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格局下文艺批评的主要类型

2020-11-17 07:33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反响文艺受众

周 星 姜 丹

当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当我们的创作开始面对越来越泛众的群体,当我们的文艺作品已经成为大众和互联网相交织、实体和虚拟世界相关涉的产物的时候,文艺评论理应有更大的实施的场域和价值的体现。以下将从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复杂性以及新境况下文艺批评的新要求等方面对当下文艺批评的新发展、新特征和新方向做出讨论。

一、创作与批评的微妙关系

互联网时代和书籍时代的传播差异显而易见,一个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引起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度都绝非以往可预见。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现实并且谨慎地判断作品,从作品出发,看待它的社会影响。

1. 现实关系产生环境

在语言传播时代,艺术作品仅仅触及很少一部分人的人际影响。在纸质媒体兴起的时候,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于阅读的个体性和相互称颂谈及的相对有限性之间。创作与其实际影响之间的延续性或延迟性,会提升创作,使其有更久远的影响。直观的视觉电子产品出现时,大众性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等使文艺创作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局面。此时对于公众视野下的视觉艺术产品的认知,就必须要有比较明确的批评。

互联网时代迅捷的传播,几乎抹杀了不同年龄层读者群落的差别。互联网文化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的纸质文本的电子阅读,更有影像作品的视频观看,再加上其自身产生的各种媒介,就形成了叠加式的受众反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观赏和评价,于是创作和评价之间就产生了新的关系。由于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它更大程度上超越了纯粹的文艺作品的阅读群落所承担的创作动因,要为更多的甚至超越国境的人们所接受和评价,甚至于超越文艺创作的界域,更广泛的和媒介传播、新闻传播、信息传播混为一谈。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论语境超越了既往的只限于自身国家或者时代潮流的认知评判,变成了一个有更大因素的世界。于是,我们要开始适应这种评价的难题,静下心来而不是简单地论辩是非,这已经是艺术评论必须郑重看待的问题。

2. 创作评论各有难度

创作看似随心所欲,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其实基于对世界的认知和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必然有一个精神层面不断反刍凝聚和抒发的过程。创作的动因和激情投注在文字上,也就凝聚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理解和态度。艺术创作的最大难度在于,要产生复现现实却超于现实表现的个人情感思想的投射,但同时又要辐射更多受众阅读者的心灵和精神需要。即便是一个为自己而写作的对象,面对受众时也意味着要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和社会大众理解之间的呼应性。创作的难度也就在于如何在对现实的反应或者生活的表现中保持立场和观念。无论用如何宽容的态度判断一个作品,评判者都必然会在作品价值和影响社会人心方面提出要求。

相对于创作者而言,批评者仅是对作品的再阐释。艺术评论应该在理解层面的认知和超越层面的评价上具有兼容性。批评者应该是理性的、有约束力的,不能脱离开创作本身谈作品。一切都要以创作为基础条件,批评者的写作也是创作,应该有更高的理解悟性,知晓创作背后的因素和创作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响。批评者既需要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角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必须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批评是基于创作者的作品,不能无所顾忌地肆意发挥;另一方面,批评又要坚持原则不能随和俯就。创作可以以情而动人,但批评要以理服人,既要对创作者负责,也要对作品传播效果负责。

二、当前文艺批评的主要类型

当前,文艺创作、文艺传播以及文艺批评所面对的现实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批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其一,对象性-阻断式批评。在传统的认知中,文艺批评的基本职能是对于具体的创作作品,或者是对象性的创作潮流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评,以利于创作的提升,帮助受众认知作品,从而更好地繁荣文艺。尽管文艺批评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和方式,但都要聚焦于作品本身,揭示创作者内心更深处的认知。这一切皆需基于作品文本,忠实于文艺作品本身去解读而不可曲解,更不能无的放矢地用一大套道理侃侃而谈而漠视作品本身。所谓“对象性-阻断式批评”,一方面是指应针对作品、文艺对象进行欣赏、分析和批评,而不是拿主观的意念和认识套用在作品上。辨别批评者高下也正是看其对于作品理解的深度,及其批评是否准确到位。那些尊重艺术创作本身、理解体悟创作的艰难、为创作更好的作品而进行的批评,其出发点也同样属于“对象性-阻断式批评”。另一方面,当作品和现实有比较重要的关联时,强行不顾及其受众影响,只是就作品本身和创作者自己表述的初衷来进行评价,则忽视了作品文本涉及的因素,罔顾其社会影响。在面对已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的现实创作时,评判作品依然斤斤计较于作品本身而忽略它的广泛式影响,就有可能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缺乏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认知。

