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查旺玉 赵小莉
地理一轮复习是高中学生在完成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综合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对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查缺补漏、融会贯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理习题是对增强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或地理思维问题的综合。地理课堂中教师以例题、练习题为材料,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或思维的教学策略称为习题教学。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巩固、理解、运用、整合、迁移地理知识,习题教学贯穿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三个环节,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对一道热力环流地理习题的讲解,例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
【例题】图1为某城市地区城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显示该地区0米与高空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
C.c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
【解析】1.从题干中得知,图1是城市风的热力环流图,因此判别城市的位置为解题关键。通过图2可得知,近地面气压值低则该地垂直气压差小,反之则大。结合城市风热力环流示意图可知,城市较郊区气温高、气压低。因此乙地为城市,图1热力环流为逆时针方向。①为近地面高气压,②为近地面低气压,③为高空高气压,④为高空低气压。所以该题选择A选项。2.由第1题结论可得,气压值①>②>③>④;根据大气水平运动规则,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北半球气流向右偏移,南半球气流向左偏移,由此可得出a,c处气流为水平方向,其中a为偏西风,c为南或北风;b为下沉气流,d为上升气流。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本题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
本习题考查内容为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简单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从综合思维角度,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材料或示意图,综合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实践力角度,要求学生根据简单热力环流原理解读地理案例,呈现出局部地理环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2.习题选题依据
一轮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承担着梳理各章节基本知识、理解基本原理、明晰基本方法、训练和掌握基本解题技能的任务。习题在训练学生对地理知识及体系的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基本解题技能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笔者基于“为进步留足空间,为高考探索方向”的一轮复习习题选择理念,在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后,选择难度中等的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城市风,拟通过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思维的迁移和生活化的地理应用。
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回顾“简单热力环流及其三个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知识点后,展示本节课堂习题,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经课堂调查问题呈现如下:
1.审题不清,产生错误
审题包括题干审阅、图像认知、设问理解及选项甄别。本习题中,学生对题干中“垂直气压差”理解出现偏差,理解为“垂直高度气压分布”;将图例中“距离(千米)”理解为距离某城市或者某城市中心的距离,在错误信息引导下做出错误的判读或者错误性选择。
2.知识混淆,思维固化
部分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将“想当然”的概率事件固化成“必然”事实,结合训练的时效约定,形成理解偏差。如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将所有“大气环流”的成因等同于“热力环流”;或简单地将“热力环流”内容的考查方式默认为试题一定会呈现完整的环流模式图;或将图2中曲线理解为等压线(面)等。
3.基本功欠佳,应用意识困难
地理基本原理、核心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本习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简单应用及大气水平运动中风向的判别。学生在习题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会出现三种类型问题:一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基本原理的遗忘;二是对简单热力环流的具体应用不够灵活及对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混淆;三为以偏概全,能从整体上理解热力环流,但在呈现其中某一部分时,则难以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辨析;四是不能举一反三,当教师提出“湖陆风”“季风”“热力环流影响的天气或气候特征”时难以把握。
1.对核心知识点与习题训练关系的把握
课堂习题训练不能脱离对核心知识点的处理。一轮复习的第一要务是承担各章节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因此知识点的梳理应优先于习题的训练,习题的训练可检验或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核心知识点的呈现离不开对逻辑性、综合性的把握,同时也包含对知识点的局部分析和盲点解读。如简单热力环流的过程、高低压产生的原理、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及对气候或天气的影响等核心知识点。
2.对习题选择与设计的把握
