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用脚底板写就的新闻。四名记者对中国粮食浪费问题,尤其是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采访和思考。在目前无数简单批评“舌尖上的浪费”的报道中,无疑是扎实厚重之作。
能够触及这样的选题,取决于采编对粮食浪费问题的专业理解。餐饮环节的粮食浪费固然不少,但更大的浪费来自于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记者能够深入不同粮食主产区展开调查,找到精准的采访对象,让受众对中国粮食浪费问题认识更进一步,也体现出编辑部整体调动资源的能力。特别是稿件的呈现,对于技术不够精准的收割设备、投入不足的收储方式、不科学的大众消费习惯促成的加工方式等形成的浪费,在产业链中如何形成一一展开,揭开了粮食浪费让公众意想不到的层面。
稿件没有停止在现象的揭示上。现象后面都有专业人士的建议,有针对政府专业部门的,也有对公众的,实际在呼吁加快建设一个节粮型社会,是采编理性建设性的表现。
□我国粮食收割环节损失惊人。图为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处水稻机收现场,一名农民在田埂旁捡拾没有被收割到的稻穗(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楠/摄)
□在湖南省岳阳市一农户家中,收回来的玉米晾晒在门前的水泥地上(2020年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楠/摄)
□农户储粮损失达8%,设施普遍简陋,虫害霉变堪忧。湖南省华容县万庾镇的农民在家中整理稻谷(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