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萍,张辉华,王瑞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231)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能够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活载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亟须智力支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关键。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1]。为了培养适合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多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充分接触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不断探索“需求—目标—过程—改进”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产教研学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育人模式,现将其总结成文,与同人探讨。
通过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的2010—2016届毕业生访谈、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技能要求高、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度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等。而“产教研学”协同是指从产、教、研、学四个层面,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不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此,在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动“产教研学”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双学院制下“3+1”协同育人新模式(见下页图)。
双学院制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将“专业+企业(行业)+项目”嵌入式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实处,积极引入地方产业资源共同办学,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2017年,动物科学系与广东省20余家企业共建“饲料产业学院”。同时,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前3学年在校学习,第4学年完成企业实训以及毕业论文。
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设定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导师,分段、分批次进行教学成果的检查和总结,逐步形成了“突出实践特色,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专业、企业“双元”培养制度,即在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四年专业发展规划,采用“三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一是利用在校学习的课余时间,安排学生经常性地参观饲料企业生产、营销、运营的各个环节;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以帮助学生早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三是为避免传统实习中的人浮于事,最后一年的专业实习任务、实习岗位、实习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完成和督导。彰显“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核心[2]。在构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着重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入手,加强实践教学,并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突出以下特色:
1. 实行“四增四减”人才培养方案。“四增四减”,即减少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减少理论课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技能。
2.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体现专业培养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与行业对接的课程,将企业对员工素质、素养、岗位机能的训练搬到大学的课堂中,部分课程突出人才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企业共同开设“畜牧职业经理人素质训练”“素质拓展与创业实践”“新型商业配方师的培养”“品控经理人训练”“销售经理人训练”“知识产权概论”等课程。
3. 强化实践、实习和实训环节。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积极营造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及专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扩充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养成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比多,二是实践模块多,三是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专业技能竞赛,四是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因此,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重由原来的30.4%提高到38.8%(见下表)。
4. 设置专门的必修创新学分。这些学分可以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学生课题、论文发表、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方式获得。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兴趣(见下表)。
修订前后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学分情况一览表
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关键[3]。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能力,既要讲课一流,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水平。为此,我们重新修订了本系教师培养计划,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理论水平的培养。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校主办的教研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定期开展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内容、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的交流分享活动,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提升和更新专业知识。
2. 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参加企业的管理、研发、推广和应用活动,既强化了理论,又丰富了实践技能,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3. 实践教师的引进。聘请了一批畜牧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教授。
经过近3年的培养,全系有80%以上教师具备企业(行业)工作经历,平均每位教师年参加各类会议与培训10次以上。打造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即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专业+就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体化,提出了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框架的“四有能力”实践教学目标,将实践内容分为课程实验、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训练和社会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4]。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广东省生化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大学生学术基金和校级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等。引导学生多方面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和专业技能竞赛,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参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课外辅导。通过这些多层次竞赛和项目训练,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积极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使近90%的学生实现了专业知识同实践活动的对接或融合,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校企培训班是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5]。自2012年先后与企业联合开设了“华南畜牧科技班”“智农生物科技班”“旺海班科技班”“傲农科技班”、“牧之源”训练营、“华红科技班”“正邦班科技班”。这些培训班主要招募选拔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由企业委派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如企业文化、职场规划、专业技能、素质拓展等各方面的培训。每年有近70%的学生因此受益,为今后学生的择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6]。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由学校和对口专业的企业本着双方互利互惠原则,在校外联合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设施。目前,动物科学专业与校外企业联合建有“温氏食品联营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同广东河东禽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粮(佛山)饲料有限公司、广东大北农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健全的实践基地管理机制,保证学生“真刀真枪”有序地在企业开展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好指导教师带队,学院领导定期检查,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检验课内知识、发现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经过近5年的“产教研学”的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证明,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总结起来就是具有“五高”:
1. 创业率高。2015年至2019年的毕业学生,7人自主创业,占毕业学生比例的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出非常强的创业能力。
2. 学术水平高。学生申请专利102项,其中实用新型57项,发明专利45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2篇。省级以上各类赛事中获奖27项。主持校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6项。
3. 就业率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4. 考研率高。本专业连续多年考研录取率达25.8%以上。
5. 社会满意度高。对近5年毕业生进行了用人单位走访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5%的毕业生对现工作满意,用人单位普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很高。
该项目获得学校第十四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学校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