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周 魏小利
(宝鸡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宝鸡 721008)
脑梗死通常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异常,致使部分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吞咽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当病患发生吞咽功能障碍时,一方面对病患进食造成影响,从而降低病患机体营养水平;另一方面还会使病患出现呛咳、误吸等情况,严重者会导致病患窒息[2-3]。因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干预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实验组病患采取吞咽训练以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1基线资料 选择本院接收的90例脑梗死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45例)以及实验组(45例)。常规组与实验组男女例数分别是29:30、16:15;年龄平均值分别是53.696.11岁、54.026.85岁;病程平均值分别是16.825.01天、17.035.29天;文化程度例数分别是初中及以下8:9、中专和高中15:16、大专和本科30:29、本科以上2:1。将两组基线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4]
1.2方法 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实施相关检查,依据病患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同时护理人员遵医嘱对病患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以及日常护理等。待病患病情平稳,处于疾病恢复期时,予以常规组病患吞咽训练。予以实验组病患吞咽训练以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措施包含:使用5900型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采购至美国DJO集团),设定扫描频率是1千赫兹,数据模式转换12位。同时,为减少阻抗,可在安放电极片前使用消毒酒精擦拭病患相应位置,在病患颏下肌群部位安放测试电极片,在其旁边紧邻位置放置参考电极片,分别记录颌舌骨肌、颏舌骨肌、颏舌肌以及二腹肌前腹信号。(1)训练方式一,指导病患呈坐位,自然放松机体,自行感受与吞咽功能相关肌肉群;(2)训练方式二,指导病患进行持续常规吞咽,持续吞咽五次至十次后,休息十秒,观察持续吞咽肌电信号峰值平均值,制定常规吞咽训练目标,并开始持续训练;(3)训练方式三,嘱病患用力吞咽,在常规吞咽目标基础上,依据病患耐受情况逐渐调节电信号峰值,直到其可达到150%;(4)训练方式四,进行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法,嘱病患首先吸气,随后屏气,最后用力吞咽,持续3秒。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依据训练一至训练四措施实施,同时在两次吞咽训练之间需给予病患休息时间,一次训练持续时间在30~40 min之间,根据病患自身耐受情况进行合理调节。每组均持续训练四周时间。观察见相关文献。[6]
2.1比较每组病患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得分 两组干预前吞咽功能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干预后得分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1。
表1 每组病患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得分对比(分)
2.2比较每组病患拔管时间以及拔管率 常规组病患拔管时间是17.064.29天,实验组病患拔管时间是22.033.02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6.355,P<0.05)。常规组干预后有20例病患拔除胃管,拔管率是44.44%;实验组干预后有27例病患拔除胃管,拔管率是6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852,P<0.05)。
2.3比较每组病患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常规组与实验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分别是71.11%、93.33%(P<0.05)。见表2。
表2 每组病患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2.4比较每组病患并发症情况 常规组与实验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42.22%、4.44%(P<0.05)。见表3。
表3 每组病患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临床脑梗死患病率逐年升高,严重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脑梗死对病患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其中吞咽功能障碍在临床较为常见。对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病患而言,通常需要插胃管进食,虽然该操作可为病患机体提供营养,但病患极易出现感染情况,并且也不利于其自身吞咽功能的恢复,因此对病患吞咽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训练尤为重要[8]。
目前,临床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病患通常采取吞咽功能训练方式,从而改善病患吞咽功能障碍情况。该种训练方式主要强调对病患咽部、口腔、面部、舌以及下颌肌肉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虽然可一定程度上提升病患吞咽功能,但其效果发挥较慢,并且无针对性,因此临床效果不理想[9-10]。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实验组吞咽功能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短于常规组,拔管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分别是93.33%、71.11%(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4.44%、42.22%(P<0.05)。
综上,脑梗死恢复期病患实施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以及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减少胃管使用率,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使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