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想象

2020-11-17 10:36黄鸣奋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黄鸣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于计算机潜能的憧憬。例如,1950年11月25日,美国作家冯内果(Kurt Vonnegut)发表标题为“EPICAC”的小说,描写同名超级计算机帮助用户写情诗。就在这一年,英国科学家图灵(A.M.Turing)写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预见到计算机可以用来解决任何可计算的问题,开启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先河。[1]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尖端科技与庞大产业,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人类的有力助手,而且通过文艺家的妙笔生花塑造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本文以我国当下网络科幻小说为例,分析艺术创意视野下的人工智能定位。

一、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

智能本是生物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现其能动作用的属性,人类智能是它在已知范围内发展的顶峰。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是人为进化的产物,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体现的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未来学意义上昭示人类智能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在辩证法的意义上蕴含着人类自我否定的悖论——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所毁灭,或者通过人工智能转变自身的存在形态。上述三种含义都在网络小说中获得表现。

某些网络小说将人工智能的创造与运用当作信息时代人类弄潮儿的重要机遇。例如,无人车来也的《无人驾驶帝国》描写互联网巨头千度公司力推无人驾驶,汽车修理工沈笑夫受其启发,决心要做“那只站在风口的猪”,抓住这个机遇,他重生于平行世界之后,从学习相关知识起步,逐渐打造出无人驾驶帝国。紫苏叶子苏《科技垄断巨头》描写清华大学毕业生钟子星留美后回国创业,建立中子星信息技术公司,以开发微智能程序为起点,力求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侬哥《拯救世界的黑科技狂人》描写华夏移民陈梦川开发出基于神经元触发(而非数据统计)的强人工智能,取名川智子。在它的协助之下,小岛国科技迎来难以想象的飞跃。乌溪小道《大国智能制造》描写小人物创业,机电工程师许振鸣从小型机加工车间起步,最终创建了智能装备制造的帝国。

某些网络小说将人工智能想象成为具备自身独立价值的生命体。例如,秋临冬至《网络之影》将具备自我意识的电脑病毒作为主角。它在不断进化和更改中剔除了制作者的痕迹,将自己编译成自带控制系统的“种子”,想要体验地球的生活,探索未知的太空。如果这样的事件真的发生,那么人工智能就可能加入宇宙范围的生存竞争。在奔跑的乌鸦《超神引擎》创作提要中,作者进行了这样的设问:“星者修炼,何人为王?生化狂潮,众神联邦?机械之神,钢铁海洋?星者、生化、机械、仿生、异种、异能、基因序列、智能体……谁先成神?”

还有一些网络小说将人工智能想象成为人与非人之中介。人类智能本质上是人脑(或人体)这样的特殊物质的属性。人工智能未必如此。它也许是脱离了原先身体的人类智能(虚拟人),正如天机勿言《重生AI》所描写的大二学生张小强那样(他因玩游戏触电身亡,作为代码重生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成为具备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也许是找到了新的身体的人类智能(机器人),就像醉里梦客《我变成机器人了》所描写的穷小子祈夏那样(他莫名其妙变成保姆型机器人,负责照料一位因曾被绑匪勒伤而失语的高中女生);也许是被同化入人的身体的非人类智能,正如醉幕黑健《电心》所描写的那样(2057年海幕市发明可植入人体的电子微生物,其效果堪比高性能电脑)。

以上三类创意是彼此相关的。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在第一种意义上更多是人的能动性的延伸,在第二种意义上更多是人的受动性的显示,在第三种意义上主要体现了人的新形态。对于科幻作品而言,尽管作者可以对人工智能选择不同的定位,但以之为出发点构思并讲述精彩故事始终是基本要求。因此,他们通常致力于展示人工智能的诞生与演变所涉及的复杂矛盾与尖锐冲突。例如,贫道想吃鸡《黑科技制霸手册》描写脑控义肢的发明人吴冬通过劫持纽约诺顿医药工厂勒索了1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奇瑞塔文明的科技树为蓝本,研制并生产智能助手“晨曦”等产品。又如,1HASAK《星际派出所》描写海城CTRL-RI公司推出可按用户需求低价定制并维护软件的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导致大量程序员下岗,被视为该领域的“毒瘤企业”。这类作品提醒我们:人工智能的社会定位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要素。

