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5 月15 日,清华大学新传学院团委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清华清小新”发布文章称,该学院14 日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会上表示,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 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取消本科”的消息随即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大量讨论。新闻何去,大学何从,成为潜藏在这次舆论浪潮背后的舆论关切点。
清华大学发布的消息被一些自媒体解读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取消本科,而成了大新闻。但这样的解读并不准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在其朋友圈表示,清华大学要以书院形式培养学生。目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只是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本科学生, 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教育就此关张, 而是将转入日新书院,与日新书院共同开展文科课程。 这意味着,本科生依然有机会学习新闻课程。 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应该被理解为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强基计划”中的一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张昆教授分析,清华取消本科生招生并不仅仅针对新闻与传播专业,而是清华所有文科专业都不招本科生,并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五大书院,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以期打破本科阶段的专业壁垒,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
简而言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一培养重心的调整,与其说是一个学科的变动, 不如说是整个本科培养模式的尝试性改革。而且这并不是针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独一的举措,而是清华大学在改革高等教育的探索中对文科学科的整体性改革。
“清华停招新闻本科生”的消息引发了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对新闻传播学的吐槽:“新闻确实没啥好学的”“新闻是个实践性极强的工作, 基础训练在大学里根本教不出来”“现在新闻学院的教育跟业界脱节严重”,甚至有人认为,“新闻专业读下来后, 发现自己从前的新闻理想都被磨平了,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反而都是本科读其他专业的学生。 ”
这些言论直指新闻专业教育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又引发了一波对于“新闻无学”的争议与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在新闻传播行业大步跨进的今天,高校中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教育却一直与社会严重脱节。 导致舆论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如新闻“无专业”可言;新闻传播学没有门槛,专科生也可以做;媒体行业中的各垂直领域更需要跨学科人才;新闻行业本科生足矣,研究生用于新闻传播行业是大材小用。
从实践上看,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在本科学习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后,依然无法面对市场的强烈竞争。视频剪辑包装这类较为容易上手的技能暂且不谈,数据新闻、众包新闻、 公共新闻等新型新闻形式的发展对新闻学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是需要写作、剪辑的功力,甚至还需要学会理工科生关于编程、统计分析的能力。
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当前的问题,不是“新闻无学”,而是“新闻系无学”。 一些老师和学生,“求学”的心思偏少了,反而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实践, 新闻系老师的兼职和社会交往同样突出。 他们过早地拥抱了实践,从而“失去了”实践。在新闻机构面临转型压力,大量崛起的新媒体机构奉行“流量为王”的背景下,如果本科教育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失去了“长期性”和“耐心”,则作为生产者的“新闻人”,极易被边缘化。 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却缺乏认真读书、系统学习的经历所带来的宽阔的知识背景和严肃思考的能力。
清华新传取消本科招生而完全转向研究生教育, 也潜藏发展的危机。 评论员曹林就直言,此举将让“科研压倒教学”之病更重,使学院走向自我封闭。
据清华招生官方公众号报道, 新设立的书院将与相关院系共同负责学生培养工作,落实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教育体系。业内专家分析,清华大学之所以会进行这样的“书院化”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主要还是对教育部强基计划的响应, 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试水”性调整。
通识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林林总总的通识教育模式早已在全球的大学中生根发芽,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也从未停息。 可以看出,清华大学所要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希望打破文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培养宽口径的人才。
但即便是通识教育,推行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曾总结, 目前中国大学通识课程存在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且专业教师教授通识教育,自身面临很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