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是一种思维过程,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就历史学科而言,概括即结合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并用简明扼要的学科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历史学科的概括能力,从表面来看,主要体现为对语言文字的归纳、提炼能力;从实质来看,体现为对人类历史发展认识的一种概括性思维。
概括能力是高考的基本考查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纵观2010年以来的全国卷可以发现,选择题题干中的“表明”“说明”“反映”“可知”出现的频率极高,这说明高考选择题要求学生能对材料主旨形成清晰的认识,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材料题中,设问直接涉及“概括”的多达80多处,如2019年全国卷Ⅰ中的“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等,这是对概括能力的显性考查,而“说明”“简析”“概述”等是对概括能力的隐性考查,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由于概括能力的不足,部分学生在处理选择题时,脱离材料主旨,对试题解读错误;在解答材料题时,出现照搬材料、机械呈现教材知识的现象。如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成为令众多教师苦恼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研实践,浅谈提升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应在试题讲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提取有效信息是进行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有效信息中包含需要进行直接概括的对象及用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桥梁。
例1.(2019·全国卷Ⅰ·41)(节选)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直接概括出“科技水平提高、投资大幅增加”等答案要点。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2002年”“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信息可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进行概括,从而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答案要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提取信息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答题术语等,如变化、特点类试题常用的术语和原因、影响类试题常用的概括角度等。
表1 概括特点类试题常用的术语总结
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教材,因此,教师应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以教材为载体,设计概括类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概括意识。
高考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素材,向学生提供培养概括意识的平台。除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大胆利用教材设计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概括意识。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前言”部分命制如下试题:
例2.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当时中国(C )
A.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B.农业水平领先世界
C.早期农业已经出现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前言”中的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学生对材料主旨进行提炼,锻炼其概括能力。再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页有如下表述:“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本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从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入手,可概括得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论。
在传统的历史复习中,概括问题的设计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结论形成过程的培养,而这在培养概括意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复习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对概括能力的提升。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中,关于唐诗的相关描述多达370字,其中,第一、二句体现了唐诗的地位及其繁荣的原因,余下的大量篇幅则围绕唐诗的内容展开。在二轮复习中,如果以知识为立意进行问题设计,此处往往成为掌握唐诗文学常识的阵地,对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甚微。如果教师以材料内容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概括类试题,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盛唐时,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人教版必修三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作品众多;名家辈出;形式、风格多样;体裁广泛;推陈出新;具有阶段性特征等。
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出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加重要,教师不应在答案的具体内容方面“斤斤计较”,而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方面“大做文章”。
概括能力的提升要立足于思维的转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组织答案方式的转变。提问与回答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即未从思路或角度方面思考,而是机械照搬教材的大段表述,不会以概括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调动。要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回答文艺复兴的意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思想、科技、文艺、经济等角度进行思考,这种意识的培养是提升概括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表现为对逆向思维的使用。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以各种结论性的知识为依托进行概括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百家争鸣”、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概括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背景,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概括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家推动了新思潮的出现。
除了试题训练与教材渗透,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或活动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概括兴趣的资源。在丰富多元的信息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大胆选择严谨的情景材料应用于教学,如政府官方网站中的重要文章便可作为训练概括能力的素材。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我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农业再获丰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
嫦娥四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设立6项专项附加扣除。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力度,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棚户区住房改造62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
——摘编自李克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2018年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2 1978—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成就简表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成就包括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建设成效突出、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城市化稳步推进;
原因包括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加入WTO的影响等。
以上问题以文字和表格素材为主,教师也可以拓宽选材范围,向学生提供其他类型的素材,如向学生提供多幅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概括其变化并分析原因,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根据视频呈现的信息进行概括。除了历史问题方面的概括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概括课间操存在的意义”“一句话概括四大名著”等,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其概括思维也会获得相应的锻炼。
总之,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教师立足学情,从教材内外精选情景素材,巧设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