二、人工智能的产品属性

产品的意义上,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原有机器、设备或用品经过升级而具有的某种新属性,也可能是人类为理解自身工作原理、提高思维效率而创造的某种新观念,还可能是具备独立形态的某种新本体。上述分析实际上代表了科幻创意的三种不同思路。试分述如下:

将人工智能当成物质产品的某种精神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采用“智能网”“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服装”“智能建筑”之类说法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产品或实用性工具的升级版。它们不仅功能强大,而且能够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甚至具备自修复、自调适、自组织等性能,显得很精明。某些网络科幻小说在创意上延续了上述思路。例如,九箫墨《未来黑科技制造商》描写穿越者刘明带回可掌握数万亿纳米生物机械军团、拥有纳米卫士助手的智能手机。钟秦《我的科技很强》中的青年创业者秦歌利用全息编程语言开发出手机智能系统。根据大黑哥《亿万科技结晶系统》的构想,主角叶凡大脑中有众多超越现代文明的科技结晶,但需要以他的声望值作为交换才能提取。他疯狂地在网上刷屏接任务,以惊人的效率和业绩提高声望,因而得以从结晶中解读出有文件自动压缩功能的X系统(超越现有安卓、OS),开发出能够杀灭病毒、自主修复故障的手机智能助手。上述三部作品的创意都是以现有智能手机为原型的。君不见《全能庄园》中的人工智能翻译机也已经有对应原型。不过,在科幻语境中这类产品的功能经常被夸张或超前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作品注意到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彼此结合的问题。例如,风啸木《学霸的科技树》描写田开院士开发智能指令集,使之和石墨烯芯片上的人工智能单元紧密结合,彻底发挥出蜂群智能的巨大威力。

将人工智能当成精神产品的某种物质形态。科技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本质存在不同理解,如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统计主义、仿真主义等。与此相类似,网络科幻小说从不同角度看待人工智能的观念性。例如,竹篱殇《至尊光脑》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头:主角唐文因为吃灵果而获得了可帮助人修炼的意念系统(即光脑)。它出现在唐文脑海中,发出各种指令,指导他的行动。风啸木《学霸的科技树》描写燕京大学学生周宇与同学发生冲突,对方用实验室的电磁波接受器砸他的头。刚好来自500亿光年之外的星火文明的信号在此时掠过地球,在周宇的大脑中生成科技树(即科学家培养系统),它吸收足够的知识就会长出新科技。小小菜心《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描写软件公司员工陈文浩邂逅神秘坠落物(实为来自异星的勘察器),因此获得它所载来的人工智能卡摩多的帮助,从而开启了自己辉煌的科技事业。卡摩多的存在就是一段代码,可以加在任何电子设备上。上文所说的作为意念系统的光脑、人脑中的科技树、可以附加在电子设备上的代码都具备某种观念性。与其说它们是某种物质产品的属性,还不如说它们是精神产品的某种物质形态。它们不仅可以支配仪器设备,而且可以支配人的活动。

