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探讨

2020-11-17 06:44黄金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政治

黄金乐,单 巍

(淮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等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教育教学重点以专业性技能为主。在互联网发达开放、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专业课程建设,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较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极易迷惘,因此在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中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内容。实践表明,结合红色文化的思政课程能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有效提高高校育人效果。

一、红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随着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态文化,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二是制度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是精神文化,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如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的主体功能体现在对人的教化[3]。先进的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切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都应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而落后的文化对人的发展进步起迟滞阻碍作用[4]。

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两个词语的简单组合,从世界文化的构成来看,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红色在古代中国蕴含着喜庆吉祥之意,代表驱邪避凶、至高无上,如“朱门”“朱批”等;在近代历史上,红色则具有浓厚的政治革命色彩,代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无产阶级的象征。自十月革命以来,红色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旗帜称为“红旗”,军队称作“红军”,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著名论述。红色是党旗、国旗、军旗的颜色,是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象征,是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底色,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在“取精、去糟”中外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内核,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实物,如起义遗址、领袖故居、各类纪念馆、纪念碑等场所;制度文化指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如各个时期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及相关革命文献;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象征着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文化功能的实现在于教化人,即以文育人。红色文化育人就是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塑造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逐渐影响、感染、转化人的目的。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内涵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土壤滋养的方式培育人,其过程是渐进的,在教化个体的同时,逐步实现人的自觉。红色文化育人是从思想层面入手,从根本上培育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更好地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接见与会代表时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5]。如何传承红色的中国,是时代赋予共产党人的新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宣讲基地,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青年学生又处于思维活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必须加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中,“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6]。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就是要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更好地把握和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中舍生忘死的革命信仰,自强不懈、艰苦奋斗的建设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遗存遍布各地,起义旧址、革命老区、领袖故居,一首首红歌,一部部老电影所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建设史作了生动的注解,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国情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主要是从德育的角度出发,梳理红色文化育人历史,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是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克服说教、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红色游学、场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为高校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创造了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

(三)有利于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自身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红色文化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一部共和国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才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就是要让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发扬民族精神,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等精神中感受到革命先烈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体会到当代中国幸福局面来之不易,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责任。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就是要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死守教条、不墨守陈规,根据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要让大学生从蕴含创新理念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为自身的成长成才努力奋斗。

三、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突出党团组织的骨干作用;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发挥新媒体宣传引导优势。各实现路径在突出自我特点的同时,并不单独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始终围绕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各实现路径的组成和关系如图1所示。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穿针引线、提纲契领的作用,各类思想政治课程都必须抓住这个重点[7]。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围绕共和国的奋斗史,引导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积淀中培养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为大学生阐释中国价值,传播中国声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辅相成,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要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专业知识教育的底色,树立文化自信,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践教学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环节,红色文化为实践教学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红色文化教育课件、红色主题影片等纳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组织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实地参观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图1 红色文化育人实现路径

(二)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突出党团组织的骨干作用

实现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目标的关键在人,核心是建立权责分明、协同高效的育人机制。高校党委是红色文化育人的第一责任人,党委必须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育人工作的开展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明确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部委权责,调动二级学院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共青团、学生社团是党委领导下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中起到先行队、主力军的作用。共青团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为基础,制定不同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演讲赛、话剧社、红歌会、重温红色经典影片等活动,组织成立红色文化主题类社团,使学生在自愿参与、自我组织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发挥党团组织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骨干作用。

(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发挥新媒体宣传引导优势

校园文化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隐性的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们置身校园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要将红色文化的底蕴纳入到校园建设的整体思考之中,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完善学校各项校园文化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积极组织各类红色文化活动,如利用校园广场举办“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缅怀、纪念活动,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举办红色文化记忆图片展览等活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力和传播度日益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必须牢牢把握新兴媒体的主动权,以图文、视频为载体,增强红色文化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其成为校园红色文化宣传的新阵地。

四、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案例与结果

本文选择案例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根据电子类教学中涉及较多科技知识,结合当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例如中国移动的5G技术、华为企业、北斗导航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回顾建国之初的老一辈学者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教学,不仅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组织性,取得思想政治建设的良好效果,更能反馈于专业课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方法与结果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案例与效果

五、总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已趋于完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仍以思政理论课程教育为主,忽略了实践反馈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环节,弱化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构建过程。因此,本文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中心,以“红色文化育人”为渗透,分别采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三条路径,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的案例,对红色文化育人体制的构建进一步阐述和探讨,实践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有力地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

当然,红色文化育人的具体实现路径应该结合高校自身教学特点,开展多样性教学。红色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以润物细无声又沁入心脾的方式影响和塑造当代大学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