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材上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设置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天早晨,我刚走进二(1)班教室,学生小晴就乐滋滋地端着一盆蒜叶叫我看:“老师,快看!我养的蒜叶长高了!”看着小晴兴奋的表情,我的心情也激动着。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的课本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道实践题:在盛有少量水的盘里放一个蒜瓣儿,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蒜叶的生长情况。在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我事先养好的蒜叶,并向他们介绍了养蒜叶及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回家培养。不过,我猜想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可能性不大,一来要看家长配合与否,二来二年级的学生对一个事物保持兴趣的时间不长,缺乏耐心。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小晴做了,而且坚持了下来。
上课了,我把小晴养的蒜叶放上讲台,还没等我开口,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老师,我也养了,但是还没发芽。”“老师,我养的蒜瓣发芽了,但我只观察了两天。”“老师,我养的蒜瓣怎么没有小晴的好啊?”
是啊,只有当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做,学习亦是如此。看着长高的蒜叶,我仿佛看到了长高的孩子们,他们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我养的蒜叶长高了”这一故事源于课本的一个实践操作题:养蒜叶,观察蒜叶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通过这一来自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活动,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在组织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前,我就考虑到了会导致活动失败的两个因素:一是家长的配合度;二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一开学,我就先在教室里养了一盆蒜叶。看着蒜瓣慢慢地长出绿叶,并一天天长高,学生感到很新奇,每天都会跑去生物角观察蒜叶的变化。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养一盆蒜叶呀?”我回答:“蒜叶绿绿的,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教室,漂亮吗?”我没有把养蒜叶的真正目的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在蒜叶一天天长高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掌握养蒜叶的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毅力和恒心。
在教学本内容时,教师通过养蒜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的自主活动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兴趣、意志、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全面把握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教材是课程标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话题和依据。为了使数学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每个教师在学期初至少应通读所教年级的整册教材,对照课程标准,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合理安排好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材集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第一,测定方向;第二,了解你的朋友。“测定方向”属于动手操作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测定方向,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方向的认识,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辨认方向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精神。“了解你的朋友”属于活动体验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感受数据蕴含的丰富信息,获得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所有教材中的这些“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师在学期一开始就应该熟记于心,全面把握,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应从多方面考虑,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真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以实现这节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想使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能有序、有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活动前准备要充分。在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便组织教学,使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例如,“用筷子夹玻璃球”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收集数据,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积累一些数据分析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准备工作如下:每组准备好秒表、筷子、盛玻璃球的容器,以及足够数量的玻璃球;教会学生使用秒表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学生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以便让他们在活动时各司其职,充足的准备工作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第二,活动时组织要到位,尽管在活动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学生在活动时还是会出现各种偏差,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时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测定方向”的活动时,由于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学生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分散注意力,忽视所应进行的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
第三,活动后要及时反思。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通过本次活动,我懂得了什么?”“通过本次活动,我学会了什么方法?”“在本次活动中,我有哪些得失?”;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如“在本次活动中,小组成员的表现如何?”“我们打算如何改进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把活动的收获与体会以数学日记或数学小报的形式记录下来……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活动经验教训,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
寻求其他课程教师的协助,让活动进行得更有效。“综合与实践”并不只局限于数学课程的内容,还包括其他许多课程以及生活中的内容。如果实践活动课能取得其他各科教师乃至家长的协助,这样的课堂会更吸引学生,这样活动的作用也会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在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时,我与美术老师协商后,不仅让学生用指南针测定了校园的方向,而且让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仿照课本画出了漂亮的校园简单实物平面图。在进行“了解你的好朋友”的活动时,在思想与品德老师的协助下,学生在课前做了一张好朋友信息卡,写上朋友的生日、年龄、身高、兴趣爱好,课上进行统计、讨论。这样的活动既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友谊,又有利于学生规范、有序地完成数学统计活动。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觉得有趣,也体会到了数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要使“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上得有声有色,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