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在互联网的应用下逐渐产生, 成为日常生活中表达与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追根溯源,从传播学视角对近年网络流行语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由流行语逐渐过渡而来的。 “流行语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1]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给语言提供了新的语境,带来了新的展示平台。网络流行语从流行语发展而来,由于互联网的参与, 网络流行语逐步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超越并几乎代替了流行语。在当下社会,我们提起“流行语”便自然而然让人们想起“网络流行语”,这二者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中几乎融为一体。 可见,在互联网的参与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是极其强大的。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都从不同专业领域对网络流行语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看法。 而在本文当中,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对网络流行语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流行语是否会出现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将会成为未知数。
从理论上讲,由于网络的出现,每一个在线的网民,都可以实现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同样在线的网民进行实时联络与沟通,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同时,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影响就越大。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在大众中的流行与传播,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在中国城乡地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
2013—2018 年,每年都会几十个网络流行语火爆在网络,几乎成为人们街谈巷议必不可少的词汇与对象。
如果按照每年最少有十个网络流行语出现的比例来算的话, 从2013—2018 年则会有60 个以上网络流行语出现在网络流行语的历史语录中。对于一种语言来说,其产量是相当惊人的。 下面会从近年来所有的网络流行语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介绍。 从而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网络流行语这种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语言。
通过搜集与整理2013—2018 的网络流行语,并从流行年份、出处及其传播媒介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可以总结出这些网络流行语语料主要来源于网络热点新闻事件、广告、游戏、动漫、社交媒体和文化产品(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等。它们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及渲染力。就比如流行于2018 年的“白月光”“锦鲤”“教科书式”等词都出自于热播的电视剧节目。 它们本身就拥有很大的受众,再加上这些流行语本身的吸引力,依托网络这个高效的传播媒介,受众与受众之间相互分享、交流,网络流行语就风靡一时。 微博、微信虽不能称作大众传播,但其针对大众发布,所以具有大众传媒的功能,用户草根化是其特点之一。 微博用户中会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大 V”,其粉丝数量一般在50 万以上,传播学中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用网络流行语互动交流,使其在微博等平台上的使用频率暴增,不经意地进入了受众视野,并更快走红网络。
1948 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以及 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后来称之为“5W”模式的传播过程模式”。[2]通过“5w”的相关理论,探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可以是有组织的传播机构, 也可以是每一个参与网络生活的民众。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并非是固定的,每一个受众在接受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后,也会出于某些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变成新的传播者。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既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也可以是个人。网络流行语的受众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离不开青少年这个广大又活跃的网民主体。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以进行转化。
第一,网络流行语在构词上是一种变体。是网友在传统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利用谐音、象形、缩写等方法对语言进行改编、重组或赋予旧词以新义,从而形成了既能表达一定的含义又幽默诙谐、形式多样的新的语言形式,因而它只是一种语言变体。 比如,“蓝瘦香菇”,源自“难受想哭”在语音上的变体。
第二,网络流行语在内容上,简洁、高效,使用省力。 纵观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 我们能发现, 其内容少则为一个字,如“怼”“撩”等,两个字也有很多,如“走起”“锦鲤”“官宣”“给力”等。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十分接地气。网络流行语由流行语发展而来,是网民们用特色化的语言相互逗趣、打诨、情感表达,从而逐渐流行的一种交流互通的产物。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离不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大网络平台作为传播媒介。 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作为支柱, 网络流行语就很难得到迅速传播并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通过整理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媒介主要有微博、贴吧、豆瓣、影视剧、游戏、直播、广告等各大平台,可以概括为是机械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媒介。这种新兴的媒介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传播的规模、速度和效率。
首先,它可以娱乐大众,满足受众追求新鲜、刺激心理的需求。 在使用的过程中,受传者自然而然地心情愉悦,感到放松。
其次,促进人们对热点事件、新闻的了解与关注。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是极其广泛的,贯穿到每一个人。从词汇中反观社会。 比如2018 年排在第一位的网络流行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汇的使用与流行,会在不知不觉与潜移默化中使人民形成一种全球血脉相连的意识。
网络流行语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并将生生不息,不断出现新的词汇。 每个网络流行语都有着极具个性的魅力并散发光芒。 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作为支柱, 网络流行语就很难得到迅速传播并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
网络流行语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传播者进行传播,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力量的助推之下, 网络流行语迅速流行,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注释: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