳创业负面情绪

情绪对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情绪体验与应对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情绪态度的内容及其加工表达对创伤后成长具有预测作用。在不同阶段,高校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改善情感态度系统对认知评价、身体行为、人格等系统的作用,汇聚、放大保护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回避期,高校要运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采用倾听、陪伴、共情等方式,发挥保护性因素的作用,使遭受创业失败创伤的大学生敞开心扉,破除创业失败、心理壁垒等危险性因素引发其负面情绪的觉知体验与深度表达,渐渐正视和接受创业失败的经历和痛苦,尽快从无意识的情绪隔离中走出来。在接纳期,高校要善用“表达性”心理干预技术,帮助创业失败大学生有效恢复情感态度系统和认知评价系统的基本功能,鼓励其感受当下的情绪体验,获得积极正向的力量,看到情绪背后隐含的信息,学会用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整合加工创伤后的情感态度体验,持续放大保护性因素的作用、降低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在重建期,高校要巧用“接纳性”心理干预艺术,引领遭受创业失败创伤的大学生自觉觉察、接纳自身情绪体验,逐渐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进而获得终生受用的情绪智慧。

(三) 分类实施行为干预策略,调整重塑创业意向目标

促进创业失败大学生连续创业,是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应以情感态度系统和认知评价系统为中介,不断扩大并提升保护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及时、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在回避期,创业失败大学生情绪低落,高校可实施身体运动型干预策略,通过激活体内神经递质实现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效果。在接纳期,高校应以行为干预方式辅助认知干预目标,针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开展行为练习,如针对存在“大家都看不起我”的创业失败大学生安排创业人物访谈,使其认识到该信念的不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的人际支持。但该行为干预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在重建期,行为干预的短期目标是唤醒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使其能够继续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长期目标则是以创业失败大学生重塑创业追求、人生意义为导向,鼓励其开展创业价值、人生价值的探索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创业实践活动、邀请专业人员介入、采取正念练习和团体工作坊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不断调整优化大学生身体行为系统,持续放大保护性因素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 强化人格干预策略,不断提升积极人格品质

人格系统作为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创业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的人格品质是个体内在的保护性因素,与外在保护性因素一起,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发挥潜能支撑创业,而且能够促进创业失败后大学生的成长。与外在保护性因素相比,积极人格品质是内因,是支撑创业和促进创业失败后大学生成长的决定性力量。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研究发现,胜任工作岗位的个人特征包括动机、人格特质、自我形象、态度、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23];国内有关研究成果也揭示了积极人格品质对创新创业的影响[24-25]。人格中存在积极人格品质和消极人格品质两股相对立、相抗争的力量。在回避期,消极人格品质力量强于积极人格品质力量。高校需要通过陪伴、倾听、共情等方式,避免个体因无意识地将自己和面临的痛苦隔绝起来而导致更深的伤害,引导创业失败大学生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经历的创业失败事件、创业活动中的人生价值、创业成功人士应具的心理品质等,不断激发、增强其内在积极人格品质,同外在保护性因素共同影响,促使大学生直面创业失败事件,并有意识、主动地对创业失败事件进行认知加工,从中获得经验教训。进入接纳期,随着内外部保护性因素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创业失败大学生能更加深入、理性地思考前期创业的经验教训,并在积极人格品质力量的支撑下进行认知和情感重建,为后续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五) 健全创业心理支持体系,优化创业心理环境

心理支持体系作为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心理机制的激活起到重要影响。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体系,一是高校要发挥人际支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及重要他人”等重要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作用。二是高校要建设涵盖创业教师、创业心理咨询师和朋辈创业心理咨询师等的创业心理服务队伍,使大学生知悉与创业相关的心理常识,自觉调试心理状态,掌握应对创业心理问题的常用策略。三是高校要强化创业心理咨询组织支持,组建或委托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创业心理访谈、在线咨询等渠道,帮助大学生解决由创业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由创业失败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和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等。此外,促进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我们还需要建立包括家庭、朋友、团队和学校等在内的有效社会支持体系以及社会文化包容、政策机制保障等社会支持系统。

(六) 科学导入创业失败教育,厚实提升创业心理资本

创业失败教育是创业教育理念的外化形式。高校要将创业失败教育理念全方位、全程、全面融入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创业教育的影响,持续发挥保护性因素对于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建设积极的创业文化,搭建创业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交流平台,宣传“不以成败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等理念,以及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营造尊重失败、宽容失败、学习失败的氛围[26],培育其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高对创业失败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增设创业失败学习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失败教育”,否则现实将会代替学校狠狠地“教育”大学生创业者[27]。高校应增加“创业失败”“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创业失败价值”“创业失败后再创业决策”等教学内容或课程,运用体验教学、模拟课堂、实践教育等方法,使大学生获得创业失败后的创伤体验,整合有关创业失败的认知,提升应对创业失败的能力。同时,高校要持续推进创业失败案例库建设,丰富创业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各类群体创业失败典型事例、大学生创业失败常见问题为内容,整合开发创业失败教学案例资源,运用案例教学法,深度挖掘创业失败案例中的成长元素,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调节创业失败创伤认知,完善自身知识库和认知图式,提升自我的创业元认知能力,培育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保护性因素贯穿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创伤后成长的发展历程,影响创伤回避期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促进创伤接纳期的认知和情感转变,激发创伤重建期内创业智慧的生成和发展。大学生创业失败早期,环境因素中的危险因素往往比较强大,而保护性因素相对弱小。但高校通过对创业失败大学生认知评价系统、情感态度系统、身体行为系统、人格系统的多元干预,辅以创业心理支持、创业失败教育,保护性因素力量不断增强,危险性因素力量则逐渐弱化或化解,最终实现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

猜你喜欢
保护性创业者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互联网创业者
2016年河北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暨保护性耕作推广演示会圆满落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