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两阶段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1-17 01:17王昊乔喜婷
贵州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骨髓炎植骨胫骨

王昊 乔喜婷

(咸阳市中心医院骨一科 肿瘤二科,陕西 咸阳 712000)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常出现于胫骨开放性骨折,对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进行骨搬运技术与诱导膜联合治疗,生物性能较佳[1-2]。本研究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进行骨搬运技术与诱导膜两阶段联合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临床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胫骨创伤后骨髓炎患者80例,致伤因素:高处坠落32例,砸压伤20例,交通事故28例。合并伤:多发性四肢骨折10例,骨盆骨折12例,胸部外伤14例。病程6~26个月,平均(16.4±2.4)个月;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骨缺损长度4~10 cm,平均(6.4±2.1) cm;。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3]根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研究组致伤因素:高处坠落14例,砸压伤10例,交通事故16例。合并伤:多发性四肢骨折5例,骨盆骨折7例,胸部外伤7例;病程6~26个月,平均(16.3±2.5)个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骨缺损长度4~10 cm,平均(6.3±2.2) cm;对照组致伤因素:高处坠落18例,砸压伤10例,交通事故12例;合并伤:多发性四肢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胸部外伤7例。病程6~26个月,平均(16.5±2.3)个月;骨缺损长度4~10 cm,平均(6.3±2.1) cm,两组的骨缺损长度、病程、合并伤、致伤因素、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进行骨搬运术与诱导膜术联合治疗,共分两阶段治疗,第一阶段:手术前按照病人的胫骨X线平片予以设计,选择Ilizarov或Orthofix延长型适宜外固定支架;手术中按照术前检测结果安装外固定支架;将内固定装置拆除,将病变部位感染病灶彻底清创,将瘢痕组织、炎性肉芽组织、坏死组织清除,将感染坏死骨组织清除彻底;骨坏死感染组织彻底清除,切除骨组织范围为与坏死感染骨组织相距5 mm以外健康组织,断端截骨渗出新鲜血液,通畅髓腔,形态正常,应用大量盐水、双氧水进行反复冲洗,对骨缺损处的瘢痕、肉芽组织进行仔细探查;对骨组织的长度进行仔细检测,进行骨水泥骨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有10%质量比的万古霉素),骨缺损处置放拉丝期塑形,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发热期骨水泥,减轻组织热损伤;引流管置入,创口闭合,术后对病人指导部分负重步行;如出现合并软组织、皮肤损伤,PMMA骨水泥置入后,创面覆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第二阶段手术:顺原切口切入,将PMMA骨水泥取出,将形成的骨水泥诱导膜进行缝合,伤口闭合。小切口切开胫骨两侧设计的截骨处,对外固定支架进行及时调整,环抱剥离骨膜内,潜行隧道内输送线锯进行胫骨环抱,透视下予以线锯截骨透视,将软组织进行保护,避免副损伤。胫骨截断后再次确定透视,骨膜缝合,两侧切口闭合。术后一周予以骨搬运,骨搬运每节段速度为每日1 mm,共进行4次;如病人发生剧烈疼痛可对搬运速度适当减缓,调节为每日0.5 mm或0.75 mm。按照药敏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对照组:进行骨缺损填充抗生素骨水泥二期植骨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1.5年随访,比较两组出现植骨对接端愈合不良、骨轴向偏移、针道感染、骨髓炎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总带架时间、总治疗时间、两阶段平均间隔时间。临床评估标准见相关文献。[4]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愈30例(75.0%),有效8例(20.0%),无效2例(5.0%),对照组治愈22例(55.0%),有效5例(12.5%),无效13例(3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总带架时间、总治疗时间、两阶段平均间隔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2.3术后随访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出现植骨对接端愈合不良、骨轴向偏移、针道感染、骨髓炎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后随访两组并发症比较[n(%)]

3 讨 论

本研究观察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进行骨搬运技术与诱导膜技术两阶段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治愈30例(75.0%),有效8例(20.0%),无效2例(5.0%),对照组治愈22例(55.0%),有效5例(12.5%),无效13例(3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5年随访,研究组出现植骨对接端愈合不良、骨轴向偏移、针道感染、骨髓炎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带架时间、总治疗时间、两阶段平均间隔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等[5]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骨搬运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新型技术,带架时间随着搬运骨的长度而逐渐延长[6-7]。骨搬运技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对接端愈合不良及骨搬运过程中轴向偏移,在骨搬运过程中轴向偏移是指对接端与搬运骨段发生不良对位,发生异常的下肢力线,与置入外固定支架位置偏移、患肢肌肉对抗力均衡性较差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调节外固定支架扇氏钉、应用橄榄枝、调节安装配件等方式对搬运骨段进行轴线偏移纠正[8-9]。本研究发现,在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进行骨搬运技术、诱导膜技术联合治疗,可显著减低术后植骨对接端愈合不良、骨轴向偏移、复发等并发症,缩短总带架时间、两阶段平均间隔时间。综上所述,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迅速。

猜你喜欢
骨髓炎植骨胫骨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回顾性分析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
中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