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闻漫画,以漫画的形式对新闻时事进行评论,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拥趸。它既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新闻体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基于评论可视化的视角,本文重新审视了新闻漫画的定位、特点,探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漫画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新闻漫画的创新提供有益经验。
新闻漫画是以漫画艺术再现或者演绎新闻事件。它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自大众报刊诞生后,新闻漫画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应用,并自成一派,成为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在新闻漫画的实践应用中,新闻漫画分为图解性漫画和评议性漫画两类。图解性漫画(也称新闻漫画配图、漫画插图),侧重对新闻报道的文字内容进行图解说明、形象展示或渲染装饰;评议性漫画侧重对新闻事实进行演绎归纳,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表明创作者的观点和看法。[1]
西方新闻学把时事漫画归为新闻评论体裁,认为漫画作者在取材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或讽刺批判或赞扬歌颂。漫画前辈方成说的“漫画就是画思想”,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出现的“新闻漫画”一词都特指评议性漫画,本文将新闻漫画放在评论可视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新闻漫画的定位、特点及发展思路。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人们获取资讯方式、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体融合的变化之一,就是从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用户越来越想花最少的时间成本来获得最大价值的信息资讯,因此更为直观、更加快速传达的可视化内容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
新闻漫画是以漫画的表现形式,对新闻时事进行评论,它先天就是一种新闻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虽然随着纸媒的版面缩减,新闻漫画的当下发展呈现式微倾向,受众群体不断流失,但是将新闻漫画重新定位为一种评论可视化产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重新探索新闻漫画的创作规律,是促进新闻漫画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新闻漫画中,创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讴歌,对假丑恶的抨击,态度明确、旗帜鲜明,一步到位地以特定画面让读者领悟创作者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漫画实现了观点的可视化。
在新闻漫画中就能以一种高度浓缩且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在方寸之间就让读者一眼看透事件的本质,比阅读文字更省时省力,更妙趣横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漫画还实现了论据的可视化。
为了增强文字评论作品的亲近性和说服性,评论作者会采用丰富的论证手法,比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等。在新闻漫画中,这些论证方法与漫画创作者常用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有着“互译”性和“相同”性,可以看作是论证过程的可视化。新闻漫画的讲道理具有直观性具象性,因此极大地拓展了观点产品的受众群体。
新闻漫画作为评论可视化产品,在读图时代本应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探讨新闻漫画日趋萎缩的原因时,有研究学者指出,新闻漫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劣势,比如信息滞后、解读偏差、功能薄弱、形式单一等。
但是,从新闻可视化的角度来看,这些缺点并不真正是制约新闻漫画发展的原因。相反,这些缺点还是新闻漫画的长处所在。因此,重新审视新闻漫画的特性,才能在推动新闻漫画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传播时代,新闻漫画最被诟病的一点是时效性欠缺。朱春花指出,新闻漫画需要较长创作周期,与同样是图像形式的新闻摄影作品相比慢了许多,造成新闻漫画在时效性方面失去了足够的竞争力。[2]有学者还分析了新闻漫画时间滞后的原因——新闻漫画需要作者收集各种素材,从新闻报道信息中进行选择性分析,再进行创作。[3]
这类批评实际上混淆了新闻漫画与新闻照片各自不同的传播功能。如前所述,新闻漫画的长处不是报道新闻,而是评论新闻。新闻漫画和新闻照片都是可视化作品,但是各自的功能、属性完全不同。新闻漫画是一种新闻评论,就时效性而言,评论落后于报道,无可厚非。相反,评论如果过于追求效率,可能会滑向某种程度的模式化、快餐化和粗糙化。
《中国青年报》时评人曹林说过,评论应该是分层的,第一时间的评论往往并不深刻,纸媒第二天的评论可以深刻和独到一些,而隔几天后的“评论周刊”再对此事的评论,可以提供更深刻和专业的视角。他针对的是传统文字评论,但同样适用于新闻漫画。
赶时效推出的新闻漫画,也很容易出现两种弊端,一是沦为文字报道的附庸,成为新闻信息的简单图解,对事实的内涵和深度挖掘呈现不够;二是表现技法上重复雷同或粗制滥造,缺少漫画艺术应有创新意识和审美价值。比如,反映“贸易保护主义”的新闻漫画,很多作品就采用雷同的表面化的图形表现形式,简单以吵架或打架的画面来呈现。这样的作品毫无新意,容易令人产生视觉疲劳,更无法实现引人深思的效果。
