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中统一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0-11-17 14:46陈坚,李东方,刘志新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7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方面是照搬苏联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应该说,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采取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工业化初步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很明显,譬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计划经济的老路行不通,经典著作上也找不到答案,中国该往何处去?理论和实践呼唤着突破。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共产党开始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懈探索。

突破思想的藩篱,谁说社会主义不可以有商品市场经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经济理论工作者开始摆脱种种教条主义观点的束缚,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其中一个有关经济全局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则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松动,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可以结合。

改革开放之初,较早把市场与计划并提的是陈云。1979年3月8日,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讲话提纲中写道:“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这也是陈云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计划需要市场调节”主张的重提,重在强调市场在经济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这实际上为推动计划经济改革撕开了一个缺口。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弗兰克·吉布尼等时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讲话对于打破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僵化观念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在中国搞市场经济开辟了通道。

其实,邓小平的这一次谈话,直到1990年前后才公布出来,长久不为人知。他讲此话的时候,也还是认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所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再次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没有提“商品经济”。那时还是认为,“商品经济”作为整体来说只能存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的关系表述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即“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这又往前走了一步,但“商品经济”的概念依然没有提出来。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同时,《决定》还将“计划”中的“指导性计划”与经济规律、市场调节拉近了距离。“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其他大量产品和经济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这些都标志着计划与市场互相排斥、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已经被破除。

尽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但对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究竟是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商品经济为主,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党内仍然存在争论。有人说,计划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商品经济只是附属性质;有人则说,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计划经济不是特征,应该从社会主义特征中抹掉。针对这些争论,邓小平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十分具有远见的看法。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在针对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1987年2月,也就是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一次谈到了计划和市场问题。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而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重要因素。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因为有了邓小平上述讲话,党的十三大就没有再讲谁为主,而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此次之后,计划与市场的地位开始平起平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的正式提出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了《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江泽民指出,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正确的。在总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以及学术界、理论界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和提法之后,他指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也与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在中央高层中取得了共识。

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在理论上还是没有讲清楚到底计划与市场谁为主谁为辅,各种争论并未停歇。有的主张市场取向;有的反对市场取向,说联合国统计上分类,都把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为打破这一僵局,邓小平再次出马,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991年1月28日至2月2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与上海市负责同志讲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多次谈话。在谈到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传达以后,在中央和各地没有出现不同的声音,随即形成了学习、贯彻的热潮。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1992年2号文件的名义向全党下发和传达,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开好党的十四大奠定了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按照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同时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有新的突破。

党的十四大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发展。据统计,在我国商品流通总额中,市场调节的部分已经占到90%以上。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已经不再停留于市场经济抽象地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这在理论上已经有明确的结论。重要的问题是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两方面的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这既是对改革中重大实践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认识新的深化。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一是提高市场机制有效性。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二是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民营经济活力充分迸发。三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总之,40余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China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