其二,泛众影响-涟漪性批评。当作品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时,文艺评论会触发不同意见,从而形成一波一波的冲撞荡漾,不同意见的交锋造就了涟漪式的批评。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的迅疾和宽泛,作品更有可能引发社会政治影响,从而更强烈地影响世道人心。这在以往都发生过。比如,电影《人生》引发的男女情感的争议,《乡音》带来的关于妇女社会角色的辩论,都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这里的社会影响,实际上仍是促发人们内心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矛盾和拓展的影响,因此对于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人到中年》《邻居》等也都因呼应时代变化,引起了社会反响。上述文艺作品不仅在创作和社会中引起反响,也因为争论辨析而产生了波澜式的反响。在这个触发涟漪式的认知和评论之中,文艺作品的确发挥了巨大功能,使作品和时代潮流之间发生隐约波动,勾起了人们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关于内心解放和命运自觉的重要认识,有助于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

其三,叠加性-飓风性批评。当文艺作品出现了和时代发展、国家和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巨大反响,当创作在互联网弥散而与批评彼此碰撞从而造就广泛社会关注,批评和反批评以及再批评的缠绕就会愈演愈烈。评论也超出既往的针对性而更多地反映维护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撕裂。这与以往只针对作品的评论和围绕作品的争议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面对评论涉及的作品所酿成的社会事件,我们必须指出,事实上是有人拘泥在阻断式反应,即声称就作品而论作品并捍卫作品创作的权利,由此阻断关于这个作品事实上所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时批评需要清楚是站立在社会巨大的反响面前,还是只站在阻断式的作品本身独立性上,是放眼更长远、更大的作品的社会反响,还是舍弃其影响进行孤立性评判。而当社会发生巨大撕裂时,有的人强调创作本身的价值,实际是借作品浇自己心中块垒。此时,是否要挖掘作品创作的动因并指出其影响,是批评需要思考的问题。固然不能无限上纲地挑剔,但无视社会反响和漠视作品自身,也是不可取的。

三、新境况下文艺批评的应对之道

面对当下复杂的环境和文艺批判生态,我们对于新境况下的文艺评论提出一些适应形势的应对之道。

其一,坚守主流价值观。文艺创作尽管是个人行为,但是在新的时代,已经被互联网所改变,单纯的个人行为在互联网的赋能下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传播效应。所以文艺评论创作的基点应该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制度的基本认知。面对世界复杂的情况,文艺创作即便不直接关涉社会大局,也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文化事业的蓬勃向上。最根本的是文艺创作要对于人心、人性有正向和积极的影响。即便是揭露不良现象,也要出于让世界更美好这一目标。对于文艺批评来说,这是必须坚守的精神。评论应该看到作品创作的诚心和初衷,为创作的出色之处喝彩。同时,也应要求文艺创作必须站在国家和文化精神健康正道上,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世界观为其提供方向指引。

其二,充分利用但不滥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文艺评论者要意识到,对创作的理解以及对创作的评价,都不仅仅是针对单个的作品,而是要针对更大的世界发声。文艺评论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既要忠实于创作的原意,又要清晰地看到创作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特别是针对互联网事件的文化评论更要慎重,既要顾虑到对作品本意的评价,又要引申出对社会有利的认识,坚持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评论的独立性在于它有坚定的立场,不迁就创作中的得失也不俯就互联网上各色不同动机的评价,对作品保持清醒的分析,对评论所传播的范围有明晰的认识以及鲜明的价值观坚守。