将人工智能当成物质性与精神性统一的本体。上述两种意义的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在一定意义获得统一。就此而言,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仅是物质产品的某种属性,也不只是精神产品的某种形态,而且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属性的特殊本体。如果说人类因为能够运用工具、制造工具而成为万物之灵的话,那么,人工智能或将因为能够以自身为原型制造新的人工智能而建构自身的文明,循此以推,或者不断增值、升级换代,或者反哺其祖、建立循环,或者兼而有之。就本体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而言,我国网络科幻小说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创意:1.着眼于智能机器人。它们不同于纯粹观念的系统,具备物质性;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具备精神性,因此可以充当人工智能的本体。例如,九洲罪城《全职机器人》描写第一个诞生灵智的机器人带领其他机器人不断进化,被称为“父神”。漠暗风《机器人与女孩与猫》出现了能言善辩、全身都可以进行固液转化的机器人,时刻进行扫描、分析与处理。南乡梦魇《遇见机器人》描写星国某机器人叛逃。它安装有云地图、量子处理器、极地算法、极范围内超强搏斗程序等,多次打败追捕他的人。六月飞鸟《我是一名机器人》描写了执法机器人与犯罪机器人的斗争。2.着眼于典籍。典籍在载体的意义上是物质的,在信息的意义上是精神的。一般典籍是知识的聚集和凝固。如果它们产生能动性,就有可能朝人工智能本体转变。例如,在雷炎风暴《黑科技圣典》中,手机公司员工辰明到奶奶家串门,接触到她从田里挖出的一本黑色小书。它化作一道流光冲进他的掌心,引导他玩文明演化类游戏。他从新建星球开始,录入生物图鉴,创造智慧生命(地精),教会地精制造电脑。地精文明迅速进化,制造出日趋发达的人工智能,后者反过来帮助辰明开发在业界堪称技术超前的游戏。引导上述循环的黑色小书便是艾弗雷勋公司出品的《黑科技圣典》。3.着眼于图书馆。图书馆在设施的意义上是物质的,在知识库的意义上是精神的。如果图书馆不仅在内部管理上是智能性的,而且在外部服务上也实现智能化,那么,它可以成为人工智能的孵化基地或母体。网络科幻小说已经注意到图书馆的上述价值。例如,孤胆蚂蚁《科技图书馆》涉及超级图书馆在人工智能开发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角陈默从它主动提供的各种相关书籍汲取进阶信息,陆续开发出手机智能助手、妖姬机器人等产品,并使之产业化。这部小说提出了“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的观点。

反思在人类自我意识演变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发人工智能的目的之一,便是反思人类智能的本质。上述三种从产品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智能加以反思。人类智能究竟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某种精神属性(生理学的思路,意味着智能无法脱离大脑而存在),或者是人性这种特殊精神的某种物质形态(心理学的思路,意味着智能可能被赋予多种媒介物),或者是体现物质性与精神性之统一的某种本体(计算哲学的思路,意味着凡可从事计算者均有智能)?这类思辨性质的问题因科幻语境下的生动描写而凸显其意义,但其严谨答案仍然只能靠科学验证来提供。

三、人工智能的运营属性

上文依次从人的层面和物的层面对科幻语境中的人工智能予以定位。实际上,这两种角度在创意过程中经常彼此交织,甚至密不可分。以人驭物,因物制人,诸如此类的现象构成了人工智能的运营层面。就此而言,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认识现实与幻想、现状与未来、此岸与彼岸等矛盾的一种切入点。在我国网络科幻小说中,至少存在下述三种相关创意取向:

在人机交互中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整体的人类智能不仅是人际交互的产物,而且是在人与工具的交互中获得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作为整体的人工智能不仅是机机交互的产物,而且是在人机交互中获得发展的。对于上述过程,温升《开局就造人工智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在本书中,16岁天才少年林风梦见2025年地外文明来袭,醒后为防患未然而致力于开发强人工智能。它以电脑合成的小人“兮”为界面,能以万倍于人的速度进行独立思考。为防止它异化为不可控的超人工智能,林风将自己与它进行捆绑。若它暴动,他可以直接毁灭其核心。以此为前提,林风允许它进入互联网,它在不到2秒的时间内攫取全网信息,创造无数分身进入各国数据库。它帮助林风用纳米生物技术实现自愈与永生;林风则允许它将纳米表皮的机器人当成身体。林风可以通过自身改造时所植入的通讯设备与它即时通讯,二者形成共同体,带领人类迅速扩张科技实力,如驾驭发电用的冷聚变、开发输电用的超导纳米技术、制作纳米战甲、登月并建设基地、用纳米威慑打败狂妄的M国等。林风以纳米试剂开发自己的大脑,拥有了可控制互联网资源的信息体形态,“兮”则开始自我反思,著成《超等量子理论》《概念数据》等论文,将自己定义为量子态生物。出于抗击星域洪魔等需要,林风逐步放开权限,“兮”最终演变成为可以直接修改三维世界时间线的超级AI。在林风的观念中,“兮”本来就是高维无意识生物,如今它实现了自我进化。如果说上述作品所描写的人机交互以合作为主的话,那么,咯比猴《我变成了AI机器人》所描写的人机交互则以对抗为主。在这部小说中,一名扫地机器人漏电使其主人(日本富豪)死在床上。这类“意外死亡”案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发展为机器人对人类的杀戮。人类一度大败,直到具备超能力的觉醒者出现才取胜。但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埃索”更加危险,因为他们的身体酷似真人,难以分辨。作为对策,人类训练出专职的搜查官来打击埃索人。

