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创新活动存在的六大误区
——关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思考

2020-11-17 12:39:34潘明祥
中国工人 2020年6期
关键词:群众性职工群众成果

文 | 潘明祥

河南能源永煤集团积极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绩斐然,五年间取得的科技成果多达612项,其中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39项,取得专利授权323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涌现出全国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游弋等一大批创新能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支撑永煤集团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对这项工作还存在六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这可能也是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一种工作状态不仅局限于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归结到出成果上来。创新的确要出成果,但不仅仅局限于成果。创新工作之初,作为组织者,可以着眼于成果的总结、效益的评估,但是随着创新工作年复一年持续推进,激励手段的助推,创新氛围的营造,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意识必定会逐步树立和强化,创新意识会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价值观念。在河南能源永煤集团各矿上,职工的创新积极性非常高,从井口、经巷道、到工作面,满眼看到的都是问题,满脑子都是创新的想法,创新已经开始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为。企业应当放宽视野,站在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高度,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平台不只是一间房子

“学习创新工作室”是永煤集团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一大特色工作。为职工群众创新工作提供一个固定场所,提供一些必备的学习资料、电脑、制图仪器以及必备的工器具,辅助职工完成创新项目,并通过“学习创新工作室”聚集一批创新骨干,经常性地开展活动,这是创建“学习创新工作室”的初衷。

但是,从对基层单位的了解来看,个别单位的“学习创新工作室”只是悬挂了一块牌子,却没有活动制度。还有一些单位正在为没有场地而犯愁。不难看出,在他们心目中,所谓的“学习创新工作室”不过是一间房子而已,没有这间房子就无法开展创新活动,这实在是一个误区。一些矿井的实操基地非常完善,井下工作现场模拟逼真,各类设备设施应有尽有。创新来自生产一线,灵感来自井下现场,依托实操基地,加挂一块“学习创新工作室”的牌子,定期或不定期在实操基地开展研制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实操基地的使用效能,又避免了重复投入。

创建“学习创新工作室”的目的在于促成和完成创新项目,有条件设立专门场所的,要重在功能建设,重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没有条件设立专门场所的,可因地制宜,与实操基地、会议室、职工活动室等场所合并使用,不拘一格。集团陈四楼矿的“经济技术创新研制基地”就设在材料库房,有加工材料,有工器具,职工的创新想法画出方案草样便可就地取材加工调试,场所简陋狭小,但是硕果累累,非常实用。

创新应根植于普通群众不能只依赖精英团队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贵在群众性。群众性即广泛性。既要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这类高素质人群的创新工作,也要高度关注一线操作工人的创新工作。

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的精英群体,企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发展战略研究需要依靠他们,这是事实。但是,最广大的职工群众扎根在生产和管理一线,最先遇到、了解生产和管理中发生的疑难杂症,最迫切研究解决这些难题,最有权威对解决方案发表见解,最能直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而且,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往往蕴含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琐碎问题之中,大与小、轻与重,相互依赖,触类旁通,大课题的攻克往往依赖小问题的解决,小问题的不断解决,又往往水到渠成地促成了重大攻关项目完成。所以说,在经济技术创新上,勿以事小而不为,小创新,大学问。历史唯物主义一贯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含着高超的智慧和强大的潜能,普通群众照样出能工巧匠,照样出发明家。

陈四楼矿的普工采煤工高兴超,立足一线岗位,先后发明实用技术专利几十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车集矿的普工机电工游弋,拥有个人专利十几项,被全国煤炭协会授予“全国技能大师”称号,矿上为他创办了“游弋学习创新工作室”,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发明爱好者,成了机电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头人”,这都是很好的证明。

普通职工的参与度是群众性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标志,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动员起来了,创新活动的群众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创新要体现尊重劳动不能挫伤群众创新热情

个别单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攻坚克难的时候,干活的就那么几个人,但是等到申报奖励的时候,却列出了一长串名单,“领衔主演”的总是单位领导,而主创人的名字则缀在了后边。诚然,领导的作用很重要,没有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干成一件事情,但是,领导不是万能的,大量的创新项目是职工群众在岗位上独立完成的。创新一定要体现尊重劳动,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

很多单位非常注重对职工创新成果的保护,为保护普通职工创新成果做了精心设计,项目研制人员会分为主创人、协作人、编制人等几类,论功行赏,各得其所。这种做法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突出了主创人,维护了其知识产权;二是更加激发了协作人员的创新热情,避免了孤军奋战;三是对于动手能力强而文化程度低、缺乏成果总结能力的普通职工来说,保证了其创新想法落地实施。

创新要依靠长效机制而不是一阵活动

活动是阶段性、一次性的,而创新工作却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搞活动靠组织,而经济技术创新主要是靠制度和机制。有了制度和机制保障,创新工作才能实现连续性、常规化、长期性。目前,永煤集团各单位都建立起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制度和机制,定期组织创新成果评审,纳入内部市场进行买卖交易,使创新成果得到及时认定,个人价值得到及时承认,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循环。

创新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应当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年初要有计划部署,阶段进行评审总结,中间更要培训辅导、提炼设计、收集整理等。评审奖励是创新工作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应当按照“即时激励”的原则,缩短周期,增加频次,及时奖励。通过经常性、大面积的评审奖励,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发明创造。

创新成果应当交流共享避免形成技术壁垒

集团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煤炭、化工、机械装备、有色金属等多个业务板块,旗下企业上百家。同一个业务板块内部,工作流程、生产工艺、设备型号、生产环境等要素基本相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基本类似,所面临的创新课题比较相近。这就意味着,一个单位在某一方面率先突破后,在同行业其他企业同样适用,如果及时推而广之,就可以在整个行业迅速发生连锁反应,促进整个行业改进工艺、提升管理,实现创新效能最大化。

目前,集团公司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交流还不够,无形中形成了“技术壁垒”,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智力的重复投入。公司应当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建立一套创新成果交流制度,利用企业网站或内部办公网络,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各成员企业之间互联互通,及时发布、宣传、推介创新信息,使创新成果效益最大化。对于重大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当及时组织成果发布,形成企业内部的行业标准,并强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群众性职工群众成果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冰雪运动(2019年5期)2019-08-24 08:04:50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的使命担当
工友(2017年12期)2017-12-22 03:18:11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51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浅析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兵团工运(2016年4期)2016-02-01 08: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