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正鹏
新技术推动新媒体,新媒体造就新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分众传播需求更迫切,校内校外宣传的边界再次被拓展,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受众的信息参与度大大提高,传播主客体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说,大环境的变化,让高校新闻宣传传统格局被颠覆,新的格局正在被重塑。新宣传格局中,高校宣传工作的布局、制度、思路都要发生变化,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也将完成宣传者向传播者的转变。
1.平台聚集度减弱。在高校的传统媒体时代,一张校报、一个官网,是学校面向所有师生校友仅有的官方渠道。因为选择面少,所有受众都聚集在同一平台,对平台的依赖性足够高,对信息的需求标准不高,传播者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推广压力较低。
但新兴媒体的到来,带来了多种媒介形态,受众有了更多样的媒介选择。以微博、微信、头条号为代表的文图信息,以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微视为代表的短视频信息,以B站等为代表的长视频信息、以APP、客户端为代表的信息终端…平台数量和形式种类繁多。受众可以根据阅读习惯选择媒介,媒介以订阅的方式与受众联通,受众在不同媒体间进行第一次分类。每个平台内部,以时政、旅游、美食等不同的板块,将平台内的受众进行再次或多次分类。分类次数越多,受众所需求的信息就越小众,这就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推广时机,都要在细分环境中进行,以往那种“爱看不看,仅此一家”和“一稿走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2.内宣、外宣边界模糊。在高校,对内对外宣传一直都是宣传部的工作重点。以往,校报、官网、新闻网等校园媒体承担着对内宣传工作,其宣传的对象是在校师生或校友;对外宣传依托社会新闻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向社会大众宣传展示学校。
如今,高校有了更多选择。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的时代大潮中,各个媒介平台纷纷跑马圈地,作为青年人聚集的高校,自然是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加上各个高校也有摆脱传媒媒体局限性的主观意愿,新媒体平台在各个高校中迅猛发展。不论是官方,还是自媒体,随时发声变成了现实。新媒体平台联通世界,高校的原创信息动辄传播上万甚至数十万、上百万的受众,突破了校园界限。相反,一些报社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有信息攸关者(当事人或作者)等少量受众关注。从传播力上反推,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边界不再明晰,高校宣传部和社会媒体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3.传播双方关系颠覆。如前文所述,新媒体出现之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从传播主体是学校党委,传播客体是师生校友等。一方传播,一方接收,长期处于单向度的传播状态,主客体的身份十分明确。
新技术激发了受众的互动意识和信息参与意识,并让互动和参与成为了可能。高校建立的新媒体平台中,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具备的转发、评论、点赞和私信功能,B站等具备的字幕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延展性,受众不仅完成了向传播者的反馈,有时候受众评论本身就是一次新的信息发布。新华社著名的“刚刚体”,就是由评论区引发的新信息传播。在微博平台上,因为受众的讨论或衍生信息造成的二次传播,甚至比第一次传播更深远,影响力更大。这样的情况下,受众不再单纯是受众,时刻在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双方的身份不再明确,主客体关系时刻在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传者的时代已经来临。
4.信息同质化风险增加。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宣传部门缺兵少将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新媒体平台的激增,让人力短板更加凸显。人是高校新闻宣传的第一资源,缺人必然导致缺内容。另一反面,校园内各单位甚至学生个体,都能轻易建立信息平台,进一步挤压校园内仅有的信息资源。依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短缺带来的优质内容生产力低下,与渠道激增带来日益增长的内容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短时间无法根本改变。僧多粥少情况下,要维持平台运营,内容同质化的风险增加。
新格局的形成,倒逼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整。从宏观制度设计、组织架构、资源调配,到选题策划、呈现形式、推广方式、话语体系等具体操作,都要重新校准。新媒体时代里,高校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融媒思维、分众思维、平台思维、受众思维、产品思维等,才能完成从宣传者向传播者的转变。
1.融媒思维。以互联网传播思维取代此前的纸媒传播思维,全面审视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业态,用新理念来重新布局。优化机制,激发动力。打破传统的条块化、部门制的组织架构,打造全媒体中心或“中央厨房”,实行“一次采写、多种产品、多平台分发”。探索实行项目制,实现管理扁平、功能集成、产品形态多元化发展。进行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激发新闻从业者的创作活力。
