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霖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媒介即信息” 也将媒介这一定义抽象成为更高的层次。 媒介与信息所构成的直接关系看似模糊的组合到一起, 实际上则是将媒介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升华。如今又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介这一概念变得更加的广阔与深邃。万物皆可为媒介,简单的信息传播逐渐上升到影响社会发展, 人类的价值取向以及艺术文化教育等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与工具。日常生活中,学校是学生们步入社会,学习知识,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地方,也是传播这一切所带来的效果与结果的媒介。如今,媒介已经不单单指代我们的媒体互联,而是生生物物皆可媒,每一件真实的事物,只要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传播及影响,都可以成为一个连通社会各个构成的媒介。
公园舞台的出现,则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本身,产生了传播与互动。 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公园舞台已然已经作为一个媒介,连接着社会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之中的传播与联系。 群体通过参与到公园舞台,不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其中的表演者,都是公园舞台所组成的一部分。通过这个舞台,使得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与社会的接触程度也是不同。 对于群体而言,在舞台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联系都是靠着公园舞台来构建与搭造的。 一个新的环境出现, 必然导致媒介的状态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通过媒介的变化来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结构产生影响。 对于个体自身而言, 人内的传播信息互动也是依靠公园舞台这一媒介来让自己有所改变与不同。 在公园舞台这一媒介的而影响下,拉近了群体之间的距离与氛围,加深了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连通。
该类型的人群主要表现为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来到公园散步,不过并不加入某一个团体,只是在旁边匆匆走过或者偶尔驻足停留观看,笔者采访到两种情况。
第一种则是完全以观众的心理去观看公园中的各种活动。 此群体会以休闲散步的方式来观看公园各式各样的表演,并且对其表演的内容抱有好感与喜爱,甚至邀请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起来观看,作为生活中一项娱乐的项目。不过这类群体只限于观看,并没有转变角色加入表演的想法。正如A08 号访谈者所言:“我很喜欢在公园看他们的表演,他们踢毽子的花样我好喜欢,还有很多不同的舞蹈,我女儿上学回家有时候我和她爸就会带她到这里溜达, 来看看各种活动,觉得他们好厉害,不过我也就是看看,我不想上去跳,自己学不会,也不想上去。一遍溜达一遍还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展示,还是很有趣的。 ”
第二种则是想加入公园中的某一群体, 但是碍于自身的腼腆、内向等性格,和来自家庭以及自身的心理或世俗的压力,想加入到某一团体中,但是却不敢声张,便每次都隐藏在观众的角色中,观察着表演的进行。或者自己学习之后在隐蔽的地方联系。 正如A04 号访谈者:“我每天都会到公园里面看这个交际舞的,我也很想学习这样的舞蹈,可是不是很好意思上去跳,让邻居或者同事看到了感觉挺尴尬的,我儿子老公也不想让我在公园里面跳舞,毕竟是公共场所,我也就是每天来看着学学,回家在家里面练习练习。 ”
该类型的人群是对公园舞台的各个表演活动都能够保持足够的热情,他们勤学肯练,想要在公园舞台展示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这类群体对于公园舞台的积极性很高,并且非常希望能够在公园舞台中表达自己。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而是更希望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能够表演的更好更完美。 如今,公园舞台给予大众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在此表演,并且不收取任何的金钱费用,每天有固定的观众量。 正如B05 号访谈者所言:“我很羡慕会跳舞的人, 自己一直都很想学习, 那天在公园里面看到他们在跳民族舞就特别想加入到里面,我现在就在跟他们学习,一点一点的学习,回家我也会联系,又不用花钱,又可以展示自己,我觉得特别的开心。 ”
另一部分群体是舞台的带头者与优秀的协作者。 他们本来就拥有扎实的功底与过硬的技术, 完全可以对于公园舞台的活动应对自如。 该类型的人群总是在舞台最醒目的地方,带头或者是前排。 他们完全沉浸于公园舞台中,享受着舞台所带来的乐趣, 不管他们在工作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在公园舞台中,他们就是这个活动的中心与核心,新成员的加入都需要向他们学习。一个活动的产生最开始都会有一个带头人,将活动调动起来。 一个人,拿着一个音箱,选好公园的一块空的场地,将音箱放在旁边,调大音量,自己跟着舞曲跳起来。 在活动起来的过程中,会有熙熙攘攘的观众围观,也会有一到两个人的加入,可能是自己人也可能是真的群体加入,有时会因为活动的难易程度而影响加入个体的数量。 如果没有人加入,带头者可能会放大音箱的音量,跳的更加起劲儿。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趋于完善。 正如B03 号访谈者所言:“因为我会跳交际舞,我也很喜欢跳,我身边的朋友都说,你可以去公园里面带头跳啊,放个隐性就会有人跟你跳了,不过刚开始两天我确实这样做了,可能因为交际舞有些难度,大家也都只看看,并不上来跟着我一起跳。后来,我找了我的朋友跟我一起,先跳些简单的,现在基本每天固定都会有几个人和我一起跳了。 ”
