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熙
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场革命,它正在对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并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这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应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就业带来的影响。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多年历程。其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仅仅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以及80年代后的人工智能热潮期,也经历过70-80年代的沉寂期。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算法、算力和数据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热潮期。建立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自动驾驶等领域走近真实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实用价值。
在人工智能大格局中,机遇是主旋律。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其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2016年,人工智能入选“十三五”新兴产业规划。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寻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现实影响?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有助于大家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德纳(Donald Knuth)曾如此评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几乎已经在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在解决无明确规则和目标的问题方面,人类可以依靠灵感和直觉产生创造性的思路,而机器却望尘莫及。计算机可以高速执行许多实际任务,但它都只是在通过预先设计的算法执行程序。机器翻译一直以来不尽如人意,说明日常语言总是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很难被形式化和理论化,无法被计算机掌握。人类的心智活动运行得如此流畅,以至于我们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直到人类尝试运用新科技解释其运行机制时,才后知后觉地对它复杂精密的结构赞叹不已。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曾指出,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也许可以赢得棋局,但它却不懂得避雨。人类在不同概念间切换时,可以迅速搜索到所有可用的知识,但计算机只能精通一行,无法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当然也就无法驾驭日常对话中的各类问题。虽然简单算法功能强大、极具诱惑,但仍缺乏一些东西,也就是“常识”[1]。
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在于具有意识的反思能力,而不在于处理数据的能力。因此,这意味着哪怕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强过人类很多倍,但因为其不具有反思能力,仍然与人类有很大差距。反思自身系统是人的最高级能力,不具有反思能力的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无法超越人的能力。
在涉及到大数据和大量运算的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大展身手,流水线工人、银行出纳员、电话推销员以及金融分析师等职业可能会被取代,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理解复杂的语境环境,如识别人类的情绪、感情和动机等。此外,直觉、常识、反思能力、综合分析决策能力、跨领域类比联想、对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难以逾越的鸿沟。设计师、艺术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等更多需要人类判断力和创造力的职业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职业。
技术进步往往会导致工作形式的转变。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当大量汽车取代人力车的时候,很多人力车夫顺势而为,去学习驾驶汽车和制造汽车配件,从此造就了无数伟大的企业。人工智能时代亦如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会替代人类的一部分工作,人们的工作被替代了之后,很多人会选择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原来的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为新的形式。从以往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量创新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造就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市场,在各种领域建立新型的人工智能产业模式,程序员、算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研发工程师等受到人工智能辐射的相关岗位需求在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力量,更好地感知整个世界,体验人生的各种可能,为每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2]。人工智能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大的自由与更加个性化的人生体验,人工智能与人类协作互助才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
机器是由人设计和制造的,程序是由人编写的,机器的输出也需要由人来完成最终的价值审度和伦理调适。我们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在本质上还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工具,不要期望人工智能系统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人的参与对于机器系统而言是无条件的,人居于最终支配地位,在“人机协同发展”技术路线的指引下,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