在高校,社会媒体的经验值得借鉴,也应建立适合新媒体、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全校平台、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积极拓展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渠道和空间,构建以学校官方全媒体平台为主导的融媒体中心,形成校内协同、校外联动的“大传播格局”。建立媒体融合发展的资源配置方案,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硬件设备和经费支持上,向媒体融合工作的重点部门倾斜,尽快抢占技术红利,打好媒体融合的基础。
2.分众思维。传播分众化要求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差异性、个性化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和服务。在高校众多平台中,分众化有利于减少内容同质化,增加差异化竞争力,增加用户粘性。
在校报、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中,进行广泛的受众调研,分析受众年龄层次、阅读习惯、内容喜好,然后有针对性进行内容创作。一方面,摒除全网推送、地毯式覆盖的传播方式,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对不同题材的进行分类推送;另一方面,对同一题材,要根据平台特性进行分类创作,文、图、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拒绝一稿走天下的传统模式。
3.平台思维。如前文所述,高校宣传部门和社会媒体的不对等关系正在改变,高校媒体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正在增加。带来这些改变的,正是高校自身平台的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因此,平台建设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对现有平台进行转型升级。这里要首先明确一个导向,就是要突出新媒体主体地位,老平台转型升级后作为辅助,弱化甚至取消一些传播效率低的传统媒体对信息资源的消耗。对校报、校园广播的编辑、发行(播出)、数量(频次)等进行重新研判和布局,让老平台散发新生机,适应在新媒体时代传播。
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新平台,抢占新的平台高地。这里需要注意,布局新平台并非一拥而上,求大求全,而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有增有减,有强有弱。引入可视化大屏和操作系统、中央厨房私有云操作平台,开辟新的对外宣传窗口。利用中央厨房私有云操作平台实现全校通达,各院系通过各自账号登录、上传和下载资料,根据权限获取不同数据信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让各平台能相互补充和协调,又能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在平台布局完备的情况下,要加大投入,扶持几个重点平台做大做强,成为校园媒体的绝对主流,校内有影响力,在校外有辐射效应。既能独立做出社会效应,也能成为社会媒体的线索库,借助社会媒体形成二次传播。
4.受众思维。受众思维要求信息传播者抛弃传统媒体时代高高在上、板着面孔的思维,把受众当做信息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将受众的阅读习惯、内容喜好、情感和服务等需求,融入在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全过程。
湖北大学官方微信从默默无闻成长为湖北省内高校影响力前3、全国50强的校园媒体平台,正是严格遵循受众思维。平台以“权威、快速、准确、实用、有趣”为宗旨,从“选题类型受众爱不爱看、信息呈现受众接不接受”出发,进行选题策划,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始终站在湖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师生关注的问题及时回应,文图、音视频等形式综合应用。根据作息时间的不同,信息推送的时间都有秋季和夏令时的区别,寒暑假的推文时间也会做相应调整。对于粉丝反馈的合理意见建议,微信平台的头像向粉丝征集并投票选定,推文的字体、字号、颜色搭配等意见反馈,第一时间进行调整。
5.产品思维。前文所述,传播和受众双方的关系逐渐平等化,信息供给方和信息需求方已经形成了类似于买房和卖方的关系,连接两者的就是信息产品。虽说高校宣传部与师生校友之间不存在商业关系,但这并不妨碍高校新闻工作者以产品思维来进行创作。
在产品思维中,要求用营销的概念来对新闻内容进行包装,使将要传播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明确市场定位、用户导向的产品。它要求新闻产品的创作者要考虑内容、用户需求、竞争对手、市场定位、关系维护等,前文中所说的受众思维、分众思维在这里也有体现。
作为产品的新闻内容,与传统媒体中的作品有了更大的升华。单一的信息呈现形式就类似于产品零部件,融媒体的记者编辑将零部件打造成集合了文图、音视频、图表等新闻元素,并辅之以参与和互动功能,是信息得到延伸和衍生。
总之,融媒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绝不仅仅呈现在新媒体对旧有媒体的取而代之层面,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时间久远的。高校新闻工作者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完成从宣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换,以形式多样又润物无声的内容完成从信息传播到思想引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