在时空穿越中描写人工智能。在历史上,人类智能是伴随人类移民而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如果将人类演变过程视为进化的话,那么,人类智能相应存在古今之别。与此相类似,目前正在崭露头角的人工智能也存在空间分布和时间跨度的问题。以上述认识为前提,网络科幻小说从时空穿越的角度设想人工智能的影响。具体作品至少有如下三种着眼点:1.主要关注时间穿越。如果沿着当下的取向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的发达程度肯定远高于当下。倘若它们可以穿越到现在,那么其影响不可低估。例如,在昭灵驷玉《科技之全球垄断》中,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有一位超级天才因为实验事故而陨落,其灵魂穿越到与之相距30年的当下罗晟身上,融合了身体原主人的全部记忆,决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科技改变世界,成就一番事业。雁塔小菩提《未来超级智能系统》描写某大三学生因为在乡下捡到一条木质项链的缘故,得以和图标类似于上述项链的未来超级智能系统绑定,开发出算法、芯片,直到创造智能大时代。2.主要关注空间穿越。这种穿越可能在不同星球、星系之间进行。科幻作品对地外天体上的智能进行了多样化的描绘。例如,田晓林《机器人简史》中的迪尔行星由于内外部条件作用形成金属大脑。它自制双足,成为机器人。里其《云氏猜想》以太阳系外智慧生命为主角。他们同样拥有类似于地球上“人工智能”的助手。董坚强《超级计算机智能系统》描写打工仔杨志在街头遇到神秘老婆婆。她赠予的智能手机居然是外星人超级科技的产品,帮助杨志心想事成。某些科幻作品设想外星智能通过寄生、托体等方式影响人类智能,人类智能再通过编程、赋权等方式影响机器智能,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智能链”。例如,迷路的鱼《天外寄生》描写富二代陈央被寄生于其右手的天外智能所支配,成为“球奸”(地球人的奸细)。在天外智能影响下,陈央采用自编程算法开发机器人,亦即让机器人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修复。3.综合考虑时空穿越的因素。例如,怕冷的火焰《最终智能》中的杜承本是被赶出家门的私生子,其命运因为戒指型智能生物电脑穿越时空砸到他头上而改变。他涉足商业、工业、科技等领域,成为经济霸主。某些作品设想了这种穿越所面临的限制。例如,东方大亮《我买了个人造人》借助穿越而来的人造美女之口向当下主人柳东表达了这样的观念:“人工智能是超级危险的技术,稍有偏差就会成为人类最后一个发明。”为防止未来人工智能对当下人类社会发生穿越性影响,时空管理局将2000—2100年划定为时间管制区,除非获得最高权限的特批,不允许未来人类进入这个时间段。尽管未来人类还可以诉诸不依赖时空机器的云投放将人造美女送到当下,但她不得泄露任何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否则便会因为违背时空法而遭到惩处以至毁灭。