教师对习题的选择应立足于对核心知识的把握与学情分析。一轮复习的习题是学生对核心知识二次学习后的练习、训练。因此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应重点把握梯度式、追问式异质性的习题(问题)链,在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中用核心知识直接应用,给学困生“送去”鼓励,用核心知识的梯度、难度变式给进步生“留足”空间。
3.对习题品质培养的把握
习题品质的重点应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课堂习题品质的培养则是地理核心素养达成路径。课堂有别于考场,考场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而课堂习题品质主要表现在训练学生习题心理准备、形成核心知识体系概念、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对教材的“空白”与试题“补白”的把握
学生知识盲点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地理教材篇幅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及地理实践力达成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材篇幅的有限性,也使得教师在教材“留白”与教师“补白”之间周旋。
(1)概念理解偏差。
“简单热力环流”其概念突出“简单”“热力”“环流”三个维度。“简单”对应的是自然界的复杂性,因此该环流多出现于单一性或小尺度的地理环境中。“热力”即是对环流形成的原理进行分析,亦是对后续教学中“动力”因素进行区别。“热力”是下垫面“冷和热”或“冷热不均”的概述,亦是“同一高度”“热胀冷缩”等教材“空白”补白的起点。“环流”是从整体性的角度阐释大气运动,其尺度的大小、影响范围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教材后文全球性大气环流打基础。
(2)地理原理再认识。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重点突出物理“温度”与“密度”,因为气压高低的核心因素是气体分子动能和密集程度状态。教师需对大气运动原理中空气柱、数理逻辑认真解读与分析,方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热力环流成因、等压面的变化趋势、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并能区分后续学习中的“动力环流”。
(3)理论与实践迁移。
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获得地理认知、情感体验及迁移应用的过程。地理学科教学倡导“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中的生活”。热力环流原理及形成过程教材中容易读出,但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热力环流范畴、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热力环流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举例填补。
1.教师导学,助力学生核心知识逻辑构建
核心知识逻辑的构建是地理习题教学的前提。学生通过对核心知识推理过程的掌握构建主动理解的过程,改变学生误以为地理学科学习的核心是机械背诵的“思维定势”,从而改变部分学生“重背诵”“轻理解”的学习误区。习题教学中教师以“课标及核心素养要求呈现”为基础,通过思维导图形式阐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数值分析及典型应用”,构建学生核心知识逻辑框架。
2.习题呈现,核心知识精准练与迁
(1)核心知识简单呈现——给勤奋者送去鼓励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B
本题的选择突破高一新课学习中“简单热力环流”的基础应用,图例结合经纬度呈现立体空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近地面、中间层、高空等压线(面)变化趋势,提升学生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这一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判读。
(2)核心知识变式呈现——为进步者留足空间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冬季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为
( )
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
②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
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
④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
( )
A.甲流向乙 B.乙流向丙
C.丙流向丁 D.丁流向甲
【答案】1.D 2.A
本题拟通过热力环流的应用——山谷风的抽象呈现,纠正学生日常习题中的审题不清及思维固化问题。基于学生绘图能力的偏弱及常规测试中绘图题的偶发性,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对等温线判别的同时,通过手绘图训练,在生成性教学中力求选题的精简与考查范围的扩大。
(3)核心知识局部呈现——为扫盲提供可能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低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图完成下题。
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答案】D
本题以高考题再现的形式给学生传递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及试题的呈现形式,提醒学生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不能以偏概全,亦不能一叶障目。要以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
(4)核心知识地理实践力考查——为高考探索方向
图1为中亚某地区绿洲分布图,图2为该地区某荒漠与邻近绿洲近地面气温差值日变化曲线图。
图1
图2
说明绿洲与邻近荒漠之间近地面大气的运动状况,并分析其对绿洲的有利影响。
【答案】近地面绿洲气温低于邻近荒漠,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荒漠气温高于邻近绿洲,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的风从绿洲吹向荒漠。
有利影响:绿洲气流下沉,抑制水分蒸发;通过近地面的风将水分输送给邻近荒漠,利用邻近荒漠植被的生长,形成绿洲外围生态保护带。
本题以地理实践力为选题目标,训练学生综合思维,扫除盲点、阐释地理命题的“小切口、纵深入”的地理试题命题观,最终完成热力环流核心知识系统、整合、理解、运用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