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雨课堂在新闻传播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11-17 23:38莫光木吴献举
新闻前哨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闻史课堂教学课堂

◎莫光木 吴献举

中国新闻传播史和外国新闻传播史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这两门史论课程知识点繁多,理论性较强,内容又相对枯燥乏味,“加之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1]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清华旗下在线教育品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 其理念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PT 和微信, 搭建起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间的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这种全景式的教学理念可为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一、雨课堂有助于完善新闻传播史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大学课堂学生只在课堂上能见到老师, 因此教学活动也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 随着信息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手机和微信等通讯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中间普及。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将学生从“低头看手机”的学习状态中扭转过来,不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让学生在课前及课后保持学习状态, 是高校教师需要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雨课堂具备的诸多功能可以实现新闻传播史学习“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贯通,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大大的延伸和拓展, 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发布课前预习任务

雨课堂的“发布公告”、“上传试卷/手机课件”等功能可以提前发布预习任务,将课堂向前延伸。这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会在课前预习PPT中发布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纲,并插入相关慕课资源,如在《外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推送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的《外国新闻史》、暨南大学蒋建国等老师的《新闻传播史》等慕课,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又如在英国新闻传播史这一章的“预习公告”中给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英国王室的历史、 现状以及英国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阶段的相关新闻,进而了解王室与政府的关系,为课堂上讲解及讨论英国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做好铺垫。这样不仅让学生带着任务提前预习,还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拓展课堂教学活动

以往的新闻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在课堂上听课,以“输入性”的接受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既单调乏味,又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即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总的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教师的授课中来,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因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雨课堂基于实时课堂及“线上”互动,使得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雨课堂正是基于此开发了多种题型的当堂练习。雨课堂通过插入“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投票题”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更好地检验学习的效果。 以选择题为例,教师只要在PPT 上插入试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送题目,学生即可在手机端完成答题,教师在收题后,学生的答题情况柱状图便马上呈现出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目了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发布主观题,教师在课后进行批改,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每种题型均有限时作答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注意力。

(三)协助课后解惑答疑

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又较为紧张,通常课堂上的教学进度相对较快,这样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一般来说,即使课堂上有存疑的地方,学生在课后也一般甚少与老师主动联系答疑解惑。 雨课堂的“不懂”、“私信”以及“留言”(可匿名)等功能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设了一条学沟通的渠道,而且这条渠道可明可晦、可显可匿,有效了避免了学生的“不好意思”、“不懂装懂”。学生在学完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在理解得不够透彻的PPT 相应页点击“不懂”或者通过“私信”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及时将学生点击“不懂”的情况进行汇总,以便在下一次课堂上再深入讲解。

二、雨课堂有助于翻转新闻传播史教学课堂

以往的新闻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在课堂上听课,以“输入性”的接受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既单调乏味,又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即使在课堂上老师殚精竭虑提出问题,同学们或碍于情面,或羞于启齿,互动的效果通常比较有限。 雨课堂提供了较为多元的课堂互动功能, 为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通过“弹幕讨论”、“投稿”等功能,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随机点名” 又有助于维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

最新的雨课堂4.0版本还具备词云生成功能, 就一个问题开展弹幕讨论生成词云, 学生所发表观点的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率均能详细统计出来, 既可以在讨论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又方便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比如在学习民国时期名记者的内容后, 笔者发起了“如何看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的讨论,从生成的词云看,“新闻”、“底线”、“坚守”、“职业”、“真话” 成为讨论的高频词,也从中能够洞见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弹幕讨论”和“投稿”等功能不仅限于文字讨论,学生还可以上传图片、短视频等,既方便又直观,也有利于将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轻松实现课堂翻转。

三、雨课堂有助于教师全程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前所述, 雨课堂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插入习题,以随堂练习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 雨课堂不仅解决了课堂上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 教师端的课堂数据统计更是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了依据,每次课结束后,雨课堂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答题时间等统计出三位“优秀学生”及三位“预警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红包”对名列前茅的学生予以象征性的鼓励,也可以通过“私信”的形式对“预警学生”进行辅导。 既体现差异化发展,鼓励先进,又起到关心促进后进的作用。

除了课堂上的实时了解, 雨课堂还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依据。如学生对教师发布预习PPT 的完成情况,包括已完成的学生名单、已查看的学生名单、未查看的学生名单等均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一方面起到对同学们完成预习复习的提醒作用, 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更公允的评价。

不仅如此,雨课堂也会对学生每次课的课堂参与,如签到方式、签到时间、投稿次数、弹幕次数、课程表现加分、累计得分、总分等生成Excel 表格,发送到指定邮箱,方便教师在课后复盘每位同学的表现, 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雨课堂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授课辅助手段,除上述的粗浅尝试外,还有“讨论区”、“课堂分组”、“教学设计与备忘” 等等诸多功能有待探索。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意识到,雨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史的兴趣,丰富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史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还需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注释:

[1]吴献举:《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新闻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第5期

[2]孙金峰:《高等教育“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技术霸权及其问题》,《高教论坛》,202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新闻史课堂教学课堂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媒介生存: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思考
新闻史教学如何贴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