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2020-11-17 11:02:30许梦卿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洋葱礼仪跨文化

◎郭 珊 许梦卿

一、研究背景

“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将本国经验与目标国的受众进行分享的过程,目的在于使目标国受众认知、了解、熟悉传播主体,消除无知、误解和敌意,进而形成正面的态度和评价,为该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交往活动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民意基础。”[1]对外传播隶属于跨文化传播,但二者不尽相同。“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传播,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传播事件。”[2]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即既可以指传播本族文化,也可以是接收被传播的文化;而对外传播则是单向的,强调的是将本族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对外传播的渠道有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之分,本研究中主要指的是非官方的个人对外传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教学应当向文化转向,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然而,这里虽然用的是跨文化交际这样一个双向概念,却多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区的人们交往和沟通的能力”[3],即“学习第二语言,就必须学习第二文化,学会适应第二文化环境,学会与该文化社区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4],换言之,就是单向接收被传播的文化,而忽略了文化的对外传播。

将文化教学引入外语课堂,在以语言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下,是不小的进步和突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了解外来文化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南京大学教授从丛发现:“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5]这既阻碍了交流的顺畅进行,也错失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好时机,实为可惜!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具备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交际能力[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中华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力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目标和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给予特别关注,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上任之初,习近平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在阐释“文化自信”的丰富涵义时,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国外学者的眼中,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度。最早提出价值取向概念的克拉克洪(Kluckhohn)和斯托特伯克(Strodtbeck)认为“中国对历史和文化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因而坚定地认为‘过去’对于‘做决定’和‘明是非’具有指导意义。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被认为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同时,他们还指明这是“由于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7]。

因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势在必行,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呢?

二、基于“洋葱模型”的传统文化教学

(一)霍夫斯泰德的“洋葱模型”

文化教学中教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并无定论。大部分理论会罗列出一些内容或方面,如ACTFL公布的《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提出从三个方面认识文化,即文化观念、文化实践与文化产品;又如Hammerly将文化大致归为三类:成就文化、信息文化和行为文化。从文化深度来说,最著名的当属“冰山理论”,即文化分为外显部分和隐藏部分。

笔者认为,考虑这一问题时,应将内容和深度结合起来。而霍夫斯泰德的“洋葱模型”就是将二者结合的典范。这一模型里既清楚地列举了一些文化的代表事物,又层次分明地展示了文化表现的不同深度。“洋葱模型”也可以看成具体化的“冰川”,外显部分是洋葱的外层,由表及里,或由浅至深分别为符号、英雄、礼仪;而隐藏部分为洋葱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价值观[8]。

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洋葱模型”并非为文化教学而设计,但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因此,我们在这里大胆借鉴了这一思路;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的理论影响范围广,认可度高,并代表了西方人的典型思维方式,因此,研习他精心选择的这些方面,用西方人接受和认可的思路讲中国故事,更便于理解,易于沟通,从而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中国学者关于中华文化元素的论述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9]在这一理论中,中国元素包含符号、英雄(形象)、礼仪(风俗习惯),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广受认同(价值观),这与“洋葱模型”不谋而合。

遵循这一理论,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我们需考虑深浅不同的内容,兼顾各个层次和深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符号。“符号即语言、手势、图片或含有某一文化专属的复杂含义的事物。‘行话’,穿着打扮、可口可乐标志、地位象征均属此列。”符号位于洋葱的最表层,是最为显而易见的事物。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符号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学者朱麟在《对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研究》一书中列举了文字符号、饮食文化符号、建筑园林符号、手工艺品等等。

在大学英语课堂,这样的话题并不鲜见。如语言文字这一主题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以下简称《新编》)中多次出现。说到“文字的力量”(第四册第三单元),我们可以探一探“方块字”的魅力,说一说日常习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或隐含的深意;谈到“外语口音”(第三册第五单元),我们也不妨秀一秀五花八门、或高亢或婉转的方言,聊一聊与之相关的趣事;若是遇到关于艺术或兴趣之类的话题,中国书法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民以食为天”。食是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新编》第二册第六单元以“食物”为主题,第一篇课文谈的正是《食物和文化》。文中提及了一些文化的饮食理念,我们亦可以此为契机,说一说中国的饮食之道;也可让同学们展示一下家乡的美食,来一场“舌尖上的中国”。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版(以下简称《新标准》)第四册第七单元以建筑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埃菲尔铁塔,并提及了吉萨(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伦敦的塔桥等。藉此,我们也可以谈论中国的长城、故宫、园林等,这些能工巧匠的心血之作,值得我们进行更多了解。

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如今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如剪纸、彩陶、中国结,瓷器、漆器、景泰蓝等。在遇到“创造力”这一话题时,如《新编》第四册第四单元,我们则可以不失时机地了解一下传统手工艺品,欣赏一下它们精妙绝伦的构思和巧夺天工的技艺。