理想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通常人们按照理想自我来塑造自己,是现实自我努力的方向。大众每天生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对自己、家人、集体有所期待, 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理想自我它的作用, 不仅仅指虚幻的自我, 可以重要的聚合个人的主观价值,并且潜藏在理想自我背后的驱动力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很难想象,当一个个体,没有了在事物上所期盼所追寻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个体生存的意义。理想自我是最真实的内心需要,具有实现现实的巨大功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母亲、学生、老师、警察等,但是每个人对于自身的想象和塑造却远不如此,公园舞台刚好提供给大众一个展现自身的另一个舞台。公园舞台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很多社会成员一个寻找到自己人生第二舞台的愿望。 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展现自己, 甚至与现实自我完全相反的个体。
归属意识是指在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中,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识别、交流、影响。在这个组成中,能够找到自身的定位与安全感,有一个相对而言持久且稳定的结构。成员与组成有相同的目标, 并且能够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群体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在思想和行为上一致的价值与力量。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所没有找到所谓的归属感, 而到另外一个圈子中便找到了这种归属感。 并且觉得与社会相呼应,融入了社会。归属感是指能够让自己沉浸其中, 并且在个体组成中找到属于自己承担任务的角色,并且可以把它发挥好,得到群体赞美与肯定,使得自身产生了归属信心。
公园舞台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来展现自己, 也可以利用这一场地与活动达到自身与社会的交流, 不停的与社会上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接触新鲜的外界事物,满足心理的欲望与好奇。 公园舞台上的活动,是社会成员对简单文娱活动的美化与加工。 也正是因为成员在活动中所产生的认同感, 才可以使参与者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不足,更好的呈现表演。 自发地呈现的公园舞台,将民间文化以社会成员心目中的舞台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示出来。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公园舞台中,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的现状如何, 在公园舞台中依然可以以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去表现自己的长处,并且享受与人交往的过程。归属意识可以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社会的和谐感,更好地传播人与人之间,文化与人之间的方向。
灯光绚丽,美轮美奂,一直是人们对于舞台的定义。 公众热衷于高雅的话剧,交响乐,沉浸于精彩纷呈的演唱会,徜徉于各大卫视的晚会选秀节目。潜移默化之下,公众对于舞台的认识也逐渐形成。 公园这一媒介将文娱活动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民间舞台,让公众知晓,民间舞台的魅力。群众竭力将民间舞台打造成主流舞台,逐渐接近,但却不能相较,这也正是民间舞台的独特所在。 新的民间舞台形成,公园文化也随之形成。现如今,人们已不再指示关心自己的温饱问题, 可以在基础保障的情况下, 满足精神与娱乐需求。 将生活的环境与品质上升到另一层高度。
公园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 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缩影,也是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生机盎然的公园文化广泛传播,使公众拥有更加广阔的休闲娱乐天地。生活在城市的群众,他们之间早已缺少沟通与接触的机会,公园的开放性使得他们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公园文化是各地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在逐渐推广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为民间文化树立品牌,让“接地气”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前几年,草根文化掀起了热潮,但最后的落脚点也依然在电视媒体舞台中被人们知晓和发现, 公园文化因其广泛性与多样性,表演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公园舞台中尽情展现。观众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观看,不计任何代价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