其三,批评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态度。互联网条件下作品可能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提醒评论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态度。互联网世界的评论是多样且独特的。既往的评论只针对作品,是为了让创作者能看清意味,得以从旁人角度或者文艺大势的角度理解创作。尽管既往的专业评论也会对其他人的创作给予指点,但是所涉及的面是相对专业和狭隘的。当下的文艺评论则有可能激起不同文化程度和各式各样领域的人们的反评论、争议以及辩驳。因此,使用广大受众能够理解的评论语言,用大众文化能够接受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地评价作品,同时对受众可能会遇到的理解难度有所预判,做好更深入的答疑解惑,这并没有偏离文艺评论的基本宗旨,而是体现了文艺评论的善意,有助于提出对作者、对社会、对文艺全局发展都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其四,文艺批评要凸显个性和特色。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应凸显自己的个性特色,抛弃官样文章,增强受众的信服度。互联网时代给文艺创作的传播和评论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受众群落积极参与文艺评论,和专业的文艺评论之间构成了互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多时候,场域区分和话语体系差别使得分界明显,专业文艺评论被忽略。互联网低门槛化的大众评论则更注重于自己的发声,网络大V所引领的力量有时会淹没专业的声音。专业的文艺评论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对于文艺创作给予指导,对于文艺价值的认定产生更强的影响力。而此时,文艺评论在观念上、表述语言上、评论的样貌上都应该作出比较大的改变。在观念上绝对不能简单地高高在上、为上为尊,而忽略广大受众对于文艺评论的需求,不能只依政策阐释而走却不知晓大众的期望,而要关心文艺评论的受众趣味和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对作品进行切中要害的评价。应更积极地介入网络,而不是与网络隔绝。庞大的网民群体对文艺创作的认知和彼此之间的评论,不应被专业的文艺评论者所忽视。专业评论者应用网民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到网络媒介的评论之中,以有亲和力的论述,来影响网络文艺的评论。尽管主流的文艺评论和大众的文艺评论必然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庞大的网民群体不关注主流文艺评论,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更广大的受众而言,面对网络上的众语喧哗就只能随波逐流、无可奈何。因此,专业的文艺评论进入网络并且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作为专业评论者的责任所在。

其五,强调文艺批评对于审美的积极作用。审美的认知是文艺评论的第一要素,让文艺的创作朝着审美的方向走,才能使其具有更多的内涵力量,而不至于走入歧途。文艺评论注重审美层面,给予社会独特性影响,是其专业水准的体现。评论注重艺术文化的审美内涵,也有助于提高大众对于文艺评论的认知。我们既要让专业的文艺评论和大众对话,也要让彼此有更好的交流,同时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除了把握主流价值观,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以及理论表述,在此基础上对大众产生更多的亲和力和感知力,主动参与到网络上的文艺评论之中,迅捷丰富地表达自己对文艺现象的态度。在其中,也能够凸显文艺评论的自身价值,不仅是洋洋洒洒的理论阐释,更有对文艺评论对象的独特审美感知。审美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专业文艺工作者能够施展自己的优势所在。文艺评论具有眼光视野的同时,也要充满感人的力量,才能具有情理并重的说服力,这也是专业文艺评论在网络时代保持独立性并发挥自身作用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文艺创作已经不能像以往纸质时代那样只限于某种媒介,而是成为一经发表即可触碰社会大众的存在,其与受众产生最密切的联系,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反响。当艺术创作已经具备超越了艺术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事件的时候,文艺评论必须在新的理论和认识下,积极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及其影响场域复杂多元的变化,必须坚守艺术的评论观和艺术审美的价值观,不断改进创新,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反响文艺受众
1942,文艺之春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向邮递员道谢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党建“促学风 带就业”的学生工作思路探索
曲艺受众分析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节日畅想曲
汉-蕃语族:德里姆的假说及其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