“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也就仅仅是动物而不会成其为人类。”[10]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在大学英语课堂熟悉这些符号,可以为对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2.英雄。“英雄是这样的人:不论他活着还是死去,现实的还是虚构的,都拥有那个文化高度赞赏的特质,从而成为行动标杆。”英雄主义精神贯穿于各种文化,是各种文化的典型象征。英雄位于洋葱的第二层。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都极为常见,勤于治水的大禹、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文武双全的范仲淹、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都是妇孺皆知的英雄。

很多大学英语课本里都会有出现英雄的身影。如《新标准》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主题就是英雄。此单元第三个版块“跨文化阅读”的课文为《西方文学中的英雄》(Heroes in Western Literature),我们可以就此展开,探讨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雄群体的形象:文能安邦的诸葛亮,武能治国的关羽;有勇有谋的鲁智深,快意恩仇的武松;智勇双全的孙悟空,忠心耿耿的沙僧……《史记》《汉书》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也记录了一些传奇英雄:“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坚守气节的苏武;出使西域的张骞,保家卫国的霍去病……这些在传统文学著作中存在了千百年的英雄,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使中华民族不断强大。今天,我们同样能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汲取力量,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11]让传统英雄走进大学英语的课堂,也加入对外传播的行列。

3.礼仪。“礼仪是集体行为,它们对于事务的成果而言并非必须,但在某种文化内部则不可或缺,能将个体置于集体规范中。”小的礼仪如问候,大的礼仪如庆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礼仪位于洋葱的第三层,属于非本族文化成员的“可见”部分。

大学英语课堂里涉及礼仪的内容也很多。例如,节日这个主题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如《新编》第一册第九单元,《新标准》第三册第六单元等。在了解外国节日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如春节的除尘贴红、守岁拜年、祈年迎福,清明时的踏青扫墓,端午时的包粽子赛龙舟,中秋时团聚赏月……这些习俗,这些仪式,表达着希望,寄托着思念,凝聚着力量,充满着温馨。

《新编》第二册第七单元介绍了“美国的就餐礼仪”,同样,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中国的就餐礼仪,如入座次序、敬酒规则、待客之道等等。这些礼仪,展示了中国人的礼貌、热情与周全。

在英语课堂里,重拾温暖记忆,重温礼仪文化。在对外传播时,介绍这些礼仪,展示这些礼仪,也就展现了我们得体的风貌和良好的素质。

4.价值观。在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霍夫斯泰德将将价值观简化解释为“喜欢某些事物的状态胜于其他的总体趋势。”“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12],但它“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行为变为显性。”价值观位于洋葱的核心,“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符号、英雄、礼仪很多时候都能体现价值观,但价值观的存在范围更广更深。

将美好的传统价值观融于大学英语课堂,不是一句空话。多种方式可以让优秀的传统价值观走进大学英语课堂。父母之爱的主题,会令人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思乡的话题,则能引出一场唐诗宋词(英译本)朗诵大赛……这里,笔者想撷取两个教学实例,与大家探讨。

《新标准》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在热身环节,笔者让同学们分组准备中国的神话或传说进行展示。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课上,他们呈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传说,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白娘子传等等。展示完毕,笔者让同学们通过这些故事,总结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反抗、忠于感情等关键因素。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同学们重温了中华文化的悠远华章,熟悉了它们的英文表达,并提炼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举三得。

《新编》第二册第七单元的课文BridgingCultural Gaps Gracefully(《从容得体地跨越文化沟壑》)中的美国人不适应中国的送别“仪式”,她发现中国人道别时会一送再送,甚至“送到公共汽车站,并等到下一班汽车到站”(第四段)。在课堂上,笔者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经典送别诗,包括《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已然乘舟,汪伦诚心送至岸边,留下千古美名。而李白送孟浩然,同样情深意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的小舟已不见踪影,李白还在遥遥相望……自古以来,中国人恋故土、念挚友,伤离别、惜重逢!这份情谊,亘古不变;这种文化,根植大地。文中的美国人最终学会了“送客”,而课堂中的我们也在追溯“送别”这一源远流长的现象时,进一步明晰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特质。

结语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承、发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它们的英文表达,扫清交流障碍,更能使他们重拾传统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积极而自信地对外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注释:

[1]张昆、陈雅丽:《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性战略》,《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秦希贞:《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分析与体演文化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9日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等:《跨文化交际》(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8]G.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朱麟:《对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0][美]莱斯利.A.怀特(著),曹锦涛等(译):《文化的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张茀:《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玉溪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6期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猜你喜欢
洋葱礼仪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洋葱写检讨
切洋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礼仪第一礼
学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39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6
剥开心的洋葱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