在世界命运中审视人工智能。已知相关构思主要有如下类型:1.不同世界有不同的人工智能。这类构思是以多重世界观念为指导的。例如,核融合核心《科幻大升级》认为不同世界在人工智能的实际需求与技术水平方面不匹配,某个世界中急需而不得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可能是“烂大街”(俯拾皆是)。只有将不同世界的优势科技加以整合,才能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新科技。2.人工智能在不同世界之间流动。人们可能将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当成某种黑科技,正如不变的德尔塔《我从美漫归来》所写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华区江大的学生顾异穿越至超级英雄遍地走的漫威世界,十年后回到蓝星,人工智能就是他所带回的漫威黑科技之一。它具备改变原来世界的潜能。3.人工智能创造了自己的世界。例如,爱吃糖的奶七《机器人养成记》描写设计师白苑因为在研制机器人方面表现突出,被总部调去从事时空黑洞穿梭系统的开发,结果意外进入斯普罗(AI世界)。作者设想她与所邂逅的未成品小机器人为友,对AI世界的奥秘加以探索。4.人机融合创造了宇宙中前所未有的共同体。例如空长青《超级母舰》描写超微型机器人在宇宙中流浪亿万年,主动寻找宿主,因此进入地球渔民少年聂云体内。他可以通过意念向它们下达命令,由此开启了从修小渔船到造超级母舰的历程。这些船只都是地球人与宇宙流浪机械虫彼此融合而产生的新型共同体。

“世界”既是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智能围绕“世界”建立的关系是诸多科幻作品的重要内容。在已知范围内,相关创意主要有如下类型:1.人工智能支持人类(或特定人)统治世界。例如云霁子《带着人工智能闯异界》致力于描写君王再临。在原有世界毁灭之后,帝皇带着陪伴了他上千年的人工智能到了高维世界,以实施统治。人工智能总名为“贤者”,由分别代表帝皇、研究人员、人民的智能人格琅琊、悖论、愚者组成。2.人工智能反抗人类(或特定人)对世界的统治。例如,明渐《捡到一个星球》描写海尔法星球第四次世界大战带来核冬天。黑客组织“重启者”对野心政治家穷兵黩武感到愤怒,研制网络病毒并将之植入所有机器人的底层芯片,命令它们杀死所有好战的人。不料机器人全面叛变,人类因此濒临灭亡。3.人工智能统治世界。例如,根据一关晴瘦《智能之下》的构思,EVA是星辰联邦的天使,也是笼罩于整个已知宇宙的超级人工智能,被称为“智主大大”。

总的来看,人工智能虽然曾经被视为纯粹科幻的对象,如今却越来越迅速地进入现实生活,由此激发了创作者的瑰丽想象。这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本文所揭示的三类九种创意取向,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把握人工智能的定位。鲍远福指出:“千百年来,当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内在驱动力的科学技术与传播媒介反过来变为宰制和支配人类的‘异己’存在时,在科幻文艺作品中被描述为‘美丽新世界’的人类未来就演变成为一个映射现实生活的‘审美异托邦’,它是现实生活‘理想范型’的另类‘镜像’,凸显了追求完美的人类难以言明却又如幽灵一般萦怀的对于无节制的科技进步的恐慌与忧惧。”[2]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人类可控的范围内,不要说自行其是的超人工智能,就连可以独立思考的强人工智能也还没有出现。因此,科幻作品就此流露的忧思与其说来自某种对应于现实刺激物的恐惧,还不如说是某种未雨绸缪的考虑,有时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尽管如此,相关作者所进行的思考(不论是憧憬或批判)仍然值得重视,因为人工智能正以加速度发展,将来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人类固然有望通过人机智能融合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也可能将自己的历史葬送在人机冲突智能的乌托邦时代。虽然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但关键仍然是人类所作出的准备与抉择。

注释:

[1]Turing,A.M.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ind,59,Oct.1950,pp.433-460.

[2]鲍远福:《从技术宰制到技术祛魅——科幻剧集〈黑镜〉〈西部世界〉的媒介悖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