因此,优秀的新闻漫画作品应是一种慢新闻,其构思灵感不是来源于单一新闻报道,而是对某类社会现象的综合概括和深度提炼,再以新颖独特的漫画语言加以呈现。新闻漫画的创作过程“来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虽然其时效性并不是特别强,但是作品却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朱春花梳理了近年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发表的作品,发现除2014年以来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系列漫画外,正面弘扬、歌颂美好的评议性漫画呈现偏少趋势。[4]卢安琪(2017)分析了2011年至2015年中国新闻奖漫画获奖作品,发现负面和中性选题占比很高,有50%以上为负面报道,正面选题仅占7%。从量化分析中,两位学者得出了新闻漫画存在反面讽刺多、正面弘扬少的结论。[5]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从中国第一幅新闻漫画《时局全图》开始,新闻漫画就被赋予了战斗属性。新闻漫画就和杂文一样,有投枪、匕首之喻,具有讽刺泼辣的风格,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之功效。甚至有学者认为,当下不少新闻漫画采用说明性的新闻图解或者漫画故事等创作形式,实际上削弱了传统新闻漫画的战斗属性。[6]
上述观点的分歧牵涉对于新闻漫画传播功能的认识差异。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说“漫画是一种批评的艺术”。优秀的新闻漫画揭露问题、分析问题入木三分,同舆论监督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徐健民认为,“无论是时政漫画,还是社会类的讽刺幽默漫画,都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宣传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工具,这种表述不是简单地图解新闻事实,它应迅速及时地切中时弊,鞭挞腐朽抨击落后现象”。[7]
既然新闻漫画独特的评议功能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干预性,那么新闻漫画具备明显的批判色彩或者偏向负面选题就并不是一种局限或劣势,反而是其本质属性、创作规律的体现。
当然,新闻漫画具有批判性,不等于新闻漫画不能用于表现正面题材。利用生动有趣、简洁易懂的画风,新闻漫画也能应用于宣扬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好人好事、普及科普知识等正面选题,并实现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不同于新闻摄影对客观世界的逼真再现,新闻漫画是一种图像化的表现艺术。新闻漫画的作者通过图像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则通过解读这些图像符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在传受过程中,编码与解码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学者指出,受文化、地域、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受众对漫画图像的解释会存在差异,这种理解差异性会导致新闻漫画传播受到局限。[8]这种看法是有学理支持的。在传播学中,“选择性理解”理论的提出就是基于一项对漫画展开的受众实验研究。在实验中,不同受众对于同一副讽刺性漫画比戈特先生,就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
诚然,信息的有效传播是建立在传受双方基本一致的信息解码基础上。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受众,尤其是当下中国读图时代的受众,是充满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强,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漫画信息进行“解码”,从而正确解读新闻漫画所传递的思想和观点。
另外,传播学理论早已证明在传受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受众的主动性、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会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在解读新闻漫画的过程中,受众主动参与文本的解码过程中。“新闻漫画用形象的方式将传者的观点蕴藏在一个思维开放的想象空间……受者在开放性的解读中施展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隐含在画面背后的深层次内涵。这种让受者反复揣摩、仔细品味的对话方式往往给受者“结论自己得”的感觉,使受者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启发,并能产生深刻的反思,最终获得理性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者的观点”。
综上,相对于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无疑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需要受众付出更多的理解成本。相对于新闻照片,漫画在显性信息之外有更多的空白点,更容易引发人的想象和联想。在有效传达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满足不同阶层受众的需求,兼具文本的开放性和普适性。[9]
传统新闻漫画与报刊媒体曾经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作为传统媒体独树一帜的新闻可视化产品,新闻漫画在融媒时代理应更加“被需要”,而非“被遗忘”。融媒时代,不少传统媒体正着力构建“报、网、端、微、视”五位一体的全媒体发布平台,着力打造“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发布”的立体化传播系统,融媒技术让新闻漫画有了更多样的呈现样式和传播手段。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新闻漫画想重新回到受众的视野中,就需要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来扩大作品的覆盖面和到达率,进而开拓新的受众群体。[10]
当下,不少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出内容可读、视听结合、多平台适用、用户可互动的“四位一体”全媒体新闻漫画。全媒体新闻漫画不仅可以刊登在报纸、海报等传统纸媒上,也可以发表在“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上,还可以把新闻漫画制作成展板,在社区、街道和广场等线下公共场所举办展览,或是在移动户外媒体上轮番展播放映,从而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线上线下全覆盖。
新闻漫画的数字化已经成为现实。在业界,创作者普遍采用采用绘图软件、动漫制作软件来进创作。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新闻漫画从绘制到发布周期的大大缩短,新闻时效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漫画制作软件,普通人也能绘制漫画,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带来漫画风格的多样化,促进整个新闻漫画行业的发展。
