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中谈到“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这一重要原则,着重指出“学生能够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这段话对历史二轮复习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与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相比,二轮复习应侧重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升的关键不仅是专题下基础知识的再整合和不断地刷题、讲题,还应包括对考查方式的进一步研究。从内容上看,《课程标准》把“情境”的类型分为四种,即“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这四种对高三历史课堂教学和选择、命制题目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的情境,以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助力二轮复习。
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方面,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问题,如对史料、历史叙述、史论等的问题。随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复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历史结论或史实间的联系将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教师在二轮复习的备课中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境将会提高师生的课堂效率。
笔者在复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前,把学生的问题梳理、汇总,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和自行翻阅有关书籍,最终将一些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命制题目,并交由学生完成,以期达到复习强化的目的。例如,有的学生提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有何区别?笔者设置如下试题,引导学生解答相关问题。
例1.(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中山:“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做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
——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问题:结合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有何区别?
答案:陈独秀等人的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的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的内在精神的探讨。
结合材料中的“成立民权政体”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前,孙中山所谓的“民主”是从国体、政体等具体的政治建制层面探讨的;从材料中的“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民主”是转向民主政治的内在精神的探讨。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从学习情境的角度,注意积累学生平时练习中的高频易错点,精心挑选或者编制一些题目进行巩固。例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学生的高频易错点,笔者设置选择题如下:
例2.(原创)联合国会员国的会费承担是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结合下图,可以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的是 ( )
联合国常规预算分摊比例(%)
A.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形成
B.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呈现
C.多极化格局已经正式形成
D.多极化发展趋势大大增强
此题考查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数据显示出中国实力在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大大增强的特征,故D项正确。通过学习情境把握学生的高频易错点,可在二轮复习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相关知识的能力。
《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材料、新情景”具体指哪些方面呢?二轮复习期间,大量习题让人应接不暇,按什么标准对题目进行筛选、改编或命制呢?笔者认为,生活情境、社会情景和学术情景能够较好地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博物馆时遇到的问题。
例3.(2018·江苏卷·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 (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题中的“高脑油”符合生活情境,是个人或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可以通过长辈的回忆或查找博物馆、档案馆的票证和记录的方式进行了解。本题考查的是史料实证问题,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故C项正确。
从历史的叙述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列维在《三十年后反思微观史》一文中指出:“微观史并不排斥宏观叙事,对小范围事件或人物的历史的关注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一般真理的探寻……微观史并非是通过观察一般的社会背景来抽象出历史事实,而是尝试通过对个案的细致研究,设立一系列基础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使我们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部分性地保留包含全部真相的重要细节片段。”因此,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类似“高脑油”“粮票”等和过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正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历史组成了历史的长河,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把千千万万个人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对于忙于备考的一线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①选择试题时应多关注微观叙事的题目,通过“微观”人物窥探大的“历史背景”。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时空观念的要求,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②教学中应用好个人回忆录。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收集“老兵”的故事,由学生亲身经历获取史料的过程,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史料实证观念。将老兵的口述或回忆置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构建对抗日战争的解释,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查,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或某一国际问题、网络热议中的历史背景问题。
例5.(2019·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该题目将“拔河”的社会风俗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探讨,让人感觉较为亲切、有趣。结合题中“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会想到唐朝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故C项正确。
高考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史的视角考查基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变迁,但高中教材中较少谈到相关内容,高考命题人恰好抓住这一“盲区”,对“社会情境”大做文章。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进一步明确当今中国或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扶贫、医疗、教育、环保和就业等问题;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密切相关的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③分析中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学者等对某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
例6.(2019·江苏·24·A)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该题创设了学界和政界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学术情境,主要体现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观点。二人都十分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分别从传统文化和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中寻找变革依据。
由此可见,了解学术动态是教师二轮复习中必须要做的工作。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才会有高效的复习,这样才能使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因此,有必要关注相关历史教学的杂志或历史学术界优秀的微信公众号,提高教师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除“学习情境”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指导外,其他三种情境对教师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均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总之,用好情境分类、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既能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