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舟
青春的拼搏有各式各样的色彩。无论怎么样的色彩,都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其中有着五颜六色,更有着酸甜苦辣。其中滋味,唯有过来人知道……
昨天邀请久未碰面的小Z来家里做客。这半年来,他是大忙人,又要考托福,又要备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一晃,这位“95后”大学生也已临近毕业。在他读大一时,我给他上过法学导论课,从那时起我们就相识了。我见证了他整个大学生涯。不可否认,他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年初,我指导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我教得格外用心,他很勤奋,也很有悟性,仅修改了三稿后就已达到发表水平。昨晚散步时,小区石路上躺着一面皱皱的国旗,他看到后赶紧跑过去,双手捡起国旗,仔细叠好,端正地放在石阶上。他说,物业人员会将国旗重新悬挂好。
也许是受前段时间香港一系列事件的影响,这次再与他细谈,我感到他已改变心意,不再跟我谈起赴港求学的计划。他转而执着地申请美国的法学院,并打算在读完一年LLM后继续攻读JD学位。他有如此雄心抱负,我当然高兴;他做好了艰苦奋斗五六年的心理准备,我肯定支持;我在青春时留下的遗憾,由下一批学人去弥补和实现,我自然欣慰。
唯一有些伤感的是,在青春恢宏的旋律中,一个又一个故交要离开。与我分别,自是不舍。我有个发小儿,当年以高考全省第二名的佳绩入读清华,但当我频去清华园时,他又赴美留学了。一晃,二十多年没机会再见。还有个发小儿,本科毕业后随男友去了澳大利亚留学,接着结了婚,自此在那里定居。也是有十多年没见了。生活中久不出现之人,也就与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关联。只有在世界地图上邂逅他(她)所处的那片土地时,才会欣然一笑——这大概是彼此唯一的交集了吧。
小Z本想找我取经,但我没有在美国法学院读书的经历,传授不了干货。但我对他说:“我对你唯一‘自私’的想法是,我希望你将所学用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不要错过了培养你成人、成材的祖国。”
也就在那刻,我感到,比起小Z,身在北京的小M离自己不算遥远。
四年前,本以为考不上研究生的小M打算投身律师工作,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校。读研的那三年,他过得不容易。且不论校园大到荒寂,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就说求学本身,也很艰难。学术门槛高,导师期望大,发文有条件,前途堪忧。其间他多次犹豫,想放弃进一步做学问的想法,打算回家乡当律师。为此,我还帮他在律师界寻觅到一位良师。
2017年一个普通的清晨,我获得了一个在北京学习半年的机会。我第一时间建议他也来京实习六个月。于是,我俩在北京“会师”。北京浓厚的法学学术气氛深深感染了他,他也渐渐开了窍,常去参加一些大家、名家的学术活动。一晚,他拉上我一起去听北大陈教授的讲座。他坐在我旁边,听得很认真,不停做笔记,满眼的憧憬。讲座结束后,他就立志考取陈教授的博士。
实习结束后不久,小M再次只身前往北京,住在北大附近的旅馆,一住就是半年,每周都去听陈教授的课。是的,那时的他已在全力备考北大法学院博士入学考试了。他虽常忐忑不安,但我对他很有信心。在这个充满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愿意安心做学问的人不多了。
前段时间我去北大探望他时,他已是北大法学院的博士生了。富有人文底蕴的燕园虽然不大,若要细细品味,还是要走上大半天的。但这次不同了,小M在东门接我时备好了一辆红色小电驴——那是他平日里的代步工具。有了这辆小电驴,我不用再徒步了,也不用骑单车了,可以迎着金色北京爽冽的秋风驰骋。一回头,他已安排了午餐,又备好了下午茶的计划。有他在,燕园于我又多了一层缘分。
后记:青春,从来不是一人的独奏。大家正在经历的青春,又何尝不是我留恋地驻足回望的光阴,进而彼此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没有辜负,便不会逝去。