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不仅可以逼真再现传统绘制工具的质感和颜色,还可以运用调色、滤镜、剪辑、特效等手段制作出更加丰富、立体的视觉效果。借助GIF格式的动画,Flash和滚动字符等技术,能将传统漫画的静态画面转变成可动、可听、可交互的全新视觉形式,成为新闻可视化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也将新闻漫画的视觉竞争力推向更高的水平。[11]
“评论可视化”“融媒体评论”的概念很火。曹林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认为,“融媒体评论”不应该只是一个技术概念,更应该从调整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出发,在评论生产逻辑中体现出作者与受众充分的互动性。
同样,在新闻漫画的生产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选题构图,还是作品发表后与用户的互动,创作者都要具备交互思维,考虑受众的视角和接受情况,鼓励用户对漫画进行二次传播,甚至二次创作。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漫画刊发了,单向的传播链条就基本结束了,创作者无法获得受众的及时反馈。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一旦进入传播链条,作品意义的生产和观点的对话就开始了,受众可以直接在评论区与创作者进行互动,既有对作品的及时反馈,也有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另外,通过门槛较低的绘图软件,普通用户还能对新闻漫画进行二次创作,作为自己表达观点的介质,从而延长、拓展新闻漫画的生命力。
很多传统媒体比如《前线》的“画里画外”、《人民日报》旗下的“讽刺与幽默”、《光明日报》的“时事图说”、《南方周末》的“漫画一针”等,依然保留着以专版或专栏形式定期集中发表新闻漫画的优良传统。打造新闻漫画的品牌专栏,不仅有助于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新闻漫画的舆论监督作用,也给优秀的漫画作品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展示平台,进而提高了新闻漫画的话语权。在融媒时代,如何打造、运营适应移动端的新闻漫画栏目呢?浙江新闻客户端顺应新媒体特性,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新闻漫画产品,其做法可总结如下:
第一,推出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在《精益创业》一书中,作者埃里克·莱斯解释MVP是一种可以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原型产品。在MVP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不断测试获取用户反馈,进而迭代升级。
浙江新闻客户端一开始选择国际新闻领域试水,以漫画说故事的形式评论国际事件,发现受到用户欢迎后,开始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集中展示新闻漫画。新闻漫画被称作世界语言,以趣味形象指点国际风云,既规避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又能增加用户对于国际新闻的亲近感。
第二,用户体验为导向。2019年初,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全新的栏目《画里有话》,用新媒体思维打造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传播性的新闻漫画专栏。每期内容分为“新闻标题+短评+漫画+打油诗”几个部分,漫画是其中的主角。栏目将文字、漫画等不同元素都集中呈现在一张长图上,通过长图下拉完成作品浏览符合新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在《画里有话》栏目里,漫画以GIF的样式出现,内容呈现更具动态感,将评论变得更富有新媒体特性。
除了在客户端内呈现,作为客户端重点栏目之一,该栏目作品也常常出现在启动页上,读者打开客户端就能直接查看,在碎片化阅读态势中,“见缝插针”地发挥着针砭时弊的作用。
从可视化角度来看,传统的新闻漫画是可视化产品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静态可视化形式。融媒时代,图、文、影、音全方位融入,将彻底颠覆抽象、平面、单向度的评论模式,H5、长图、弹幕、动画、视频、VR、AR……将会使评论产品的论证元素更为丰富,论证过程更加具象化,动态多媒体的“融评”将成为评论可视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传播时代,新闻漫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回归大众的视野。
【注释】
[1]丁安.新闻漫画配图在纸媒的应用[J].中国地市报人,2013(07):32-33.
[2]朱春花.评议性新闻漫画传播的问题与应对——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为例[J].青年记者,2017(11):84-85.
[3]陈益民.新常态下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形象化的评论[J].视听,2018(10):174-176.
[4]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5.
[5]朱春花.评议性新闻漫画传播的问题与应对——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为例[J].青年记者,2017(11):84-85.
[6]卢安琪.新闻漫画舆论监督功能的嬗变——以2011-2015年中国新闻漫画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世界,2017(05):33-36.
[7]郭利花.读图时代新闻漫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150.
[8]徐健民.报纸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1(22):47-48.
[9]陈益民.新常态下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形象化的评论[J].视听,2018(10):174-176.
[10]滕媛媛.党刊新闻漫画的舆论引导功能——以《前线》“画里画外”专栏为例[J].传媒,2016(22):32-34.
[11]徐健民.报纸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1(2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